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道 陇右道是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陇右道,以及陇右道是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陇右是现在的哪里

陇右是现在的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陇右道,黄河以东一带。

陇右陇右道,古地区名。又称陇西。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陇右道,故名。约当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唐陇右道,包括范围较广,故陇右亦兼指河西、安西、北庭广大地区。《资治通鉴》陇右道:天宝十二载(753年),“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历史渊源

“陇右”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但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古时也称陇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唐代开创陇右道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唐初贞观年间,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

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又设州。)、以东起陇山,西达沙洲(甘肃酒泉)的地域始设陇右道。其地域包括今甘肃、新疆大部分地区和青海湖以东地区。唐睿宗景云二年,以黄河为界东设陇右道,黄河以西地域设河西道。至此,“陇右”作为地域范围,就有了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陇右等同于“十道”时期的陇右道辖域,狭义的陇右指今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陇山以东的平凉、庆阳二市,习称陇东,就其隶属关系和历史文化传统而言,与陇右地区颇多相似,故也属“陇右”。

唐朝陇右道和安西都护府的关系?

唐朝时期,陇右道管辖18个州和两个大都护府,包括秦州(今甘肃秦安县)、渭州(今甘肃陇西县)、武州(今甘肃武都区)、兰州(今甘肃兰州)、河州(今甘肃临夏县)、岷州(今甘肃岷县)、洮州(今甘肃漳县)、叠州(今甘肃迭部县)、宕州(今甘肃宕昌县)、临州(今甘肃临洮县)、成州(今甘肃成县)、鄯州(今青海乐都县)、廓州(今青海化隆县)、凉州(今甘肃武威市)、甘州(今甘肃张掖市)、肃州(今甘肃酒泉市)、沙州(今甘肃敦煌市)、瓜州(今甘肃瓜州县);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同属陇右道管辖。

陇右道的所辖州

秦州天水郡:治成纪县(今甘肃省秦安县叶堡乡阳兀川)辖成纪县、上邽县、伏羌县、陇城县、清水县5县。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以地震徙治成纪之敬亲川,天宝元年(742年)还治上邽,大中三年(849年)复徙治成纪

成州同谷郡:治上禄县(今甘肃省礼县、成县)辖上禄县、同谷县、长道县3县。

贞元五年(789年)节度使严震奏割属山南道

武州武都郡:治将利县(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辖将利县,覆津县,盘堤县3县。

武州,因没吐蕃,废,大历二年(767年)复置为行州,咸通中(860-874年)始得故地,龙纪初(889年)遣使招葺之,景福元年(892年)更名阶州

景福元年(892年)覆津更名福津

渭州陇西郡:治襄武县(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辖襄武县,渭源县,陇西县,鄣县4县。

岷州和政郡:治溢乐县(今甘肃省岷县)辖溢乐县,佑川县,和政县3县。

宕州怀道郡:治怀道县(今甘肃省舟曲县西)辖怀道县,良恭县2县。

叠州合川郡:治合川县(今甘肃省迭部县)辖合川县,常芳县2县。

洮州临洮郡:治临潭县(今甘肃省临潭县)辖临潭县、美相县2县。

开元十七年(729年)州废,以县隶岷州,二十年(732年)复置,更名临州,二十七年(739年)复故名

美相县,周保定元年(561年)置,贞观四年(631年),移美相县于东北洪和城内,五年(632年)于州理改置临潭县。天宝中(742-756年)省美相县,皆入临潭

兰州金城郡:治金城县(今甘肃省兰州市)辖金城县,广武县、狄道县2县。

天宝元年(742年),金城改为五泉。

天宝二载(743年),割狄道县置狄道郡(临州)

临州狄道郡:治狄道县(今甘肃省临洮县)辖狄道县,安乐县2县。

天宝三载析金城郡之狄道县置

天宝初置安乐县,乾元后改为长乐

河州安乡郡:治枹罕县(今甘肃省临夏市折桥乡后古城村)辖枹罕县,安乡县,大夏县3县。

天宝元年(742年)安乡改名凤林

廓州宁塞郡:治化成县(今青海省化隆县群科镇)辖化城县,达化县,米川县3县。

天宝元年(742年),化成县改为广威县

鄯州西平郡:治湟水县(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湟水县,鄯城县,龙支县3县。

凉州武威郡:治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辖姑臧县,神乌县,昌松县,嘉麟县,番禾县5县。

