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三大战役 三国演义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三国演义三大战役,以及三国演义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

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赤壁之战

曹操从江陵出发,将要顺长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危急,我请求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他就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在长江以东起兵,刘备在汉水以南召集部众,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

现在,曹操基本已经消灭北方的主要强敌,接着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在曹操大军面前,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刘备逃到这里,希望将军量力来加以安排。如果将军能以江东的人马,与占据中原的曹操相抗衡,不如及早与操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早点解除武装,向他称臣?

现在,将军表面上服从朝廷,而心中犹豫不决,事情已到危急关头而不果断处理,大祸马上就要临头了。”孙权说:“假如像你说的那样,刘备为什么不服从曹操?

”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还坚守节义,不肯屈辱投降;何况刘备是皇室后裔,英雄才略,举世无双,士大夫们对他的仰慕,如同流水归向大海。于是孙刘联盟抗曹于赤壁。

夷陵之战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

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备来笺[jiān]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何效果  。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渡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战

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是哪三大战役

好吧,帮帮你吧!

1.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是

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彝陵之战

2.第一大战役的简略内容:袁绍VS曹操,以曹操获胜告终,曹操统一了北方。

第二大战役的简略内容:孙刘联盟VS曹操,以曹操大败告终,揭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第三大战役的简略内容:刘备VS孙权,以刘备失败告终,刘备病死白帝城,三足鼎立局面确定。

3.这些战役中人物的特点,性格:

袁绍:忧尤寡断,志大才疏

曹操:治世之贤臣,乱世之奸臣

刘备:宅心仁厚,但感情用事

三国演义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

官渡之战,是袁绍和曹操为争夺北方而发起三国演义三大战役的,袁绍强而曹操弱,最后曹操以近八万对袁绍近七十万,一战奠定了平定北方三国演义三大战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曹操对孙权,刘备联军的一次大战,最后弱小的孙刘联军一举击败了强大的曹操

猇亭之战,刘备率兵七十余万攻打东吴,后来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三国演义三大战役 三国演义三大战役是什么

三国演义三大战役三国演义三大战役:《三国演义》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1、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三国演义三大战役的对峙三国演义三大战役,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三国演义三大战役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2、赤壁之战:这一战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3、夷陵之战: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三国演义》中的三大战役

《三国演义》着重描写了官渡、赤壁、猇亭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

此战是关系袁绍、曹操生死存亡的战略决战,谁获胜谁就能独霸中原。

董卓、吕布灭亡之后,袁绍与曹操已形成“一山不容二虎”之势。官渡之战前夕, 先是刘备向袁绍求援,以对付曹操的进攻。 袁绍接到刘备的信后,召集群臣商议伐曹之事。以田丰、沮授为一方的非战派认为,连年战乱,粮食匮乏,不宜兴师动众,再者,曹操士卒精练,不可轻视,如要大战,须用几年的时间作准备。而以审配、郭图为一方的主战派则认为,袁方兵多粮足,兴兵讨曹是大义之事,主张立即兴兵。谋士许攸、荀谌也附和审、郭的观点,敦伿袁绍“讨汉贼以扶王室”。袁绍的野心是独霸中原,对援助刘备没有多大兴趣,但他少谋寡断,又贪图政治上的虚名,于是采纳了审配等人的建议,决定起兵。

与袁绍集团寡断、轻敌相反,曹操集团内部虽然也有不同看法,但他们对袁军的分析是正确的。荀彧说:“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纪逢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道出了袁绍集团的弱点和潜伏着的危机。另一方面,曹操对兵力也作了周密的布署,与袁绍仓促出兵形成鲜明对比。曹操一开始就把主力布置在官渡,而不是沿黄河处处设防,这是因为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是袁绍夺取许昌的必争之地。守住了官渡,就能扼其咽喉。袁军抵达官渡,虽声势浩大,在曹军面前却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内部矛盾重重。因此两军呈现对峙状态。这个对峙,为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

袁绍出兵七十万,曹操出兵七万,在兵力上袁军占绝对优势。袁方虽兵多粮广,但兵将勇猛不及曹军;曹方兵将虽勇猛,但粮草不足。战争一开始,袁军处于有利地位。第一次交锋,袁军以强弓劲弩射回曹军,并乘势掩杀,曹军大败。同时,袁军抢筑土山五十余座,利用制高点箭射曹军,给对方造成极大的打击。接着又挖地道,想偷袭曹营。这两种战术,虽然均被曹军击破,但时间却被拖延下来,使得曹军“军力渐乏,粮草不继”,形势对曹军越来越不利,曹操甚至想放弃官渡撤回许昌。但是,袁绍没有采用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与曹军对峙下去。先是袁军大将韩猛运粮途中遭到曹军袭击,受了很大损失。接着又派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护乌巢屯粮之所。然后,又把审配打发回邺郡,失去一位出谋划策之士。更为严重的是驱逐许攸,迫使许攸投靠曹操。许攸曾建议袁绍偷袭许昌,袁绍如果采用了这条奇计,必使曹军惨败。袁绍却听信了审配的谗言,斥骂许攸献计是为曹操“作奸细,啜赚吾军”,喝令将许攸逐出军营。在张郃、高览偷袭曹营失败之后,袁绍又听信郭图的谗言,将张、高两员大将逼得投归曹操。

