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地球大气层结构图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地球大气层结构图平面图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大气分层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平流层
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着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
3、中间层
自平流层顶到80km左右为中间层。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4、暖层
暖层它位于中间层顶以上。该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这是由于波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的缘故。
5、散逸层
这是大气的最高层,又称外层。这一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由于温度高,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大,又因距地心较远,地心引力较小,所以这一层的主要特点是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本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
扩展资料
大气形成的过程
1、原始大气
大约在50亿年前,大气伴随着地球的诞生就神秘地“出世”了。也就是拉普拉斯所说的星云开始凝聚时,地球周围就已经包围了大量的气体了。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氦 、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当地球形成以后,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进而引起能量的转换。
这种转换对于地球大气的维持和消亡都是有作用的,再加上太阳风的强烈作用和地球刚形成时的引力较小,使得原始大气很快就消失掉了。
2、次生大气
地球生成以后,由于温度的下降,地球表面发生冷凝现象,而地球内部的高温又促使火山频繁活动,火山爆发时所形成的挥发气体,就逐渐代替了原始大气,而成为次生大气。次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和氨等一些分子量比较重的气体。
这些气体和地球的固体物质之间,互相吸引,互相依存。气体没有被地球偌大的离心力所抛弃,而成为大气的第二次生命枣次生大气。
3、今日大气阶
随着太阳辐射向地球表面的纵深发展,光波比较短的紫外线强烈的光合作用,使地球上的次生大气中生成了氧,而且氧的数量不断地增加。有了氧,就为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温床”。
经过几十亿年的分解、同化和演变,生命终于在地球这个襁褓中诞生了。今天的大气虽然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氮,其次是氧,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但数量则极其微小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气
地球大气层从地表起垂直向上,大气层通常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
1、对流层的高度是:0 km~7至11 km。
2、平流层的高度是:7至11 km~50 km。
3、中间层的高度是:50 km~80至85 km。
4、热层的高度是:80至85 km~800 km。
5、散逸层的高度是:800 km~2000 km至3000 km。
扩展资料
地球大气层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
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6400公里左右。
大气圈的下界通常是指地表,但在地面以下的土壤、松散堆积物及某些岩石中也含有少量空气,它们是大气圈的地下部分,其深度一般小于3 km;大气圈上界无明确的界限,一般认为在2000~3000 km的高空向行星际尘埃的密度过渡。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差异,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的运动特点,可将大气圈自地面向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及散逸层(图2-1)。
(一)对流层(troposphere)
对流层是大气圈最下面的一层,它的厚度随纬度而异,赤道附近厚17~18 km,两极仅8~9 km,平均厚度约11~13 km。而且厚度还随季节变化,一般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同大气圈总厚度相比,对流层虽然很薄,但其质量却占大气圈总质量的70%~75%,且集中了大气圈的几乎全部水汽和尘埃。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一般平均每升高1 km温度降低6 ℃,称为大气降温率,这是由于对流层热量主要依靠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距地面越高,所获得的热量越少;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这是由于地面的不均匀加热所导致的不同纬度、不同高度的大气具有温度差与密度差造成大气相互流动,空气对流使地面的热量、水汽和杂质向高空输送,从而发生一系列天气现象,如风、雪、雨、云等;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较大,其温度、湿度、气压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物理过程,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④对流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人类生产活动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对流层中。
图2-1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引自刘本培等,2000)
(二)平流层(stratosphere)
平流层是从对流层顶至35~55 km高空的大气层,其质量约占大气圈总质量的20%。平流层的最显著特点是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故而得名。平流层基本不含水汽和尘埃物质,不存在对流层中的各种天气现象。在该层的上部(30~55 km)存在多层的含臭氧层,它能吸收来自太阳的99%以上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所以称它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平流层的温度,最初随高度的增加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但升至30 km以上时,由于臭氧吸收了大量紫外线,温度升得很快,到平流层顶时的气温升至-3~17 ℃。
