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简介 杜审言地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杜审言简介,以及杜审言地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唐朝近体诗奠基人之一杜审言简介,杜审言对杜甫的影响是?

人物生平

杜审言(约645-约708) 杜审言简介, 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的父亲杜依艺做巩县县令 全家迁往巩义。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杜审言简介: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杜审言简介:“彼见吾判,且羞死。”又尝语 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类此。累迁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司马周季童、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季童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座,左右杀并。季童将死,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审言免官,还东都。苏(廷页)伤并孝烈,志其墓,刘允济祭以文。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后令赋《欢喜诗》,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初,坐交通张易之,流峰州。入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卒。大学士李峤等奏请加赠,诏赠著作郎。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融之亡,审言为服缌云。审言生子闲,闲生甫。(《新唐书·杜审言传》《唐才子传》)

杜审言是西晋杜预的子孙。在咸亨元年与状元宋守节同榜登进士第,任隰城县尉。审言凭借自己才能过人,为人高傲,被众人忌恨。苏味道任天官侍郎时,有一次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他问旁人说:“苏味道必死。”听到此话的人大惊,忙问是何原因,审言回答说:“他见到我的判词,应当羞愧而死。”审言还曾说:“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赋也成为部下,我的书法使王羲之也成为学生。”他的自负傲慢就像这样。后来审言因事获罪,被降职为吉州司户参军。到武则天将他召回,准备重用他时,问他:“杜审言简介你高兴吗?”审言手舞足蹈,表示谢恩。武后命他作《欢喜诗》一首,诗写得令武后满意,受职为著作郎。后来他又任修文馆直学士,直到他病逝。当初审言病重时,宋之问、武平一曾去看望他,他对二人说:“我受尽杜审言简介了造化小儿的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审言年轻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并称为“文章四友”。他身后留有文集十卷,今已不传,流传下来的只有四十多首诗。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审言十三岁的儿子杜并为父报仇,潜入刺杀了周季童,杜并也被侍卫武士当场杀死,事态震惊朝野,皆称杜并为孝子。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F,还亲自为杜并作墓志铭。

武则天闻知此事,召审言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不久,召回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约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卒,赠著作郎。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杜甫云:“ 吾祖诗冠古。 ”工于五律,对近体诗之形成与发展,颇有贡献。被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他的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为初唐近体诗中第一长篇。

家庭 夫人

薛氏

范阳卢氏,隋朝吏部尚书、容城侯卢柔五代孙女,渭南尉卢元懿的孙女,庐州慎县县丞卢元哲之女

子女

长子:杜闲(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杜甫之父)

次子:杜并

三子:杜专(开封尉)

四子:杜登

杜氏:嫁蜀县丞钜鹿魏上瑜

杜氏:嫁济王府录事河东裴荣期

杜氏:嫁平阳郡司仓参军范阳卢正均

杜氏:嫁硖石尉京兆王佑

杜氏:嫁常熟主簿会稽贺酰

墓地

杜审言葬于偃师的首阳山前祖茔。过了100余年,杜甫的遗骨也归葬这里,与祖父相伴。杜审言墓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城关镇杜楼村的城关三中(原杜楼中学),杜甫墓园就在校内,杜审言墓也在里边。

人物评价

王夫之评说杜诗时指出:“近体梁陈已有,至于杜审言者而始业叶于度。”

春日京中有怀是作者早年的一首诗,抒发了他春日在长安怀念洛阳的情绪,同时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愤闷.作品的造语新异,气势豪迈,在初唐七言律诗中是佼佼者.

纪昀:“起句警拔。入手即撇过一层,擒题乃紧,知此则无通套之病”。

胡应麟: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

个人作品 诗词 著作

有文集10卷,已佚。

宋刻《杜审言集》1卷,收诗四十三首。

杜审言:狂傲到极致

导语:杜审言是文章四友之一,其文学造诣在四友之首。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杜审言的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物简介: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因为先祖曾居京兆长安,《唐才子传》也称他为“京兆人”。他对唐代诗歌的发展,颇多贡献。

对现代人来说,杜审言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提起他的孙子却是无人不知,那就是被誉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 “诗圣”的爷爷自然也不是白当的,杜审言对自己的才气相当自负,不过在别人看来,他足以称道的倒不是才气,而是口舌。这让他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但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可叹的悲剧色彩。

判词“羞死”苏味道

杜审言出身名门,血统纯正,时人流行的俚语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足见其家族的声望。杜家最有名的先祖是晋朝的杜预,不仅是一位功至封侯的名将,还是一个大学问家,曾为“十三经”里的《左传》作过注。家族出色的基因和优裕的环境对杜审言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从小熟读经书,年纪轻轻就名声在外,《旧唐书》里说他“雅善五言诗,工书翰”。

