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裴度,以及裴度读音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1. 文言文翻译 裴度以诸将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初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因严词奏论皇帝宠信的权臣(违逆君心),被调出朝廷任河南府功曹。
很久之后,裴度升任御史中丞。宣徽院的五坊小使,(每年)秋季要(到京城附近的地区)校阅鹰犬。所到之处,骚扰官吏理事,得到厚礼馈赠后才离去。下邽县令裴寰是一个有才能的官员,他没有赠送礼物,小使们就诬陷裴寰狂言侮辱朝廷,皇帝下诏将其拘捕入狱,打算以“大不敬”罪处置他。宰相武元衡委婉地劝解,宪宗很生气,不予理睬。裴度到延英殿进见,陈述裴寰无罪。宪宗恼怒地说:“(如果)裴寰确实无罪,就杖责五坊小使;如果小使们无罪,就将杖责裴寰。”裴度回答说:“(若论)责罚,您说的本来合理。只是裴寰作为县令, 顾惜陛下的子民,怎么可以加罪于他呢?”宪宗怒色立消,便下令释放了裴寰。
元和十年,皇帝下旨紧急征讨吴元济,王承宗、李师道想缓解蔡州叛军(被攻打)的压力,便派遣刺客埋伏在京城,(寻机)刺杀掌握朝政的大臣,已经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又刺杀裴度。裴度(受伤)跌进沟里,刺客以为裴度已死,于是罢手离去。议事者想罢免裴度,来安定王承宗、李师道二藩的犹疑之心,宪宗大怒说:“裴度的命能保全,是天意啊!如果罢免了裴度,这恰是让贼计得逞,我依仗裴度一人,足以击败这三个叛贼。”
在这个时候,朝廷多次讨伐吴元济也没有成效。大臣们争相请求停止讨伐,只有裴度请求亲自督战,(朝议之后)皇帝唯独使眼色示意裴度留下,问道:“卿果真能替朕出征吗?”裴度伏地流泪说:“臣誓不与此贼共存!”于是立即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出征)。裴度驻军郾城,慰劳诸军,宣告皇帝厚意,军士勇气十足。当时,各路军队都由宦官监军督阵,他们常自主军队的进退。裴度到行营后,奏请朝廷将所有的监军宦官一并撤掉,兵权由主将掌握,号令统一,士气倍增。
没过多久,(唐邓节度使)李愬趁夜攻入蔡州,活捉了吴元济来报。裴度派遣马总先入蔡州城(安抚),第二天他亲自带领洄曲投降的万名士兵、手持朝廷的节杖徐徐进入蔡州,稳定那里的百姓。裴度处理政务,下令只有盗贼、致人死命者依法惩处,其余的全部免于治罪。百姓往来不限昼夜,老百姓才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他还用蔡州的降卒做帐下侍从,有人对裴度说:他们的犹疑之心还没有安定,不可以去除防备之心。裴度笑着说:我现在是彰义节度使了,既然已经捉住了元凶,那么这里的百姓也是朝廷的百姓了。(蔡州)人听了感动得落泪。
开成三年,裴度因病请求返回东都,七十六岁逝世。
2. 裴度文言文翻译裴令公度性好养犬
原文:裴令公度性好养犬,凡所宿设燕会处,悉领之,所食物余者,便和碗与犬食。时子婿李甲见之,数谏。裴令曰 :“人与犬类,何恶之甚?”犬正食,见李谏,乃弃食,以目视李而去。裴令曰 :“此犬人性,必仇于子,窃虑之 。”李以为戏言。将欲午寝,其犬乃蹲而向李。李见之,乃疑犬仇之。犬见未寝,又出其户。李见犬去后,乃以巾栉安枕,多排衣服,以被覆之,其状如人寝。李乃藏于异处视之。逡巡,犬入其户,将谓李已睡,乃跳上寝床,当喉而啮,啮讫知谬,犬乃下床愤跳,号吠而死。(出自《集异记》)
翻译:
裴度令公特别喜爱养狗。(注:唐代,令公是对担任过中书令官职的人的尊称,但是到了唐末,武将一般都会加中书令衔作为荣誉称号,所以“令公”之称就泛滥了。)
凡是他所留宿或设置宴会的场所,全都带着他的狗,他所吃剩下的食物,就和着自己的碗一起拿给他的狗吃。当时,他的女婿李甲看到这种情况,几次劝说(不要这样)。裴度回答:“人和狗相类似,为啥你要特别讨厌它(狗)呢?”这条狗正在吃裴度碗里的饭,看到李甲来劝说裴度,就不吃了,用眼睛瞪着李甲(愤怒地)离去。
裴度说:“这条狗已经通人性了,肯定(因这件事)对你产生了仇恨,我很担忧这个事情啊”。李甲以为裴度在开玩笑(没当回事)。
李甲正准备睡个午觉,发现那条狗正蹲着并且面向着李甲(时刻监视着李甲)。李甲发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怀疑这条狗要来找自己报仇。那条狗看到李甲没有睡觉,就又离开了李甲的房间。
李甲看到狗离去之后,就假装用头巾帽子放在枕头上,用很多衣服排列堆在床上,并且用大被子盖起来,形状就像是一个人睡在床上。而李甲本人则躲在其他地方偷偷监视这边的情况。
不久,那条狗跑进房间里来了,以为李甲已经睡觉了,就跳上床,对准床上人的喉咙撕咬下去。等咬下去才知道不对(是假人),那条狗跳下床愤怒地跳跃,(拼命地)嚎叫,一直叫到死。
3. 裴度传原文及翻译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
贞元初,擢进士第,以宏辞补校书郎。举贤良方正异等,调河阴尉。
迁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河南功曹参军。武元衡帅西川,表掌节度府书记。
召为起居舍人。 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
田弘正效魏、博六州于朝,宪宗遣度宣谕,弘正知度为帝高选,故郊迎趋跽受命,且请遍至属州,布扬天子德泽,魏人由是欢服。还,拜中书舍人。
久之,进御史中丞。宣徽五坊小使方秋阅鹰狗,所过挠官司,厚得饷谢乃去。
下邽令裴寰,才吏也,不为礼,因构寰出丑言,送诏狱,当大不恭。宰相武元衡婉辞诤,帝怒未置。
度见延英,言寰无辜,帝恚曰:“寰诚无罪,杖小使;小使无罪,且杖寰。”度曰:“责若此固宜,第寰为令,惜陛下百姓,安可罪?”帝色霁,乃释寰。
王师讨蔡,以度视行营诸军,还,奏攻取策,与帝意合。且问诸将才否,度对:“李光颜义而勇,当有成功。”
不三日,光颜破时曲兵,帝叹度知言。进兼刑部侍郎。
王承宗、李师道谋缓蔡兵,乃伏盗京师,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元衡,又击度,刃三进,断靴,刜背裂中单,又伤首,度冒毡,得不死。哄导骇伏,独驺王义持贼大呼,贼断义手。
度坠沟,贼意已死,因亡去。议者欲罢度,安二镇反侧,帝怒曰:“度得全,天也!若罢之,是贼计适行。
吾倚度,足破三贼矣!”度亦以权纪未张,王室陵迟,常愤愧无死所。自行营归,知贼曲折,帝益信杖。
及病创一再旬,分卫兵护第,存候踵路。疾愈,诏毋须宣政衙,即对延英,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时方连诸道兵,环挐不解,内外大恐,人累息。及度当国,外内始安。
由是讨贼益急。 始,德宗时尚何伺,中朝士相过,金吾辄飞启,宰相至阖门谢宾客。
度以时多故,宜延天下髦英咨筹策,乃建请还第与士大夫相见,诏可。会庄宪太后崩,为礼仪使。
帝不听政,议置冢宰,度曰:“冢宰,商、周六官首,秉统百僚,王者谅暗,有权听之制。历世官废,故国朝置否不常,不宜徇空名,稽枢务。”
乃诏百司权听中书门下处可。 王锷死,家奴告锷子稷易父奏末,冒遗献。
帝留奴仗内,遣使者如东都按责其赀。度谏曰:“自锷死,数有献。
今因告讦而检省其私,臣恐天下将帅闻之,有以家为计者。”帝悟,杀二奴,还使者。
于时,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钱徽、萧俛尤确苦。度奏:“病在腹心,不时去,且为大患。
不然,两河亦将视此为逆顺。”会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却,它相揣帝厌兵,欲赦贼,钩上指。
帝曰:“一胜一负,兵家常势。若师常利,则古何惮用兵耶?虽累圣亦不应留贼付朕。
今但论帅臣勇怯、兵强弱、处置何如耳,渠一败便沮成计乎?”于是左右不能容其间。十二年,宰相逢吉、涯建言:“饷亿烦匮,宜休师。”
唯度请身督战,帝独目度留,曰:“果为朕行乎?”度俯伏流涕曰:“臣誓不与贼偕存。”即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