在两军对峙阶段,曹军军粮草将尽之时,曹操也有过撤军的念头,但荀彧的一封信,使他疑虑立消,决心坚持下去。当他获悉许攸投奔而来,即欢欣鼓舞。许攸献出偷袭袁军粮草之计,曹操深信不疑,亲自率精兵猛将,伪装成袁军偷袭乌巢,一把火将袁绍的粮草烧个精光。曹操又抓住战机,立即向袁军发起猛攻。他先派张郃、高览去劫寨,使袁军折其大半;紧接着又以假象迷惑袁军,使袁绍分兵,曹操立即兵分八路,全线出击,袁军迅速溃败,袁绍狼狈逃窜。

官渡之战,袁绍由优势变为劣势,再由劣势走向失败。

【赤壁之战】

这次战役是汉末历史进程的转折点,它奠定了魏、蜀、吴三分鼎立的局面。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这次战役。

赤壁之战的参加者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集团,而又以孙、刘联合在一起,与曹操形成了敌对的两方。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一、孙、刘统一战略方针,联合抗曹;二、周瑜与曹操进行离间、反离间、诈降的明争暗斗,曹操接连失利,周瑜一再获胜;三、孙、刘联军向曹军发起全面进攻,火烧战船,曹军惨败。

赤壁之战前,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孙权两个集团,面临共同的敌人,两家联合抗曹则存,互不援助则亡。

孙权当时占有扬州的吴郡,会稓、丹阳、庐江、豫章、九江等六郡,拥兵十万,有周瑜、鲁肃、程普、黄盖等人辅佐,是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但孙权方面对新遭大败的刘备心存疑虑。刘备在官渡之战时投奔袁绍,这时投奔了刘表。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此处正是曹军南下的门户。刘备虽寄人篱下,但雄心勃勃。面对曹军南下,刘备方面虽然势单力孤,但又不能显得有求于人,以防被孙权方面欺辱。因此,孙、刘联合客观上存在着障碍。

诸葛亮一踏上东吴的土地,就被孙权集团的谋士们所包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怀疑或者否定孙、刘联合抗曹的主张,纷纷向诸葛亮质问和责难。诸葛亮分析形势,旁征博引,或晓以大义,或喻以利害,东吴群儒被说得心服口服。诸葛亮舌战群儒取得胜利之后,紧接着又在争取联合的活动中,与孙权、周瑜展开了交锋。孙权威慑于曹操的威势,对孙、刘联合抗曹能否取胜没有把握,但又不甘心向曹操俯首称臣。周瑜主战,反对降曹,但又藐视刘备集团。诸葛亮针对孙、周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巧妙的外交斗争,终于促使孙权最后确定了联合抗曹的大政方针。

曹操率大军八十三万诈称百万,驻扎江北。面临长江,熟悉陆战的曹军失去了优势。三江口一次小小的接触,曹军就受挫,“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曹军除加强训练水军外,还寻求破敌良策。东吴的军队虽精于水战,但曹军势大,若无奇计,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击破。战争的双方展开了智谋的较量。

蒋干自告奋勇,要为曹操破敌出力。周瑜抓住机会,巧妙利用了蒋干,借曹操之手除掉了曹军的两员水军头领。蒋干第二次到东吴,又将庞统带到曹营,使庞统献上了连环计,曹操几十万军队的命运,不知不觉地被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曹操派蔡中、蔡和到东吴诈降,就中取事。周瑜将计就计,苦打黄盖,又派阚泽密赴江北,代黄盖向曹操送达降书,同时又利用蔡中、蔡和向曹操密报黄盖投降之事属实。尽管曹操老谋深算,也不得不信以为真。周瑜与曹操各施计谋,真假难辨,也使东吴的鲁肃等人一时摸不清头脑。但这一切玄虚奥妙,却全都被诸葛亮看在眼里,明察于心。周瑜几次让鲁肃去探问动静,诸葛亮都轻轻一语把周、曹的用计点破,使周瑜气得咬牙切齿,声称要“除掉此人”,以免后患。诸葛亮从容应对,使周输占不到半点便宜。在与周瑜的暗斗中,诸葛亮总以大局为重,谨守分寸,委曲求全,极力避免有损于联合抗曹的事发生。最后,两人终于共订火攻破曹之计,将曹军水寨人马烧得灰飞烟灭。