咸亨元年(670年),26岁的杜审言高中进士,被分配到隰城(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阳市)任县尉。大约10年后,因为颇富诗名,他被召入朝中为官。唐中宗时,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阎朝隐等一起被聘为修文馆直学士(初入馆阁负责校理图书的官员,位列学士之下)。

官方规定,天子宴饮游玩,只有宰相和学士可以跟从,当时能够享此荣誉的学士仅24人而已,杜审言很快就成为其中之一。作为正式的文学侍从、宫廷诗人,他虽然只是以文华取幸,但因为能在皇帝身边,所以深为当时人所歆慕。

不过,杜审言更出名的事,并不在于他写出了让皇帝赏心悦目的侍御诗,而是他的口无遮拦。

武则天当政时期,杜审言在吏部任校考使。按照唐代的考核制度,无论中央或地方官吏,每年都要写一份“行状”,也就是写一份述职报告,交到吏部,详细记述一年来的功过是非,表明自己的政绩。吏部则要由考功郎中和员外郎分别组织人员审阅并朱笔评判,作为对官员考核和升迁任用的依据。校考使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给这些述职报告写评语。

以杜审言的文才,这点小事自然不在话下。有一天,他在一番龙飞凤舞之后,放下笔感叹说:“味道必死。”他说的味道,是指苏味道,时任天官侍郎,是吏部的二把手,相当于今天中组部的常务副部长。周围的同事一听,吓了一跳,赶紧问:“怎么了,出了什么事情?”杜审言一笑,说:“彼见吾判,且羞死。”意思是说,苏味道如若见了我写的判词,自愧弗如,肯定会羞愧而死!

原来时人把杜审言和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杜审言对此却有些看法。四个人中,他只看得起崔融,对那两个人不大感冒,特别是苏味道,简直有点嗤之以鼻。 这次有了机会,当然要好好发泄一番。

好在苏味道很坚强,看了杜审言的判词不以为然,后来不仅写出了“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十五夜》)这样的名句,甚至还两度出任宰相。对于杜审言的出言不逊,史书中没有记载苏味道对他进行过打击报复,但要赏识他也实在勉为其难。在吏部待了多年,杜审言官没见升,还被调出了京师,几经变迁,“累转”为洛阳县丞。

坐在洛阳县矮小的衙门里,遥望京城巍峨的宫阙,杜审言发出了“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除夜有怀》)的嗟叹。然而人生的挫折,并没有击倒杜审言的自信,一次,他对人不无轻蔑地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翻译过来就是,我若写文章,屈原、宋玉只配替我打下手;我若玩书法,王羲之见了都得北面称臣。他的话让人很是无语,后人则就此总结出一个成语:衙官屈宋。

当初,父母可能就意识到了杜审言这辈子可能耽误在嘴上,所以给他取名“审言”,期望他“慎于言”,不要因言致祸,但事与愿违,杜审言不仅没有“审言”,而且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只是他把自己看得老高,并不代表大家的认同,史书给他的评价是:矜诞。

血案惊动武则天

恃才傲物,又喜逞口舌之快,朋友之间或许觉得是一种率真的表现,可人在官场就不那么简单了。圣历二年(699年),杜审言因为得罪朝中权臣,由洛阳丞贬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司户参军。得知这一消息,尚在病中的诗人宋之问为他赋诗赠别:“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杜审言合得来的朋友不多,宋之问算是一个,他们同时被贬,大有同病相怜之意。

照理说杜审言应该吃一堑长一智,好好管住自己的嘴,别老在一个地方跌倒。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吉安这个小地方更难容下他这个大神。没文化少品味也就罢了,特别让他看不惯的,是当地官吏朋比为奸,贪赃枉法,以他的脾气,总忍不住出言讥讽,因此没用多长时间,他就把同僚们得罪了个遍。

有一个叫郭若讷的司户,对杜审言恨之入骨,便跑到司马周季童面前栽赃陷害他,周季童也早瞧杜审言不顺眼,于是这些人沆瀣一气,竟然将他逮捕下狱,然后罗织罪名,想杀之而后快。面对这飞来横祸,杜审言万念俱灰,想不到自己堂堂才子,却死在这些小人手中。就在他悲观失望之时,有一个人却开始了营救他的惊天计划,这个人就是他的次子杜并。