度以韩弘领都统,乃上还招讨以避弘,然实行都统事。又制诏有异辞,欲激贼怒弘者,意弘怏怏则度无与共功。
度请易其辞,窒疑间之嫌。于是表马总为宣慰副使,韩愈行军司马,李正封、冯宿、李宗闵备两使幕府。
入对延英,曰:“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
帝壮之,为流涕。及行,御通化门临遣,赐通天御带,发神策骑三百为卫。
初,逢吉忌度,帝恶居中挠沮,出之外。 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
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颛制,号令一,战气倍。
未几,李愬夜入悬瓠城,缚吴元济以报。度遣马总先入蔡,明日,统洄曲降卒万人持节徐进,抚定其人。
初,元济禁偶语于道,夜不然烛,酒食相馈遗者以军法论。度视事,下令唯盗贼、斗死抵法,余一蠲除,往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乐。
度以蔡牙卒侍帐下,或谓:“反侧未安,不可去备。”度笑曰:“吾为彰义节度,元恶已擒,人皆吾人也!”众感泣。
既而申、光平定,以马总为留后。 度入朝,会帝以二剑付监军梁守谦,使悉诛贼将。
度遇诸郾城,复与入蔡,商罪议诛。守谦请如诏,度固不然,腾奏申解,全宥者甚众。
策勋进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晋国公,户三千,复知政事。 程异、皇甫镈以言财赋幸,俄得宰相。
度三上书极论不可,帝不纳。自上印,又不听。
纤人始得乘罅。 初,蔡平,王承宗惧,度遣辩士柏耆胁说,乃献德、棣二州,纳质子。
又谕程权入觐。始判沧、景、德、棣为一镇,朝廷命帅,而承宗势乃离。
李师道怙强,度密劝帝诛之。乃诏宣武、义成、武宁、横海四节度会田弘正致讨。
弘正请自黎阳济,合诸节度兵,宰相皆谓宜。度曰:“魏博军度黎阳,即叩贼境,封畛比联,易生顾望,是自战其地。
弘正、光颜素少断,士心盘桓,果不可用。不如养威河北,须霜降水落,绝阳刘,深抵郓,以营阳谷,则人人殊死,贼势穷矣。”
上曰:“善。”诏弘正如度言。
弘正奉诏,师道果禽。 大贾张陟负五坊息钱,上命坊使杨朝汶收其家簿,阅贷钱虽已偿,悉钩止,根引数十百人,列棰挺胁不承。
又获卢大夫逋券,捕卢坦家客责偿,久乃悟卢群券。坦子上诉,朝汶谰语:“钱入禁中,何可得。
4. 《裴度还玉带》文言文翻译
有一天,裴度走到街上,经过一座寺院,看见一行禅师正在替人相面。
裴度等大家都走了以后,才去请教自己的面相。一行禅师熟视良久,说:“你天生异相,今生不但没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眼光外浮,纵纹入口,是一种乞食街头、饥饿而死的相!我看你甭考了!” 裴度听了,心里非常伤心,整天垂头丧气,连教书都无精打采。
数天后,裴度到香山寺去漫步,看见寺里有一位妇人跪在佛前,喃喃祈祷,祷告完毕,匆匆离去。裴度看见案桌上有一个包袱,解开一看,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一个翠玉带和二个犀带。
他想:这一定是刚才那一位妇女所有,于是坐着等待失主。到了下午四点钟,那位妇女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匆匆地进门,扫视案桌一遍,不禁哇然大哭。
裴度上前问她,妇人哭着说:「家父病重,家产当尽,昨日我请到名医,略有起色,所以今天早晨,我赶去亲戚家,借到一条玉带,准备典押借款,做医药费。我行经此寺,顺便入寺祈祷,不料心急匆忙,忘记携走玉带,等我到了典,才发现遗失玉带。
我没有钱,家父一定无法活命,尚有家母和弟妹待养,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说完,又大哭起来。裴度奉还原物,妇人拜谢而去。
裴度回家途中,又遇到一行禅师。才走离数步,一行禅师呼唤裴度转身,对他说:“你必定做了一件很大的阴德,我看你的容貌,蛇入口变为玉带纹,不但不会饿死,而且将来有无量的福报,可能会出将入相!”裴度怕一行禅师讽刺,回答:“爱说笑!大师说话怎么前后矛盾呢?”一行禅师回答:“七尺长的身体不如一尺长的脸,一尺长的脸不如三寸长的鼻子,三寸长的鼻子不如一点心!”裴度笑着说:“人心怎么相呢?”一行禅师回答:“要知天上意,须在云中取,要知心内事,须辨眼中神。
你积了阴德,目光不浮,紫气贯睛,口角纹长过陂池这部位,而且胡子均匀变美。做了阴德,脸上的相便会有所改变,你必定享受极贵的福禄无疑!”于是,裴度就把刚才在香山寺,拾还玉带的事告诉一行禅师,禅师也嘉许他的善行。
那一年,裴度便考取进士,官运亨通。
5. 文言文裴度失印的译文
裴度失印
二月,丁未,以度为司空、同平章事。度在中书,左右忽白失印,闻者失色。度饮酒自如;顷之,左右白复于故处得印,度不应。或问其故,度曰:“此必吏人盗之以印书券耳,急之则投诸水火,缓之则复还故处。”人服其识量。
译文:
丁未年二月,唐敬宗任命裴度为司空、同平章事。一次,裴度在中书门下办公时,手下忽然报告说中书门下的大印丢失了。当时在场听到这个消息的官吏无不大惊失色。裴度却仍然饮酒,神态自如。不久,手下又报告说,大印在原来的地方找到来了,裴度似未听见,闭口不应。有人问他是什么缘故,裴度说:“大印丢失,肯定是官吏偷去私自印制文书了,如果急于追查,他们就会畏罪把印毁掉,只要不动声色,则必然把印又放回原处。”大家都佩服他的见识和气量。
6. 裴度文言文翻译裴令公度性好养犬
文言文《裴度》中“裴令公度性好养犬”的翻译:裴度令公特别喜爱养狗。
原文: 裴令公度性好养犬,凡所宿设燕会处,悉领之,所食物余者,便和碗与犬食。时子婿李甲见之,数谏。
裴令曰 :“人与犬类,何恶之甚?”犬正食,见李谏,乃弃食,以目视李而去。白话译文: 裴度令公特别喜爱养狗。
凡是他所留宿或设置宴会的场所,全都带着他的狗,他所吃剩下的食物,就和着自己的碗一起拿给他的狗吃。当时,他的女婿李甲看到这种情况,几次劝说。
裴度回答:“人和狗相类似,为啥你要特别讨厌狗呢?”这条狗正在吃裴度碗里的饭,看到李甲来劝说裴度,就不吃了,用眼睛瞪着李甲愤怒地离去。 扩展资料: 文言文《裴度》出自于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
创作背景: 《集异记》所记载的是隋唐时代奇闻怪异之事,其成书年代为在唐穆宗长庆年间。 赏析: 《集异记》篇幅不长,情节变化比起《李娃传》、《任氏传》等传奇来,并不算丰富,但亦有许多创造和自身特点:它不仅继承了史传的写实传统,而且加进了神话、志怪的浪漫精神。
六朝志怪,不管故事本身如何虚幻,作者本意却是在客观叙述,并非刻意造奇。 《集异记》亦写怪异,但旨在现世,手法上比起六朝志怪,对人物环境,皆有生动细致的描写,更注意情节、结构的曲折。
裴度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在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四朝元老”中占有一席之地。二十四岁考中进士,那个时候还是唐德宗在位。然后从县尉开始做起,虽有波折,也一路升迁,到四十九岁的时候,做到御史中丞,这个时候的皇帝是唐宪宗。御史中丞在唐朝是一个很大的官。从这个位置直接升任宰相的就有十一个人,裴度就是其中一个。
五十岁那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同时刺杀当朝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结果,武元衡当街被杀,裴度则身中三剑,一剑砍断了鞋带,一剑刺中了背部,一剑刺伤头部,幸亏裴度都上带着毡帽,保住了一条性命。然而裴度因祸得福,之后不久,就代替武元衡当上了宰相。
淮西吴元济造反,朝廷征讨多年,屡战屡败。裴度主动请缨率兵平定淮西。出发之前,对皇帝说:主上的忧虑就是臣子的耻辱。这一次出征,逆贼被灭,就回朝再见天子;逆贼存在一天,我绝不返回朝廷!宪宗被感动得鼻涕一把泪一把。