天宝三载(744年)以山出醴泉番禾更名天宝

甘州张掖郡:治张掖县(甘肃省张掖市)辖张掖县,删丹县2县。

肃州酒泉郡:治酒泉县(今甘肃省酒泉市)辖酒泉县,福禄县,玉门县3县。

开元中玉门县没吐蕃,因其地置玉门军,天宝十四载(755年)废玉门军为玉门县

瓜州晋昌郡:治晋昌县(甘肃省瓜州县锁阳镇)辖晋昌县,常乐县2县。

沙州敦煌郡:治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市)辖敦煌县,寿昌县2县。

伊州伊吾郡:治伊吾县(今新疆哈密市)辖伊吾县,柔远县,纳职县3县。

西州交河郡:治高昌县(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故城)辖高昌县,柳中县,交河县,天山县,蒲昌县5县。

宝应元年(762年)高昌更名前庭

北庭都护府(庭州):治金满县(今新疆吉木萨尔城北破城子)辖金满县,蒲类县,轮台县4县。

长安二年(702年),庭州改为北庭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治龟兹镇(今新疆库车县)辖龟兹镇、毗沙镇、疏勒镇、焉耆(碎叶)镇4军镇

陇右之争--通俗西藏史42

白发布衣著

(1)、唐蕃陇右之争

陇右之地历来为帝国肘腋,自汉张骞凿空西域以来,河西陇右之地即为国之重镇。唐贞观初年,分天下为十道,陇右即为十道之一,以东起陇山(六盘山),西达沙洲(甘肃酒泉)的地域为陇右道。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又以黄河为界东设陇右道,黄河以西地域设河西道,至此,河西、陇右之地始分。

陇右道所治所鄯州(今青海乐都),辖秦州(今甘肃天水)、成州(今甘肃成县)、武州(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县)、渭州(今甘肃陇西县)、 岷州(今甘肃岷县)、宕州(今甘肃宕昌县)、叠州(今甘肃迭部县)、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兰州(今兰州市)、河州(今甘肃临夏)、廓州(今青海贵德县)。

河西道治所凉州(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东南)、瓜州(今甘肃酒泉瓜州县)、沙州(今甘肃敦煌)、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故城﹐即哈拉和卓古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大都护府(辖安西四镇,治所龟兹)、北庭大都护府(下设十六个羁縻州,治所庭州)。

河西之地北连大漠,南通草原,宽处百数十里,最窄处仅十数里,可谓管通,而且汉唐疆域宛如哑铃,铃柄处即为河西走廊,如河西失守,则首尾不能相顾,西域尽为飞地。

陇右则为关中屏障,若失陇右,坐高而望关中尽收眼底,帝都咫尺之遥。故有唐以来,为了遏制吐蕃、突厥等等部族的军事侵扰,唐廷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十节度、经略使,其中处于唐王朝西北地区有安西、北庭、朔方、河西和陇右五镇,兵力占到全国地方总兵力的一半,约有二十四万人。《资治通鉴》记载:“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开元中,置朔方、陈右、河西、安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绢帛为军资,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可谓“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因此河西、陇右地区作为唐王朝的军事缓冲地带,对唐朝具有重大的军事战略价值。

天宝初年,唐朝正值开元盛世 ,唐军在陇右连败吐蕃军队,以哥舒翰为代表的唐朝边将连败吐蕃军队,夺取了以包括石堡城在内的大量吐蕃军堡,将自中宗时期就占据河西九曲的吐蕃势力彻底逐出了陇右。可惜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的爆发,《旧唐书 • 哥舒翰传》记载,唐廷令“河西、陇右、朔方除先发蕃汉将士及守军郡(州)城堡之外,自余马步军将兵健等一切并赴行营,各委节度使统领”,河西、陇右两镇主力相继被调入内地平叛,这导致两镇防线由此变得千疮百孔。