杜并天资聪慧,“日诵万言,尤精翰墨”。他还是个孝子,8岁时,母亲不幸去世,他不胜哀痛,“每号哭涕泪中有血”,因此为时人所重。母亲死后,杜并与杜审言相依为命,随父四处奔波,来到吉州时,他年仅13岁。看到父亲无辜受冤,小杜并义愤填膺,想着父亲在狱中遭受鞭挞之苦,他悲痛欲绝,终日不思饮食。他痛恨迫害父亲的人,可他小小年纪,又求告无门,便萌生了冒死报仇的念头。

杜并于是每天都到司马府前察看里边的动静,耐心地寻找机会。有一天,周季童在府内大摆宴席,请了很多客人,府中人来人往,杜并趁乱混了进去。酒宴开始,周季童坐在首席,众人推杯换盏,喧嚣迭起。杜并瞧准时机,悄然靠近正在举杯畅饮的周季童,乘其不备,从袖中猛然抽出匕首,向他连刺数刀。席间立刻大乱,府中护卫的官兵闻讯冲了进来,向杜并乱刀齐砍,杜并毫不胆怯,仍不松手,最终倒在血泊之中。

周季童被抬进后房,躺在床上呻吟,因伤势过重,已是奄奄一息。当他听说刺杀他的竟是杜审言13岁的儿子,不禁叹息道:“想不到审言竟有如此孝顺的儿子,郭若讷害得我好苦呀!”说罢便因流血过多而死去。

这件事轰动一时,杜审言的冤屈由此受到了重视,他被释放出狱,仅被免去了官职。杜审言收起儿子的尸骨,回到东都洛阳。他沉痛于儿子为自已惨死,提笔写下了血泪交融的祭文。左台监察御史苏颋(音同停)深为杜并的孝行所感动,亲自为杜并撰写了墓志铭,称赞他“安亲扬名,奋不顾命,行全志立,殒而犹生”。在苏颋的主持下,杜审言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

唐朝重视以孝治天下,杜并杀仇救父的血案惊动了武则天,她下诏召见杜审言。朝堂之上,武则天向杜审言表达了慰问,宣布要重用他,随后问他说:“卿欢喜否?”素来能言的杜审言此时却不知如何回答了,儿子的死换来了他的今天,他高兴吗?更多的恐怕还是悲喜交集,欲哭无泪。他只能手舞足蹈,以身体语言来拜谢皇恩。武则天再令他赋一首《欢喜诗》,杜审言立时而就,武则天读后极为欣赏,赐予他著作佐郎的官职,不久又升为膳部员外郎。

杜审言因祸得福,然而代价却是儿子的惨烈,此时,他是否为他的不“审言”而后悔呢?

至死都在俯视众人

杜审言把自己捧得很高,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呢?客观地说,杜审言的五言诗,在初唐时期,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明朝文学批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唐初五律,必推杜审言为作者。”隋唐时写五言律诗的人很多,杜审言的贡献在于,他在诗的对偶之间,使句法结构更细腻、更复杂。比如他的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这首诗韵脚分明,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已是成熟的律诗作品,堪称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胡应麟更是盛赞它为“初唐五律第一”。

清代学者王夫之对杜审言的贡献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初唐诗至必简整矣,畅矣!”意思说初唐到了杜审言时,诗变得工整、精密、流畅了。不过相较在律诗格式上的发展,他更大的贡献,则在于对杜家另一个天才人物杜甫的影响。

杜甫并没有得到过爷爷的亲身教诲,他是在杜审言去世后4年才降生到人世的,但杜甫对爷爷的`推崇溢于言表。他在《进雕赋表》中说祖父“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在杜甫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许多向杜审言学习、摹仿的痕迹。例如,杜审言在与宋之问的唱和中,曾写下“绾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杜甫则演绎为:“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杜审言在《春日京中有怀》中曾有“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句,杜甫在《曲江二首》中将其演变成了“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杜审言的诗歌造诣深深地影响了杜甫,难怪杜甫在儿子过生日的时候,曾无比骄傲地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现代诗人叶嘉莹这样看待杜审言与杜甫祖孙之间的传承关系,她说:“一件事情的出现,一个天才人物的完成,往往是由种种机会、种种因素促成的。杜甫之所以成为唐代的一个最重要的作者,我以为这与他的家学有很密切的关系。”这话是极为中肯的。

正因如此,杜审言牛气冲天的背后,确实有他足以骄傲的资本。这份骄傲如同贵族式的傲慢,是融化在血液里的,让他至死都在俯视众人。

景龙二年(708年),杜审言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他病中,好友宋之问、武平一前来探视,见他气息奄奄,十分难过,于是问他还有什么话要留下。杜审言叹口气,不无遗憾地说:“上天害得我这么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有我在世一天,你们就一天不得出头。现在我要死了,你们应该高兴才是,只可惜没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能接替我啊! ”