到达前敌之后,裴度首先宣达圣旨,巡察诸军,军兵士气倍增。在此之前,各军都有朝廷派遣的太监做监军,结果造成了军队打仗不是主将说了算,打了胜仗监军功劳第一,打了败仗将领们领罪的局面。裴度发现了其中弊端,撤销了所有宦官监军,将领们重掌兵权,军心大振。在裴度的率领下,大军所向披靡,很快就打败叛军,生擒了吴元济。吴元济被斩之后,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吓破了胆,裴度接受韩愈的建议,派人劝王承宗投降。重压之下,王承宗上表投降,归顺朝廷。皇帝表彰裴度,给了他一大堆官衔,还封他为晋国公,还让韩愈写了《平淮西碑》,作为纪念。后来评判另一个叛逆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朝廷也是采用了裴度的策略才大获全胜的。
裴度五十五岁那年,唐宪宗被宦官陈弘志等谋害。裴度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个老板:唐穆宗李恒。这个皇帝是一个性格乖僻、做事荒唐的家伙。就在他登基的当年,幽州节度使张弘靖被幽州军队囚禁,田弘正在真州遇害,朱克融、王廷凑又在和朔作乱。唐穆宗派裴度领兵征讨。裴度废寝忘食督战全军,身先士卒、攻城略地,捷报频传。就在这个时候,相当宰相的翰林学士元稹,对,就是写“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那位大诗人,非常嫉妒裴度,千方百计破坏裴度的讨伐幽州的行动,裴度从前方发往朝廷的公文,都被元稹截留,依仗着皇上的宠爱,在皇上面前说了很多裴度的坏话。裴度知道以后,连写三道奏章揭露元稹的罪行。唐穆宗虽然暂时免了元稹的宫内官职,可没多久,又让元稹做了宰相,解除了裴度的兵权。裴度回京后,在殿上慷慨陈词,感动朝野上下,唐穆宗再次把兵权交回给裴度。之后,裴度遭到李逢吉等人设计陷害被贬,李逢吉接替他当了宰相。
直到裴度五十九那年,唐穆宗驾崩,唐敬宗继位,才把裴度再度提升到宰相的位置。六十一岁那年,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等人设计谋害(这是第二个被宦官谋害的唐朝皇帝),裴度等迎请江王李昂为皇帝,就是唐文宗。
到了七十岁那年,唐文宗因为不想受宦官控制,计划诛杀若干宦官,结果被对方识破,双方发生激战,文宗被软禁,史称“甘露之变”。参与文宗计划的若干官员受到株连。裴度上疏为他们申辩,保全了几十家人的性命。
而宦官的势力越发的强大。老迈的裴度为了避祸,在东都建立府宅,处理公务之余,整天与大诗人 白居易 、 刘禹锡 等名士喝酒聊天、弹琴唱曲儿。所以,只要有名士从东都进宫,唐文宗都要问一句:见到裴度没?
裴度活到七十五岁去世。一生为人耿直,做事执着,在官场上得罪很多人,数次遭到排挤陷害,几起几落。在文学上也颇有成就。晚年在东都写的那首“溪居”脍炙人口: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裴度一生留下很多故事,“裴度还犀”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故事被后来元代的关汉卿写成剧本,名字叫做《山神庙裴度还带》。说的是裴度年轻没做官的时候,家中贫困,寄居在山神庙中。韩太守因为为官清廉被国舅爷陷害入狱,韩夫人和女儿琼英筹钱救夫,得到朝廷大官李邦彦赠犀牛带。结果在路过山神庙的时候,琼英不慎将犀牛带丢失。就在韩氏母女要绝望自尽的时候,裴度将捡到的犀牛带相还,韩太守得救。之后裴度进京赶考得中状元,与琼英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自然是剧作家的演绎了。裴度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怎么会贫困呢。
1. 文言文翻译 裴度以诸将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初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因严词奏论皇帝宠信的权臣(违逆君心),被调出朝廷任河南府功曹。
很久之后,裴度升任御史中丞。宣徽院的五坊小使,(每年)秋季要(到京城附近的地区)校阅鹰犬。所到之处,骚扰官吏理事,得到厚礼馈赠后才离去。下邽县令裴寰是一个有才能的官员,他没有赠送礼物,小使们就诬陷裴寰狂言侮辱朝廷,皇帝下诏将其拘捕入狱,打算以“大不敬”罪处置他。宰相武元衡委婉地劝解,宪宗很生气,不予理睬。裴度到延英殿进见,陈述裴寰无罪。宪宗恼怒地说:“(如果)裴寰确实无罪,就杖责五坊小使;如果小使们无罪,就将杖责裴寰。”裴度回答说:“(若论)责罚,您说的本来合理。只是裴寰作为县令, 顾惜陛下的子民,怎么可以加罪于他呢?”宪宗怒色立消,便下令释放了裴寰。
元和十年,皇帝下旨紧急征讨吴元济,王承宗、李师道想缓解蔡州叛军(被攻打)的压力,便派遣刺客埋伏在京城,(寻机)刺杀掌握朝政的大臣,已经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又刺杀裴度。裴度(受伤)跌进沟里,刺客以为裴度已死,于是罢手离去。议事者想罢免裴度,来安定王承宗、李师道二藩的犹疑之心,宪宗大怒说:“裴度的命能保全,是天意啊!如果罢免了裴度,这恰是让贼计得逞,我依仗裴度一人,足以击败这三个叛贼。”
在这个时候,朝廷多次讨伐吴元济也没有成效。大臣们争相请求停止讨伐,只有裴度请求亲自督战,(朝议之后)皇帝唯独使眼色示意裴度留下,问道:“卿果真能替朕出征吗?”裴度伏地流泪说:“臣誓不与此贼共存!”于是立即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出征)。裴度驻军郾城,慰劳诸军,宣告皇帝厚意,军士勇气十足。当时,各路军队都由宦官监军督阵,他们常自主军队的进退。裴度到行营后,奏请朝廷将所有的监军宦官一并撤掉,兵权由主将掌握,号令统一,士气倍增。
没过多久,(唐邓节度使)李愬趁夜攻入蔡州,活捉了吴元济来报。裴度派遣马总先入蔡州城(安抚),第二天他亲自带领洄曲投降的万名士兵、手持朝廷的节杖徐徐进入蔡州,稳定那里的百姓。裴度处理政务,下令只有盗贼、致人死命者依法惩处,其余的全部免于治罪。百姓往来不限昼夜,老百姓才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他还用蔡州的降卒做帐下侍从,有人对裴度说:他们的犹疑之心还没有安定,不可以去除防备之心。裴度笑着说:我现在是彰义节度使了,既然已经捉住了元凶,那么这里的百姓也是朝廷的百姓了。(蔡州)人听了感动得落泪。
开成三年,裴度因病请求返回东都,七十六岁逝世。
2. 裴度传原文及翻译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
贞元初,擢进士第,以宏辞补校书郎。举贤良方正异等,调河阴尉。
迁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河南功曹参军。武元衡帅西川,表掌节度府书记。
召为起居舍人。 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
田弘正效魏、博六州于朝,宪宗遣度宣谕,弘正知度为帝高选,故郊迎趋跽受命,且请遍至属州,布扬天子德泽,魏人由是欢服。还,拜中书舍人。
久之,进御史中丞。宣徽五坊小使方秋阅鹰狗,所过挠官司,厚得饷谢乃去。
下邽令裴寰,才吏也,不为礼,因构寰出丑言,送诏狱,当大不恭。宰相武元衡婉辞诤,帝怒未置。
度见延英,言寰无辜,帝恚曰:“寰诚无罪,杖小使;小使无罪,且杖寰。”度曰:“责若此固宜,第寰为令,惜陛下百姓,安可罪?”帝色霁,乃释寰。
王师讨蔡,以度视行营诸军,还,奏攻取策,与帝意合。且问诸将才否,度对:“李光颜义而勇,当有成功。”
不三日,光颜破时曲兵,帝叹度知言。进兼刑部侍郎。
王承宗、李师道谋缓蔡兵,乃伏盗京师,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元衡,又击度,刃三进,断靴,刜背裂中单,又伤首,度冒毡,得不死。哄导骇伏,独驺王义持贼大呼,贼断义手。
度坠沟,贼意已死,因亡去。议者欲罢度,安二镇反侧,帝怒曰:“度得全,天也!若罢之,是贼计适行。
吾倚度,足破三贼矣!”度亦以权纪未张,王室陵迟,常愤愧无死所。自行营归,知贼曲折,帝益信杖。