《三国演义》描写这次大战,战争的两方三个集团,各施其计,层出不穷,变化莫测,使读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猇亭之战】

又称彝陵之战。

张飞遇害,刘备兴倾国之兵,发誓灭掉东吴,报仇雪恨。起初,蜀军气盛,小将关兴、张苞英勇果敢,大军所到之处斩将夺城,势不可挡,“江南之人,尽皆胆裂,白夜号哭”。东吴在危急的情势下,派人将杀害张飞的凶手送交刘备处置,并答应交还荆州,送归夫人,请求罢兵和解。刘备被报仇之心和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作出妥协,恢复联吴抗曹的国策,执意要灭掉东吴。所以,东吴别无选择,只能与刘备决一死战,这是刘备在战略上犯的错误。接着,刘备又犯下战术上的大错。

刘备得知东吴的大都督是陆逊,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称他为“黄口孺子”。陆逊沉着冷静,下令诸将“坚守关隘,不许妄动”,任凭刘备搦战,百般辱骂,坚不出战。陆逊以持久坚守避敌锐气,造成了敌军将士疲惫,不得不移营就凉。同时,他又示弱于敌,使敌人产生了东吴军队不敢再战的错觉,致使刘备移营扎寨时忘了兵家之大忌, 把兵力集结驻扎在草木丛生,地形过于坎坷险峻复杂的地方,夹江连营七百余里,使得部队既难以迅速收缩防御,又难以迅速集中出击。陆逊闻讯大喜,诸葛亮得到消息却拍案叫苦。陆逊还亲身临阵观察,识破了刘备移营时,暗设伏兵诱敌的计谋,避免了一次失利。待刘备移营完毕,他立即抓住战机,先派末将偷劫蜀军营寨,以小的失利进一步麻痹蜀军的斗志。然后,以火烧刘备四十座连营,从水上和陆地向刘备发起了全面进攻,一举歼灭蜀军七十万人马。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分别是?

“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称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三国时期发生的三个大规模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就三国三大战役来说,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强大的袁绍。到了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合击败了强大的曹操。而在夷陵之战中,则是蜀汉和东吴的对决,在夷陵之战中,蜀汉和东吴的兵力都在5万人左右,结果陆逊重创了刘备,帮助东吴笑到了最后。由此,在三国三大战役中,东吴参与了其中的两场,并且是两战全胜。那么,问题来了,东吴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呢?

首先,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建立的国家,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或者东吴。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三国时代的彻底结束。由此,对于东吴来说,尽管在三国三大战役中两战两胜,但是,之后的结果依然是魏蜀吴三分天下,在蜀汉灭亡后,东吴最终被西晋消灭。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一方面,虽然东吴取得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胜利,但是,在这两场战役之后,东吴并没有在实力上实现质变。换而言之,东吴在这两场战役之后获得的战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具体来说,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其毕竟牢牢占据了北方中原地区,在经过一番休养生息后,曹魏依然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势力。更为关键的是,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之前攻占的荆州成为孙权和刘备争夺的焦点。结果,在争夺荆州地盘上,反而是刘备一开始收获颇丰。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

对于刘备来说,本来夺取了荆州四郡,后来又向孙权借了南郡。在此基础上,荆州的大部分疆域,都被刘备夺取了。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刘备才是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而孙权和江东,主要是实现了自保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凭借着荆州五郡,刘备得以攻占益州,再夺汉中,建立了蜀汉。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孙权早一点占据了荆州,很可能就没有刘备什么事情了。也即等到孙权偷袭关羽,夺取荆州后,已经无法通过荆州作为跳板来继续扩张疆域了。反而因为占据了荆州,以此受到了曹魏的重点进攻,比如曹丕就派遣大军征讨东吴而不是蜀汉。

最后,等到夷陵之战时,孙权和东吴又一次取得了胜利,结果这只是防御了蜀汉的进攻,并没有借此机会消灭蜀汉。换而言之,通过夷陵之战,东吴并没有能明显扩大疆域。如果孙权可以消灭蜀汉,完全可以和曹魏分庭抗礼了。另一方面,就东吴自身来说,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是东吴没能改变三国格局的重要原因。举例来说,蜀汉和曹魏的兵权,基本上集中在皇帝或者大将军手中,但是,对于东吴来说,实行的是部曲制,也即各个将军都拥有一定的兵力,而这,无疑影响了东吴大军的战斗力。比如在合肥之战时,部曲制的存在,就是孙权十多万大军输给张辽等人的原因之一。综上,尽管在三国三大战役中两战全胜,东吴还是没能一统天下。

三国演义三大战役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三大战役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