杜审言就这样去了,临死还不忘玩一次黑色幽默,让他的好友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杜审言说话虽然总是得罪人,但好友们对他的钦佩还是发自内心的。在他死后,宋之问亲自撰写了情辞哀婉的《祭杜学士审言文》,把他与“初唐四杰”并列,称赞他“惟灵昭昭,庶越诸子,言必得俊,意常通理”,怀念与他的友谊时,不禁潸然泪下:“怀君畴好兮恨已积,念君近惠兮情倍多。”另一位好友武平一特地上疏皇帝,恳请“恩加朱绂,宠及幽泉,假饰终之仪,举哀荣之典”,为杜审言举行隆重的葬礼,以表彰他的贡献。

有人说,杜审言有点像金庸小说里的“老顽童”,一生疏狂,狂得有些老不更事。在诗赋上狂是可以的,时常或有神来之笔;而在为人上狂,语必“毒舌”,则容易损了别人,伤着自己。这是杜审言给我们警示之处。

杜甫和杜审言是什么关系

导语:初唐文章四友杜审言和中唐诗人杜甫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杜审言唐朝文学大家,你们感觉到惊奇吗?杜审言和杜甫都在唐朝,而且两人之间也就相差一百年左右,难道这两个人之间有关系吗?最主要的是杜审言虽然没杜甫的名声大,但是两人都是以文章为名,其实两人不仅仅有关系,还是很亲的关系,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爷爷。

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四个人共同被称为“文章四友”,杜审言的作品多简朴也很朴实,而且杜审言擅长写五言诗词,严格遵守格律来写的,原来有杜审言很多的原作品。可是时间久了没有流传下来。与杜审言相比,杜甫的诗有又什么特点呢?

杜甫的诗词里多了一种积极进取的风格,后来由于朝廷的问题,杜甫的写诗风格也有所改变,慢慢变得有种忧国忧民的意识,这其实都是来自于传统文学的影响,杜甫诗中透露的更多的是那种悲伤的气息,这其实也是一种涵养。

杜甫所写的风格是受到了传统文学的影响,同时他也开创了以文为诗,其实也就是诗歌,也就是诗词和诗歌的展现的一种改变,这是杜甫在诗学传统影响下的发展,杜甫的思想是注重体裁,比较的文雅,这也就是杜甫的诗词传统的证明。

杜甫和杜审言的关系在诗源上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在杜甫的诗中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和杜审言的诗风很是相似,这种影响说起来也可以说是一种风气。所以杜审言和杜甫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杜审言作品大酺的赏析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此诗为唐代诗人杜审言所做,这首诗很奇特,因为第一句短短七个字就写了三个地名,而最后字用“通”字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下来,描绘成了一种高深雄伟的境界。

诗中夸大的表现了庆祝活动的声势,而且用光彩来渲染庆祝场面的热恋壮观,颈联“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是写景的,主要以梅花飘落和柳树发芽来写,正是晚冬初春的季节,却还能看得到雪。一阵阵的寒风里夹杂着淡淡的香味,柳条也是那样的青,看着看着就有一种暖意进入心头。

杜审言的大酺描绘了一派万物复苏的景色,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期盼,也带了暖,柳树遇到了春风。在这里比喻百姓遇到了明君,暗含着皇恩浩荡就像那春风一样暖和。

尾联以赞扬和祈祷相连。“火德云官逢道泰”,是写武则天顺当时的民意,而文武百官也是碰到了好的君主,运气比较好。“天长日久属年丰”,承上句意,意思为为百姓祈祷福气,希望国家长久。百姓不会饿着肚子,其实在这里诗人的诗开始是以民情开始的,后来又以百姓的心愿结尾,首尾相结合,很是独特自然。

从这首诗李可以看出杜审言的性格,为人比较狂放,以自己的文章自负,但是他的文章还是有不少朴实的好文。

杜审言的诗有哪些

杜审言是唐代的诗人,他是诗人杜甫的祖父,是“文章四友”其中的一位,他还是唐代“近体诗”的重要的先行者和创始人,杜审言的诗大多都是质朴不奢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登襄阳城》、《春日江津游望》、《大酺》、《泛舟送郑卿入京》、《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都是杜审言的诗中代表作品。