及病创一再旬,分卫兵护第,存候踵路。疾愈,诏毋须宣政衙,即对延英,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时方连诸道兵,环挐不解,内外大恐,人累息。及度当国,外内始安。
由是讨贼益急。 始,德宗时尚何伺,中朝士相过,金吾辄飞启,宰相至阖门谢宾客。
度以时多故,宜延天下髦英咨筹策,乃建请还第与士大夫相见,诏可。会庄宪太后崩,为礼仪使。
帝不听政,议置冢宰,度曰:“冢宰,商、周六官首,秉统百僚,王者谅暗,有权听之制。历世官废,故国朝置否不常,不宜徇空名,稽枢务。”
乃诏百司权听中书门下处可。 王锷死,家奴告锷子稷易父奏末,冒遗献。
帝留奴仗内,遣使者如东都按责其赀。度谏曰:“自锷死,数有献。
今因告讦而检省其私,臣恐天下将帅闻之,有以家为计者。”帝悟,杀二奴,还使者。
于时,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钱徽、萧俛尤确苦。度奏:“病在腹心,不时去,且为大患。
不然,两河亦将视此为逆顺。”会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却,它相揣帝厌兵,欲赦贼,钩上指。
帝曰:“一胜一负,兵家常势。若师常利,则古何惮用兵耶?虽累圣亦不应留贼付朕。
今但论帅臣勇怯、兵强弱、处置何如耳,渠一败便沮成计乎?”于是左右不能容其间。十二年,宰相逢吉、涯建言:“饷亿烦匮,宜休师。”
唯度请身督战,帝独目度留,曰:“果为朕行乎?”度俯伏流涕曰:“臣誓不与贼偕存。”即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
度以韩弘领都统,乃上还招讨以避弘,然实行都统事。又制诏有异辞,欲激贼怒弘者,意弘怏怏则度无与共功。
度请易其辞,窒疑间之嫌。于是表马总为宣慰副使,韩愈行军司马,李正封、冯宿、李宗闵备两使幕府。
入对延英,曰:“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
帝壮之,为流涕。及行,御通化门临遣,赐通天御带,发神策骑三百为卫。
初,逢吉忌度,帝恶居中挠沮,出之外。 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
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颛制,号令一,战气倍。
未几,李愬夜入悬瓠城,缚吴元济以报。度遣马总先入蔡,明日,统洄曲降卒万人持节徐进,抚定其人。
初,元济禁偶语于道,夜不然烛,酒食相馈遗者以军法论。度视事,下令唯盗贼、斗死抵法,余一蠲除,往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乐。
度以蔡牙卒侍帐下,或谓:“反侧未安,不可去备。”度笑曰:“吾为彰义节度,元恶已擒,人皆吾人也!”众感泣。
既而申、光平定,以马总为留后。 度入朝,会帝以二剑付监军梁守谦,使悉诛贼将。
度遇诸郾城,复与入蔡,商罪议诛。守谦请如诏,度固不然,腾奏申解,全宥者甚众。
策勋进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晋国公,户三千,复知政事。 程异、皇甫镈以言财赋幸,俄得宰相。
度三上书极论不可,帝不纳。自上印,又不听。
纤人始得乘罅。 初,蔡平,王承宗惧,度遣辩士柏耆胁说,乃献德、棣二州,纳质子。
又谕程权入觐。始判沧、景、德、棣为一镇,朝廷命帅,而承宗势乃离。
李师道怙强,度密劝帝诛之。乃诏宣武、义成、武宁、横海四节度会田弘正致讨。
弘正请自黎阳济,合诸节度兵,宰相皆谓宜。度曰:“魏博军度黎阳,即叩贼境,封畛比联,易生顾望,是自战其地。
弘正、光颜素少断,士心盘桓,果不可用。不如养威河北,须霜降水落,绝阳刘,深抵郓,以营阳谷,则人人殊死,贼势穷矣。”
上曰:“善。”诏弘正如度言。
弘正奉诏,师道果禽。 大贾张陟负五坊息钱,上命坊使杨朝汶收其家簿,阅贷钱虽已偿,悉钩止,根引数十百人,列棰挺胁不承。
又获卢大夫逋券,捕卢坦家客责偿,久乃悟卢群券。坦子上诉,朝汶谰语:“钱入禁中,何可得。
3. 新唐书李固言传文言文翻译
李固说,河北趟郡(今河北赞皇)人。字仲枢纽,生于唐德建中二年(782),最后在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壬辰科状元。
李固说生在农村。忠厚老实。元和六年入京参加进士科考试,住在表亲柳氏家中,表兄弟因为他的傻瓜厚嘲弄他。当时,推荐你为求登科,有“行卷”的说法,就是将自己的佳作呈教在达官贵人,研究界赏识,提高声誉,以方便中第。
柳氏兄弟特意让李固说先拜官职低小的许孟容,许一时羞愧难当,说明情况,只见李固言本性质朴,就默默地写在心,第二年,恰好碰上升兵部侍郎许孟容,外出任主考官,就拿李固言为状元。
李固说任华州刺史时严厉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地方豪强。
他办事认真不谋私利,不为好友谋官。为政不考虑关系,主张任人唯贤。
任河中节度使期间能革除弊政,后来任太子少师、东都留守、太子太傅,终年七十八岁,追赠太尉。
李固说有结巴的毛病,平时不太会说话,然而,经常议事论政事就头是道,一个反常态,说话清晰,很有条理。其他文章很好,任官清正,屡有建树,出将入相,历任四朝,人才难得。
李固说身在牛李两人争斗漩涡涡的中,牛党头脸人物李宗闵、牛僧孺等人大都是科举正途出身出身,对新进士特别重视,而李坚持说又是赵郡李姓的世家子弟,与李党代表人物李德裕为宗,因此,他既然是牛党拉垅的对象,又是李党乐在接待的对象。
同时,在朝中宦官专权。李固说,既要明哲保身,又要与邪恶势力争夺,真的很不容易。
4. 求裴迪,裴度资料
裴迪,河东人,与王维隐辋川。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中擢第,授河阴县尉,迁监察御史,出为河南府功曹,迁起居舍人。宪宗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寻转本司郎中,使魏州,还拜中书舍人,改御史中丞,寻兼刑部侍郎。十六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时讨蔡,度请身自督战,诏以度充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蔡平,封晋国公,复知政事。为皇甫鎛所构,出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穆宗长庆元年,河朔复乱,诏度以本官充镇州四面行营招讨使。元稹拜平章事,罢度兵权,充东都留守。寻以守司徒同平章事,复知政事。李逢吉沮之,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敬宗宝历元年,度入觐京师。帝礼遇隆厚,数日宣制,复知政事。文宗立,加门下侍郎,集贤殿大学士,进阶特进,以病恳辞机务,诏加守司徒,兼侍中,充山南东道节度等使。太和八年,以本官判东都尚书省事,充东都留守,进位中书令,寻复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度固辞,不允,至镇,病甚,乞还东都养病,诏许还京。卒赠太傅。度状貌不逾中人,而风彩俊爽,占对雄辩,出入中外,经事四朝,以身系国之安危者二十年。集二卷,今编诗一卷。
5. 求裴度的简介、诗词
简介 裴度,生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贞元五年(789)进士。宪宗元和时拜相,率兵讨平淮西割据者吴元济势力,使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
后又以拥立文宗有功,进位至中书令(宰相),封晋国公,死后赠太傅。裴度以功业著称,在文学上也有成就。
他认为“文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浅深,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寄李翱书》)。这对于当时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的倾向,具有补偏救弊的意义。