(三)中间层(mesosphere)
自平流层顶至85 km左右高空的大气层。由于这里没有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气温随高度增大而迅速下降,至中间层顶界气温降到-83~-113 ℃。由于下热上冷,再次出现空气的垂直运动。该层的顶部已出现弱的电离现象。
(四)暖层(thermosphere)
又称电离层(ionosphere),为从中间层顶到800 km左右的高空。该层的空气已很稀薄,质量只占大气总质量的0.5%。该层的空气质点在太阳辐射和宇宙高能粒子作用下,温度迅速增高,再次出现随高度上升气温增高的现象。据人造卫星观测,到500 km处温度高达1201 ℃,500 km以上温度变化不大。同时,因紫外线及宇宙射线的作用,氧、氦被分解为原子,并处于电离状态,按电离程度可分为几个电离层,各层能反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故在远距离短波无线电通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五)散逸层(exosphere)
也称外逸层,位于800 km以上至2000~3000 km的高空,空气已极为稀薄。本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其温度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因离地面太远,地球引力作用弱,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快,所以气体质点不断向外扩散。
大气层分为六层地球大气层结构图,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地球大气层结构图:是地球大气层靠近地面的一层。它同时是地球大气层里密度最高的一层,它蕴含了整个大气层约75%的质量,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
2、平流层:是对流层顶部至平流层中下层区域,是平流层里温度最低(中高纬度地区同温层温度在-45°左右)且温度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小的区域。
3、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
4、中间层:是指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之间的大气层。
5、热层:位于中间层之上及散逸层之下,其顶部离地面约800km。
6、散逸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
扩展资料:
1、大气层又称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
2、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
3、大气层结是大气中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不同的大气层结对天气、大气物理情况有不同的影响。
4、当大气处于绝对不稳定情形时,有利于对流的发展,产生积状云,出现不稳定性天气,如阵雨、雷阵雨、阵性大风,甚至产生冰雹、龙卷风等。
如图:
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高空伸展。平均厚度约为12km,其厚度在地球两极上空为8km,在赤道上空为17km,是大气中最稠密的一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距地表约10~50km处的大气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逸散层之下,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km之间的大气层。该层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中间层顶附近的温度约为190K。
热层:也称暖层,位于中间层之上及散逸层之下,其顶部离地面约800km。热层的空气受太阳短波辐射而处于高度电离的状态,电离层便存在于在本层之中,而极光也是在热层顶部发生的。
散逸层:也称外层,距离地表800km至2000-3000km,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温度随高度增加略有增加。
扩展资料
大气层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离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气体,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这些混合气体被称为空气,
大气层虽然看不见,也不摸着,但是它的存在却跟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息息相关。大气层的作用不光是给我们提供可以呼吸的气体,它还可以起到比如保持地球的温度、维持生命物质的循环、阻挡各种宇宙射线、燃烧来袭的陨石……等等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大气层其实就是包裹着地球的一层厚厚的混合气体,既然如此,它必定会有一个厚度,那么覆盖地球的大气层是多少米呢?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很难回答的,这是因为大气层的密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大气层与外太空是没有明显的分界线的。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对地球大气层的高度的定义都比较模糊。
在上个世纪,美国物理学家西奥多.冯.卡门曾经指出,因为在海拔大约10万米的位置,空气就会因为太过稀薄而不能给飞行器提供飞行的升力,所以这个位置就可以看成是大气层与外太空的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被命名为“卡门线”,后来被人们广泛采纳。所以说,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可以简单地认为大气层的厚度为10万米。顺便讲一下,在地球上看到的那些美丽的极光,就产生于“卡门线”附近。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在地球上空,只要空气的平均密度高于宇宙空间的平均值,那么这个位置就还是应该认为是大气层。而在“卡门线”以外,还是有空气存在的,只是非常稀薄而已,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大气层的厚度就应该再向外扩展。
上图为地球大气层的简单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大气层的最外层是散佚层。在这里,大气层中的氢原子和氦原子源源不断地向宇宙空间逃逸,从而形成一层极为稀薄的大气。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地球大气层结构图和地球大气层结构图平面图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