杜审言的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一首和诗,这首诗的背景是在他求官而外出时风生水起,却不能还乡的伤感情绪下写的此诗。古诗第二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虽然描写的是江南早春的美好景色,心里却依旧惦念着故乡的美景,独自在他乡的春天的美景里伤感。最后一句: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是全诗的点题,也是解释因为读了陆丞的诗才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思乡之情,任由着泪水滑落敲打着衣服。总而言之,诗人对待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因为其旧物的不同而觉得不习惯,欣赏一切美好的景色会因为情感而怀旧,只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色与诗句里。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是杜审言最具代表的诗词,这是一首五言排律,这首排律开启了长篇近体诗的大门。杜审言的诗大部分都是以描写景色为主,杜甫说杜审言的'诗在古体诗当中是桂冠。王夫之赞杜审言的诗时说道,近体诗虽然在曾经就有过,但是到了杜审言这里才算是真正符合了律诗的标准。

诗人杜审言的简介

杜审言是今天的河南巩义人,是杜甫的祖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然而杜审言简介中他为人非常高傲,常常看不起周围的人。

有一次,杜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他得意地走出来,然后对周围人说:“苏味道一定被气死。”听到此话的人感到很奇怪,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只见杜审言娓娓道来:“当他看到我写的判词,一定会自愧不如。”还有,杜审言还说过:“屈原、宋玉的赋,也不过如此。至于王羲之的书法,只配做我的学生罢了。”由此可见,他有多高傲。

另外,由于他的目中无人,因而紧接着便得罪了郭若讷、周季重。此两人的权势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于是就想尽办法构陷杜审言,杜审言直接被杀。就在这紧要关头,杜并当时很小,看到父亲的状态,就潜入刺杀了周季童。然而,不幸地是,杜并却被那里的人当场杀死。

这件事情产生的影响可是不小,竟然传到武则天耳朵里。就是这样,杜审言又被召进京师;又由于他诗文写的很好,就被赐官。不久,由于他与张易之兄弟有来往,后来张易之兄弟两人没落,而杜审言便被流放到峰州去了。

看完杜审言简介,我们了解到他狂傲的性格,但是对于他的诗而言,总体说来风格以浑厚见长。公元708年,73岁的杜审言病逝。

杜审言的诗渡湘江的赏析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这首诗写于公元705年,当时杜审言被贬到峰州。当他乘船过湘江时,面对这源源不断向北流的湘江水,心中有所感,就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春天到了,阳光明媚,花开鸟鸣,一片夺目的景象。可是,这无非增添我的忧愁罢了。想往日,我也曾到此地一游,那时的心情是多么地愉快,而今,我这个被贬之人,哪有这赏花的心情呢?我看着湘江水源源不断,向北流去。我何时才能回到北方,一展我的宏图大志呢?真是令我越想越伤心。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光明媚,花鸟依旧,不过物是人非罢了。曾经作者面对这种天气,也一度心旷神怡。而如今又经过这个地方,如此的美好只不过是增添忧愁罢了。接着,最后一联直接指明自己的处境。“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诗人为何会看到美好的东西,反而变得忧愁了呢?原来是自己被流放到南方去了,“独怜”两个字,表明自己此刻心情唯有自己能够体会,也显示出自己的无奈心情。面对湘江水,不断地向北流,而作者坐在船上,只能不断向南漂移,何时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呢?其中的辛酸与凄苦,真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得来的。

总之,全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被贬的心情,显示出作者的无奈之情,同时也显露出作者对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

杜审言作品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赏析

独有宦游,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审言的作品,这首诗是杜审言在外游玩的时候,看着春天的美景但是自己却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而难过所写。

这首诗开头杜审言就直接发出一种自我的感慨,说明了自己在外游玩,对此地的土地和其他物体有一种惊奇的意思,中间两句主要写的是“惊新”。写出了江南的春天景色,也同时流露出杜审言想念自己故乡的情意,最后末尾点明全文写出了自己此时的心情有那么点伤心。

这是一首和诗,采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异地的春天,文章整体看起来是让人能够有联想,而且对仗非常的工整,结构也很细密。

接下来是整首诗的解释,“只有远离了故乡到很远地方的人,对于自然才会特别的敏感也会随着自然的改变而改变。东方的霞光慢慢的从海上生起,而自己所处的地方杨柳才慢慢的发芽。暖和的春天里黄莺已经开始鸣叫,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显得很深。忽然听到朴实的歌唱,让我想起了故乡使我流泪”。

此时的杜审言已经在这个地方做官二十余年了,陆承是他的好朋友,他们两遇到之后,一起游玩高唱。因为两人都在此地很多年了,也变得很无奈,同时看着此地的天气想起了自己故乡,同时流露出了思念的心情。

关于杜审言简介和杜审言地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