他对韩愈的才能是赞赏的,但不赞成韩愈“以文为戏”,写那些嘲讽性的杂文。晚年留守东都,筑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名士唱酬甚密。
方回说:“裴晋公度累朝元老,于功名之际盛矣,而诗人出其门尤盛。”(《瀛奎律髓》)他对文士多所提掖,时人莫不敬重。
《全唐文》存其文2卷,主要是一些律赋和奏疏碑铭。《全唐诗》存其诗 1卷。
《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天地山川类)有其《厅事之西因依墉壑为数仞,有悬水焉。予理戎之暇,聊以息䜩,此相国张公之所作也。
缅怀高致,时濯尘缨,即事寄言,而赋斯什》1首,《全唐诗》未收。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裴度 诗词集《宴兴化池亭送白二十二东归联句》东洛言归去,西园告别来。白头青眼客,池上手中杯。
--裴度离瑟殷勤奏,仙舟委曲回。征轮今欲动,…《再送》顷来多谑浪,此夕任喧纷。
故态犹应在,行期未要闻。《真慧寺》遍寻真迹蹑莓苔,世事全抛不忍回。
上界不知何处去,西天移向此间来。岩前芍药师亲种,岭上青松佛…《至日登乐游园》阴律随寒改,阳和应节生。
祥云观魏阙,瑞气映秦城。验炭论时政,书云受岁盈。
晷移长日至,雾敛远…《中和节诏赐公卿尺》阳和行庆赐,尺度及群公。荷宠承佳节,倾心立大中。
短长思合制,远近贵攸同。共仰财成德,将酬分…《中书即事》有意效承平,无功答圣明。
灰心缘忍事,霜鬓为论兵。道直身还在,恩深命转轻。
盐梅非拟议,葵藿是…《白二十二侍郎》闻君有双鹤,羁旅洛城东。未放归仙去,何如乞老翁。
且将临野水,莫闭在樊笼。好是长鸣处,西园白…《傍水闲行》闲馀何处觉身轻,暂脱朝衣傍水行。
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酬张秘书因寄马赠诗》满城驰逐皆求马,古寺闲行独与君。
代步本惭非逸足,缘情何幸枉高文。若逢佳丽从将换,莫共驽骀角…《春池泛舟联句》凤池新雨后,池上好风光。
--刘禹锡取酒愁春尽,留宾喜日长。--裴度柳丝迎画舸,水镜写雕梁,--崔…《窦七中丞》出佐青油幕,来吟白雪篇。
须为九皋鹤,莫上五湖船。故态君应在,新诗我亦便。
元侯看再入,好被暂…《度自到洛中与乐天为文酒之会时时构咏乐不可》成周文酒会,吾友胜邹枚。唯忆刘夫子,而今又到来。
--裴度欲迎先倒屣,亦坐便倾杯。饮许伯伦右,…《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圆丘摄事合于中书后阁宿斋》翼亮登三命,谟猷本一心。
致斋移秘府,祗事见冲襟。皓月当延阁,祥风自禁林。
相庭方积玉,王度已…《郊庙歌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亚献终献》重轮始发祥,齿胄方兴学。冥然升紫府,铿尔荐清乐。
奠斝致馨香,在庭纷羽龠。礼成神既醉,仿佛缑…《句》两人同日事征西,今日君先奉紫泥。
待平贼垒报天子,莫指仙山示武夫。野人不识中书令,唤作陶家与…《凉风亭睡觉》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
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蔷薇花联句》似锦如霞色,连春接夏开。
--刘禹锡波红分影入,风好带香来。--裴度得地依东阁,当阶奉上台。
--行…《首夏犹清和联句》记得谢家诗,清和即此时。--白居易余花数种在,密叶几重垂。
--裴度芳谢人人惜,阴成处处宜。--刘…《送刘》不归丹掖去,铜竹漫云云。
惟喜因过我,须知未贺君。《太原题厅壁》危事经非一,浮荣得是空。
白头官舍里,今日又春风。《西池落泉联句》东阁听泉落,能令野兴多。
--行式散时犹带沫,淙处即跳波。--裴度偏洗磷磷石,还惊泛泛鹅。
--张籍…《西池送白二十二东归兼寄令狐相公联句》促坐宴回塘,送君归洛阳。彼都留上宰,为我说中肠。
--裴度威凤池边别,冥鸿天际翔。披云见居守,…《溪居》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喜遇刘二十八》病来佳兴少,老去旧游稀。
笑语纵横作,杯觞络绎飞。《夏日对雨》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雪中讶诸公不相访》忆昨雨多泥又深,犹能携妓远过寻。满空乱雪花相似,何事居然无赏心。
第1\2页 9 7 1 2 8 : 第页。
6. 速求杨振中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第17篇裴度拾金不昧的原文、加点字解
《太平广记》第117卷报应征应卷中关于裴度的原文记载是:
唐中书令晋国公裴度,质状眇小,相不入贵,屡屈名场,颇亦自惑。会有相工在洛中,大为缙绅所神。公特造之,问命,相工曰:“郎君形神,稍异于人,不入相。若不至贵,即当饿死。今则殊未见贵处,可别日垂访,为君细看。”公然之。他日出游香山寺,徘徊于廊庑间,忽见一素衣妇人,致缇褶于僧伽栏楯之上,祈祝良久,瞻拜而去。少顷,度方见缇褶在旧处,知其遗忘也,又料追付不及,遂收取,以待妇人再至,日暮竟不至,度挈归逆旅。诘旦,复携往,寺门始辟,睹昨日妇人,疾趋而至,怃声惋叹,若有非横。度从而问之,妇人曰:“阿父无罪被系,昨贵人假得玉带二犀带一,直千余缗,以赂津要,不幸失去于此。今老父不测之祸,无所逃矣。”度怃然,复细诘其物色,因而授之。妇人拜泣,请留其一,度笑而遣之。寻诣昔相者,相者审度,声色顿异,惊叹曰:“此必有阴德及物,前途万里,非某所知也。”度因以前事告之。度果位极人臣。
译文:
唐朝中书令晋国公裴度,长得又瘦又小,他的相貌不够贵重,多次在功名场上受挫。他自己也很疑惑。正好有个相面的人在洛中,很被士大夫官员们所称推崇。裴度特意拜访了他。问命,相面的人说:“郎君你的相貌神采。同一般人稍有不同,如果不作达官贵人,就会饿死。现在还看不出来贵处,可再过些天来访,我给你仔细看看。”裴度答应了。有一天他出去游览香山寺。徘徊在走廊和侧房之间。忽然看见一个穿素色衣服的妇女,把一件丹黄色贴身单衣放在寺庙的栏杆上,祈祷祝愿很长时间。瞻仰拜谢之后走了。过了一会儿,裴度才看见那件单衣还放在原处,知道是那个妇女遗忘了,又考虑追上送给她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就收起来,等待那妇女再返回来还给她。太阳已经落山了还不见来,裴度就带着回到旅馆。第二天早晨,又带着那件衣服去了,寺门刚开。看到昨天那个妇女忙忙跑来,茫然失措,又惋惜长叹的样子,好象有什么意外的灾祸。裴度就跟上去问她出了什么事。那妇女说:“我的父亲没有罪被拘押起来,昨天有个贵人给我二条玉带,一条犀牛带,价值一千多串钱,打算用它来贿赂主管的人,不幸丢失了,这样我老父亲就要大祸临头了。”裴度很爱怜她,又仔细地追问那东西的颜色,都说对了,然后就还给她,那妇女哭着拜谢,请裴度留下一条,裴度笑着打发了她。不久他又到以前相面的人那里,相面的人仔细审看之后,声音和脸色都变了,惊叹说:“这种相一定是有阴德到了你的身,前途不可 *** ,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裴度就把前几天的事告诉了他。裴度后来果然作了高官。
7. 中国古代的裴度是个怎么样的人
裴度(765———839),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唐代后期颇有影响的一位政治家。
一生经历了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七朝,史称七朝元老。二十余年中“威望德业”,为世所重,宰相之中“推度为首”。
裴度最辉煌的一项业绩是辅佐宪宗平定藩镇割据。元和九年(814年)8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并“发兵四出”,“及于东畿”,“关东震骇”。
10月,开始了讨伐淮西的行动。元和十二年7月,在讨伐淮西的战争进入第4个年头,裴度力排众议,坚决铲平淮西,并“请以身督战”。
唐宪宗任命他为蔡州刺史、赴淮西四面行营宣慰招讨处置使,充当了讨伐淮西的总指挥,亲赴前线,驻郾城,取消中使监军,排除了宦官的干扰,使“兵柄专制于将”,调动了将士们的积极性,“军法严肃,号令划一”。4年之久的战役仅用了3个月便扭转了战局,使淮西藩镇得到平定。