而此时,身在拉萨(逻些)的吐蕃赤松德赞赞普继位,他任用尚野息、尚悉东赞、尚赞摩和论悉诺玛祥仲巴杰(汉籍作马重英)“三尚一论”辅政,继续推行其父倡导的改革,对内整顿吏治、梳理法条、明确颁布将士的赏赐制度,革新之后,官吏肃然,将士归心。对外则以大相全领兵权事宜,减少掣肘。吐蕃军队的相兼统帅的做法,确实在军事上做到了,兵行如风,令至如山,使吐蕃军队的指挥系统灵活自如。《新唐书 • 陆贽传》甚至认为这是吐蕃常取胜之关键,其云:“今四夷最强胜者,莫如吐蕃,……动则中国其众不敢抗,静则惮其强不敢侵,何哉?良以我之节制多,而彼之统帅一也。且节制多,则人心不一;人心不一,则号令不行;号令不行,则进退难必;进退难必,则疾徐失宜;疾徐失宜,则机会不及;机会不及,则气势自衰”。就在这一升一降之间,唐蕃两国将在河西陇右之地,展开一场血雨腥风的争夺。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个细节,玄宗皇帝惊闻潼关失守,仓皇“幸蜀”之时,行至马嵬坡,吐蕃使节拦住宰相杨国忠,因衣食无备向其提出回国的要求。正在此时,在有心人的撺掇下,满腹怨气的禁军士兵喊出了:“杨国忠联络胡人,意欲谋反”的口号,顺势杀死杨国忠、逼死杨玉环,史称“马嵬之变”。在这起兵变的导火索,可以说就是那几个不知所措的吐蕃使节,这几个倒霉吐蕃使节就是赤松德赞登基后,派来唐朝的第一波使节,结果出使唐朝任务尚未完成,反倒糊里糊涂的成了兵变的借口。

虽然吐蕃使节没有达成外交目的,但是唐朝发生安史之乱,且边镇戍卒大量被调东去平叛的情报,还是传到了赤松德赞耳朵里。于是,在吐蕃军队迅速出兵开始蚕食唐朝疆域,据敦煌古卷中吐蕃文书《大事记年》记载:“羊年(天宝十四年,755年),论泣藏与尚息东赞二人攻陷洮州城,重建马重木(堡),任命尚多热尔为马重木(堡)大将”。由此可见,吐蕃最先用兵的地方是在洮州城(今甘肃临潭县),其中提到的马重木(堡),有学者认为即为著名的石堡城,其地址在今甘南卓尼县境内之羊巴古城。关于石堡城的地址,史家历来众说纷纭,有说在今湟源境内青海湖畔的,甚至有人认为其地远在葱岭以西小勃律附近。

肃宗至德元年,八月回纥、吐蕃使节皆至灵武,并请和亲讨贼之事,肃宗未许,赐宴而遣之。至德二年,二月,帝在凤翔,吐蕃再次遣使而来,“复请助国讨贼”,帝“赐以束帛器物有差”。至三月,吐蕃又“遣使和亲”。对于吐蕃助国讨贼的要求,唐庭显然是心存疑虑,毕竟两国边境之上累年血战,仇寇已久,故此,肃宗对于吐蕃来使只是好言以对,厚礼遣还。

就在使节往返,热络一时的表面文章之下,吐蕃将帅可从未闲着,随着天宝十四年,攻取洮州之后,拥有了立足点的吐蕃军队,连续出击。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吐蕃陷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军镇,以及石堡城、百谷城(青海同仁县)、雕窠(kē)城(青海贵德县西南)”。这些均镇均为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争夺河西九曲之地所建,这些军堡失守后,陇右之地门户顿开,之后几年,陇右各郡渐次陷落。

至德二年,十月,吐蕃攻陷陇右治所所在地——鄯州(今青海乐都),陇右被迫将治所迁至廓州(今青海贵德县)。就在陇右形势危急之时,屋漏偏逢连阴雨,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郡昭武九姓胡商安门物等,杀死节度使周泌,聚集兵众至六万人。武威郡大城之中有七个小城,胡人已占据了五个,只有两个城还在坚守。唐军在河西支度判官崔称与中使刘日新率领二城中的军队攻打叛胡,经过苦战,总算平定了河西叛乱。

上一节

陇右道为什么那么有名

因其上下与突厥,吐蕃相接,故有着极为特殊的战略意义。 

陇右道为唐代十道之一,乃唐贞观元年(627)置,因在陇山之右(西)得名。相当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地。

相关记载:

开元二十一年(733)置陇右道采访使,治所在鄯州(今青海乐都县)。

《新唐书》记载“自禄山之乱,河右暨西平、武都、合川、怀道等郡皆没于吐蕃,宝应元年又陷秦、渭、洮、临,广德元年复陷河、兰、岷、廓,贞元三年陷安西、北廷,陇右州县尽矣。大中后,吐蕃微弱,秦、武二州浙复故地,置官守。

关于陇右道和陇右道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