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富春山居图简介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春山富居图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主题
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张画,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的东西,使创作者能够把积压了九十年的亡国痛转成另外一个东西,豁达,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兴亡,只是回来做自己,做一个简单自己。
张士诚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几岁,行于富春江上的时候,也觉得朝代的兴亡,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也就有画中的渔、樵、读书人的形象,隐居于山林而忘于江湖。
.基本简介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的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别号: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在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先生的决定下,《富春山居图》2011年6月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
1、富春山居图寓意和象征是: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张画富春山居图简介,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富春山居图简介的东西,使创作者能够把积压了九十年的亡国痛转成另外一个东西,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到山水里,做回一个简单自己。
2、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
3、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4、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
黄公望被称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宗师富春山居图简介,他的山水画“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堪称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富春山居图》作于1347-1350年间,是黄公望最花心血的作品。该画被推为黄公望的“第一神品”,却饱经沧桑。明画家沈周曾收藏此画,却在请人题跋时丢失。酷爱此画的沈周凭记忆背临了一幅《富春山居图》。明朝一位名为吴子问的收藏家得到真迹后,爱不释手,至死不能割舍,嘱咐焚烧此画殉葬。他的侄子趁他昏聩时把画抢了出去,但已经烧掉了三四成。重新裱装修补后变成了两段,前段面积为31.8×51.4厘米,后段面积为33×636.9厘米。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后为浙江收藏家吴湖帆所得并于解放后捐献给浙江博物馆;后段则修补较多,目前被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馆。据说前段还曾与一幅伪作同时入过清宫,自诩长于画作鉴定的乾隆皇帝将伪作定为真品,还题了不少款,后被查实为赝品。
黄公望流传于世的作品极少,已知全部传世作品不过十几幅,因而弥足珍贵。历代画家都将能够一睹黄公望的真迹当作平生幸事,而大部分画家都只能以摹本作教材。《富春山居图》只能用价值连城来形容。有一个可作参照的价格富春山居图简介:沈周背临的那幅《富春山居图》竟以1000多万元的天价拍卖成交。收藏此画的浙江省博物馆平常展出时都只用摹本,这次拿真迹到广东美术馆展出,实在是极其难得。
1、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2、《富春山居图》,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段被另深圳生活网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仍沿袭原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3、2011年6月1日,分藏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这是中国十大山水名画《富春山居图》分离几十年后首次完整呈现,此次展出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接受网友提问时也谈到了这幅画,他希望“让一个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永远合璧在一起”。
创作背景:
黄公望年轻时做过地方小官富春山居图简介,先是任书吏,后来,大约是45岁左右时,在一个叫做张闾的官僚手下做过椽吏,后因张闾犯富春山居图简介了官司,黄公望遭诬陷,蒙冤入狱。出狱后,不再问政事,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一度曾以卖卜为生。后参加富春山居图简介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
由于长期浪迹山川,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富春山居图》从构思、动笔到绘制完成大约用了七年时间。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
表现内容:
《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艺术手法:
《富春山居图》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宛然天成。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颇有灵气。全 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几近透明的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以浓墨点苔、点叶,醒目自然。
整个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元画静谧萧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元画的抒情性也全见于此卷。
文化价值:
《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特别是浙派画家传统的影响深远。浙江画家在执守浙派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审美观和人生观,在吸收《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绘画艺术营养之中创新传统,发展传统,画出浙派笔墨的时代新貌。
他们把《富春山居图》等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与宣纸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笔墨之于中国画,等于灵魂之于躯体。黄宾虹、陆俨少等浙派大师骨子里仍然是《富春山居图》山水画的一种变体。”瑰丽中有了刚健、大虚中有了大实的艺术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义之中。
构图方式:
《富春山居图》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
近景坡岸水色,峰峦冈阜, 陂陀沙渚,远山隐约,徐徐展开,但觉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有时江面辽远开阔,渺沧海之一粟;有时逼近岸边,可以细看松林间垂钓渔人闲逸安静。山脚水波,风起云涌,一舟独钓江上,令人心旷神怡。
接着是数十个山峦连绵起伏, 群峰竞秀,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点缀村 舍、茅亭,林木葱郁,疏密有致,近树沉雄,远树含烟, 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富春山居图简介和春山富居图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