淮西平定后,山东、河北大为惊慌。裴度遣士令王承宗割地效顺。
王承宗势穷,献地纳子,归服中央。又献计诛李师道,收回淄青。
从此,全国出现了统一,“唐之威令,几于复振”史称“元和中兴”,裴度也由此被誉为“中兴名臣”。在这一中兴事业中,裴度身系唐室30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8. 谁能告诉我裴度,裴休是什么关系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 ),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裴休 (791-864)唐朝一代名相。字公美,汉族,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 ,祖籍河东闻喜。
都是河东裴氏族人。据《裴氏世谱》记载,裴氏家族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专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驸马21人,荫袭46人,进士117人(其中可知文武状元11人、榜眼2人),贤良7人,辟举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谥59人,乡贤30人,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公主20人,贤节8人等,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
这俩人不算很近,只是一个家族。
9. 裴度是什么官
裴度(765年—839年),字中立,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封爵晋国公谥文忠,官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封晋国公,最后官至中书令。历仕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数次出镇拜相,裴度坚持与权奸、宦官、藩镇割据势力斗争,并辅佐唐宪宗平定吴元济、李师道之乱,实现“元和中兴”,(元和,唐宪宗李纯所使用的年号),裴度坚持治理国家要用贤才,为将相二十余年,推荐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塑等名将,还保护刘禹锡等人,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被时人比作郭子仪。
裴度(765年-839年),字中立,河东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东眷裴。中晚唐时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官至中书令。
目录 1 生平 2 轶事 3 子孙 4 参考文献 生平 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及第,登宏词科,又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对策高第,授河阴县尉。唐宪宗元和六年,担任招降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的使节。元和九年(814年),累官至御史中丞。时宪宗在宰相李吉甫、武元衡的支持下,决心削平不受朝命的藩镇。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自李希烈以来,节度使均由军中拥立,专制一方。这一年节度使吴少阳死,子吴元济图谋继立,发兵侵扰邻境,威胁朝廷。宪宗发兵征讨。成德(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承宗、淄青(今山东益都)节度使李师道与吴元济勾结,派遣刺客袭击上朝途中的大臣,刺死主张讨伐的宰相武元衡,砍伤裴度。宪宗即命裴度代元衡为相,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讨叛军事。
元和十二年(817年),讨叛军打了一次大败仗,宰相李逢吉等以淮西屯兵四年,劳师弊赋,力主罢兵。裴度认为淮西是腹心之疾,必须扫除,且河北藩镇正据此估计朝廷强弱,故不宜中止讨伐,并自请督师。同年八月,裴度以宰相领淮西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赴前线,出发时,裴度慷慨誓道:“臣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宪宗为之流泪。这时诸道兵都有宦官监军,诸军将事权不专,裴度奏准罢去监军,加强了统一指挥。十月,名将李晟之子李愬雪夜破蔡州,行军深入七十里,生擒吴元济。李愬打下蔡州后,迎接裴度进城,拜谒道旁。李愬诚恳说:“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尊,数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1]淮西既平,河北震慑,诸藩相继归顺。元和十四年,又平定淄青李师道。史称“元和中兴”。 宪宗当时迷信佛教欲迎佛骨,大臣韩愈极力反对,宪宗被谏阻竟脑羞成怒,原欲斩韩,被裴度极力劝阻,宪宗气消,改韩愈极刑,贬官至广东开发潮州
元和十五年(820年),穆宗即位,由于措置不当,河北再乱,裴度被任为镇州行营招讨使,统兵讨伐。当时穆宗昏聩,宰相元稹惧怕裴度得胜归朝,对其仕途有负面影响,故裴度军前奏请事宜,常受阻挠,因此不能取胜。最后,裴度被解除兵权,改任位高职闲的东都(洛阳)留守,长庆四年,虽曾短期入相,亦遭到李逢吉等排挤,不能久任。敬宗即位,颇为赏识裴度,重新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敬宗崩后,裴度定策迎立江王李昂为皇帝,是为文宗。太和八年,甘露之变发生后,宦官大肆捕杀李训的亲友、同党,裴度此时上言,全活了许多人。自文宗即位以来,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年迈的裴度已灰心政事,在洛阳集贤里建造了园林“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相唱和。因为德高望重,朝官每次经由洛阳,必定会向裴度问安。开成四年(839年)实拜正二品中书令,封晋国公,取得了唐朝后期少有授予大臣的高位;同年薨,享寿七十六。身后被追赠太傅,谥文忠。宣宗大中(公元847年-860年)年间,配享宪宗庙廷。
裴度以功业著称,在文学上也有成就。当时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他认为“文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浅深,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2]。
轶事 裴度少年时被术士谓面相不佳,后来有一次在香山寺捡到一条玉带,知道是一个姑娘为了替父亲赎罪而预备的,不慎遗失,就慷慨地还给了她。此后再见术士,谓他面相大有改变,当得富贵寿考,后来果然应验不爽。这个史称“裴度还带”的故事,于颐和园长廊壁画中有描绘。
武元衡被祸时,同行上朝的裴度得幸免于难(头部受伤坠河),乃忠仆以身殉故。 裴度年轻时进京赶考,夜晚因缺旅资住破庙,见一队蚂蚁被裴睡觉身躯挡去路,裴度遂改睡床没挡路,只相隔不到数分后,原裴度睡墙竟崩塌!裴度逃过一劫
子孙 长子裴诩,义成军节度使,赠司空 裴造 次子裴撰,字宜业,翰林学士、工部侍郎 三子裴识,字通理,检校右仆射、晋昭公 四子裴让 裴禹昌,字圣规 五子裴谂,权知刑部侍郎 裴调 裴○,监察御史 裴○,司封员外郎 裴纯懿,掌书记 裴𫍯 裴光鼎,字德原
能。裴度对叛军雷霆暴击,对友人、下属、百姓有拳拳爱护之心。由于其处变不惊的智慧雅量成功化解了多场危机,被后人所称道。裴度,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1. 《旧唐书·裴度传》译文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
贞元初,擢进士第,以宏辞补校书郎。举贤良方正异等,调河阴尉。
迁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河南功曹参军。武元衡帅西川,表掌节度府书记。
召为起居舍人。 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
田弘正效魏、博六州于朝,宪宗遣度宣谕,弘正知度为帝高选,故郊迎趋跽受命,且请遍至属州,布扬天子德泽,魏人由是欢服。还,拜中书舍人。
久之,进御史中丞。宣徽五坊小使方秋阅鹰狗,所过挠官司,厚得饷谢乃去。
下邽令裴寰,才吏也,不为礼,因构寰出丑言,送诏狱,当大不恭。宰相武元衡婉辞诤,帝怒未置。
度见延英,言寰无辜,帝恚曰:“寰诚无罪,杖小使;小使无罪,且杖寰。”度曰:“责若此固宜,第寰为令,惜陛下百姓,安可罪?”帝色霁,乃释寰。
王师讨蔡,以度视行营诸军,还,奏攻取策,与帝意合。且问诸将才否,度对:“李光颜义而勇,当有成功。”
不三日,光颜破时曲兵,帝叹度知言。进兼刑部侍郎。
王承宗、李师道谋缓蔡兵,乃伏盗京师,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元衡,又击度,刃三进,断靴,刜背裂中单,又伤首,度冒毡,得不死。哄导骇伏,独驺王义持贼大呼,贼断义手。
度坠沟,贼意已死,因亡去。议者欲罢度,安二镇反侧,帝怒曰:“度得全,天也!若罢之,是贼计适行。
吾倚度,足破三贼矣!”度亦以权纪未张,王室陵迟,常愤愧无死所。自行营归,知贼曲折,帝益信杖。
及病创一再旬,分卫兵护第,存候踵路。疾愈,诏毋须宣政衙,即对延英,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时方连诸道兵,环挐不解,内外大恐,人累息。及度当国,外内始安。
由是讨贼益急。 始,德宗时尚何伺,中朝士相过,金吾辄飞启,宰相至阖门谢宾客。
度以时多故,宜延天下髦英咨筹策,乃建请还第与士大夫相见,诏可。会庄宪太后崩,为礼仪使。
帝不听政,议置冢宰,度曰:“冢宰,商、周六官首,秉统百僚,王者谅暗,有权听之制。历世官废,故国朝置否不常,不宜徇空名,稽枢务。”
乃诏百司权听中书门下处可。 王锷死,家奴告锷子稷易父奏末,冒遗献。
帝留奴仗内,遣使者如东都按责其赀。度谏曰:“自锷死,数有献。
今因告讦而检省其私,臣恐天下将帅闻之,有以家为计者。”帝悟,杀二奴,还使者。
于时,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钱徽、萧俛尤确苦。度奏:“病在腹心,不时去,且为大患。
不然,两河亦将视此为逆顺。”会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却,它相揣帝厌兵,欲赦贼,钩上指。
帝曰:“一胜一负,兵家常势。若师常利,则古何惮用兵耶?虽累圣亦不应留贼付朕。
今但论帅臣勇怯、兵强弱、处置何如耳,渠一败便沮成计乎?”于是左右不能容其间。十二年,宰相逢吉、涯建言:“饷亿烦匮,宜休师。”
唯度请身督战,帝独目度留,曰:“果为朕行乎?”度俯伏流涕曰:“臣誓不与贼偕存。”即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
度以韩弘领都统,乃上还招讨以避弘,然实行都统事。又制诏有异辞,欲激贼怒弘者,意弘怏怏则度无与共功。
度请易其辞,窒疑间之嫌。于是表马总为宣慰副使,韩愈行军司马,李正封、冯宿、李宗闵备两使幕府。
入对延英,曰:“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
帝壮之,为流涕。及行,御通化门临遣,赐通天御带,发神策骑三百为卫。
初,逢吉忌度,帝恶居中挠沮,出之外。 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
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颛制,号令一,战气倍。
未几,李愬夜入悬瓠城,缚吴元济以报。度遣马总先入蔡,明日,统洄曲降卒万人持节徐进,抚定其人。
初,元济禁偶语于道,夜不然烛,酒食相馈遗者以军法论。度视事,下令唯盗贼、斗死抵法,余一蠲除,往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乐。
度以蔡牙卒侍帐下,或谓:“反侧未安,不可去备。”度笑曰:“吾为彰义节度,元恶已擒,人皆吾人也!”众感泣。
既而申、光平定,以马总为留后。 度入朝,会帝以二剑付监军梁守谦,使悉诛贼将。
度遇诸郾城,复与入蔡,商罪议诛。守谦请如诏,度固不然,腾奏申解,全宥者甚众。
策勋进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晋国公,户三千,复知政事。 程异、皇甫镈以言财赋幸,俄得宰相。
度三上书极论不可,帝不纳。自上印,又不听。
纤人始得乘罅。 初,蔡平,王承宗惧,度遣辩士柏耆胁说,乃献德、棣二州,纳质子。
又谕程权入觐。始判沧、景、德、棣为一镇,朝廷命帅,而承宗势乃离。
李师道怙强,度密劝帝诛之。乃诏宣武、义成、武宁、横海四节度会田弘正致讨。
弘正请自黎阳济,合诸节度兵,宰相皆谓宜。度曰:“魏博军度黎阳,即叩贼境,封畛比联,易生顾望,是自战其地。
弘正、光颜素少断,士心盘桓,果不可用。不如养威河北,须霜降水落,绝阳刘,深抵郓,以营阳谷,则人人殊死,贼势穷矣。”
上曰:“善。”诏弘正如度言。
弘正奉诏,师道果禽。 大贾张陟负五坊息钱,上命坊使杨朝汶收其家簿,阅贷钱虽已偿,悉钩止,根引数十百人,列棰挺胁不承。
又获卢大夫逋券,捕卢坦家客责偿,久乃悟卢群券。坦子上诉,朝汶谰语:“钱入禁中,何可得。
2. 求裴度传翻译
很久之后,裴度升任御史中丞。宣徽院的五坊小使,(每年)秋季要(到京城附近的地区)校阅鹰犬。所到之处,骚扰官吏理事,得到厚礼馈赠后才离去。下邽县令裴寰是一个有才能的官员,他没有赠送礼物,小使们就诬陷裴寰狂言侮辱朝廷,皇帝下诏将其拘捕入狱,打算以“大不敬”罪处置他。宰相武元衡委婉地劝解,宪宗很生气,不予理睬。裴度到延英殿进见,陈述裴寰无罪。宪宗恼怒地说:“(如果)裴寰确实无罪,就杖责五坊小使;如果小使们无罪,就将杖责裴寰。”裴度回答说:“(若论)责罚,您说的本来合理。只是裴寰作为县令, 顾惜陛下的子民,怎么可以加罪于他呢?”宪宗怒色立消,便下令释放了裴寰。
元和十年,皇帝下旨紧急征讨吴元济,王承宗、李师道想缓解蔡州叛军(被攻打)的压力,便派遣刺客埋伏在京城,(寻机)刺杀掌握朝政的大臣,已经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又刺杀裴度。裴度(受伤)跌进沟里,刺客以为裴度已死,于是罢手离去。议事者想罢免裴度,来安定王承宗、李师道二藩的犹疑之心,宪宗大怒说:“裴度的命能保全,是天意啊!如果罢免了裴度,这恰是让贼计得逞,我依仗裴度一人,足以击败这三个叛贼。”
当时,朝廷多次讨伐吴元济也没有成效。大臣们争相请求停止讨伐,只有裴度请求亲自督战,(朝议之后)皇帝唯独使眼色示意裴度留下,问道:“卿果真能替朕出征吗?”裴度伏地流泪说:“臣誓不与此贼共存!”于是立即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出征)。裴度驻军郾城,慰劳诸军,宣告皇帝厚意,军士勇气十足。当时,各路军队都由宦官监军督阵,他们常自主军队的进退。裴度到行营后,奏请朝廷将所有的监军宦官一并撤掉,兵权由主将掌握,号令统一,士气倍增。
3. 文言文《新唐书.李固言传》翻译及阅读答案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
贞元初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因严词奏论皇帝宠信的权臣(违逆君心),被调出朝廷任河南府功曹。 很久之后,裴度升任御史中丞。
宣徽院的五坊小使,(每年)秋季要(到京城附近的地区)校阅鹰犬。所到之处,骚扰官吏理事,得到厚礼馈赠后才离去。
下邽县令裴寰是一个有才能的官员,他没有赠送礼物,小使们就诬陷裴寰狂言侮辱朝廷,皇帝下诏将其拘捕入狱,打算以“大不敬”罪处置他。宰相武元衡委婉地劝解,宪宗很生气,不予理睬。
裴度到延英殿进见,陈述裴寰无罪。宪宗恼怒地说:“(如果)裴寰确实无罪,就杖责五坊小使;如果小使们无罪,就将杖责裴寰。”
裴度回答说:“(若论)责罚,您说的本来合理。只是裴寰作为县令, 顾惜陛下的子民,怎么可以加罪于他呢?”宪宗怒色立消,便下令释放了裴寰。
元和十年,皇帝下旨紧急征讨吴元济,王承宗、李师道想缓解蔡州叛军(被攻打)的压力,便派遣刺客埋伏在京城,(寻机)刺杀掌握朝政的大臣,已经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又刺杀裴度。裴度(受伤)跌进沟里,刺客以为裴度已死,于是罢手离去。
议事者想罢免裴度,来安定王承宗、李师道二藩的犹疑之心,宪宗大怒说:“裴度的命能保全,是天意啊!如果罢免了裴度,这恰是让贼计得逞,我依仗裴度一人,足以击败这三个叛贼。”在这个时候,朝廷多次讨伐吴元济也没有成效。
大臣们争相请求停止讨伐,只有裴度请求亲自督战,(朝议之后)皇帝唯独使眼色示意裴度留下,问道:“卿果真能替朕出征吗?”裴度伏地流泪说:“臣誓不与此贼共存!”于是立即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出征)。裴度驻军郾城,慰劳诸军,宣告皇帝厚意,军士勇气十足。
当时,各路军队都由宦官监军督阵,他们常自主军队的进退。裴度到行营后,奏请朝廷将所有的监军宦官一并撤掉,兵权由主将掌握,号令统一,士气倍增。
没过多久,(唐邓节度使)李愬趁夜攻入蔡州,活捉了吴元济来报。裴度派遣马总先入蔡州城(安抚),第二天他亲自带领洄曲投降的万名士兵、手持朝廷的节杖徐徐进入蔡州,稳定那里的百姓。
裴度处理政务,下令只有盗贼、致人死命者依法惩处,其余的全部免于治罪。百姓往来不限昼夜,老百姓才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他还用蔡州的降卒做帐下侍从,有人对裴度说:他们的犹疑之心还没有安定,不可以去除防备之心。裴度笑着说:我现在是彰义节度使了,既然已经捉住了元凶,那么这里的百姓也是朝廷的百姓了。
(蔡州)人听了感动得落泪。 开成三年,裴度因病请求返回东都,七十六岁逝世。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权嬖梗切 权:政权。 B.以度视行营诸军 视:巡察。
C.奏攻取策 策:谋略。 D.不时去 时:及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度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于是表马摠为宣慰副使 ②宣朝廷厚意 ③号令一,战气倍 ④缚吴元济以报 ⑤倚以击贼 ⑥数斩将以闻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度能力卓著,不断被加官进职。他在贞元初年考中进士,由河阴县尉做到御史中丞、司徒、平章事,历任显职,任事多称皇帝意。
B.裴度力主讨蔡,平定叛乱有功。在讨伐蔡州一再失利、群臣要求罢兵的情况下,他力排众议,以平贼为己任,亲自出征,活捉吴元济,赢得了胜利。
C.裴度治民有方,抚慰安定蔡州人。他就任蔡州后,下令盗贼和犯死罪的人可以依法抵罪,其余一律免除惩罚,并信任当地衙门警卫亲兵,使蔡州人民备受感动。
D.裴度晚年多病,失意于朝廷积弱。他多次提出因病不能胜任机要重任,要上交政事,虽然皇帝仍重用他,但因当时宦官专权,他最终选择寄情酒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
(2)度不复有经济意,野服萧散,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4.(3分)A 5.(3分)B 6.(3分)B7.(10分)(1)国君担忧就是臣下的耻辱,在道义上我一定以死相报,叛贼不投降,臣没有回朝的日期。
(2)裴度不再有经国济民的打算,穿着村野的衣服,潇洒自在,喝着酒,白天黑夜不停地地欢会,不问人间事情。
4. 新唐书李固言传文言文翻译
李固说,河北趟郡(今河北赞皇)人。字仲枢纽,生于唐德建中二年(782),最后在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壬辰科状元。
李固说生在农村。忠厚老实。元和六年入京参加进士科考试,住在表亲柳氏家中,表兄弟因为他的傻瓜厚嘲弄他。当时,推荐你为求登科,有“行卷”的说法,就是将自己的佳作呈教在达官贵人,研究界赏识,提高声誉,以方便中第。
柳氏兄弟特意让李固说先拜官职低小的许孟容,许一时羞愧难当,说明情况,只见李固言本性质朴,就默默地写在心,第二年,恰好碰上升兵部侍郎许孟容,外出任主考官,就拿李固言为状元。
李固说任华州刺史时严厉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地方豪强。
他办事认真不谋私利,不为好友谋官。为政不考虑关系,主张任人唯贤。
任河中节度使期间能革除弊政,后来任太子少师、东都留守、太子太傅,终年七十八岁,追赠太尉。
李固说有结巴的毛病,平时不太会说话,然而,经常议事论政事就头是道,一个反常态,说话清晰,很有条理。其他文章很好,任官清正,屡有建树,出将入相,历任四朝,人才难得。
李固说身在牛李两人争斗漩涡涡的中,牛党头脸人物李宗闵、牛僧孺等人大都是科举正途出身出身,对新进士特别重视,而李坚持说又是赵郡李姓的世家子弟,与李党代表人物李德裕为宗,因此,他既然是牛党拉垅的对象,又是李党乐在接待的对象。
同时,在朝中宦官专权。李固说,既要明哲保身,又要与邪恶势力争夺,真的很不容易。
5. 韩愈传,原文及翻译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出名不没有官位。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等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
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 *** 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找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裴锷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出入(或进入)皇宫,于是(或趁机)(向宪宗)诉说(控告)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盛衰,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韩愈)却很能引导鼓励后辈,(后辈)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是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总共有十人之多。
6. 裴度文言文翻译裴令公度性好养犬
文言文《裴度》中“裴令公度性好养犬”的翻译:裴度令公特别喜爱养狗。
原文: 裴令公度性好养犬,凡所宿设燕会处,悉领之,所食物余者,便和碗与犬食。时子婿李甲见之,数谏。
裴令曰 :“人与犬类,何恶之甚?”犬正食,见李谏,乃弃食,以目视李而去。白话译文: 裴度令公特别喜爱养狗。
凡是他所留宿或设置宴会的场所,全都带着他的狗,他所吃剩下的食物,就和着自己的碗一起拿给他的狗吃。当时,他的女婿李甲看到这种情况,几次劝说。
裴度回答:“人和狗相类似,为啥你要特别讨厌狗呢?”这条狗正在吃裴度碗里的饭,看到李甲来劝说裴度,就不吃了,用眼睛瞪着李甲愤怒地离去。 扩展资料: 文言文《裴度》出自于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
创作背景: 《集异记》所记载的是隋唐时代奇闻怪异之事,其成书年代为在唐穆宗长庆年间。 赏析: 《集异记》篇幅不长,情节变化比起《李娃传》、《任氏传》等传奇来,并不算丰富,但亦有许多创造和自身特点:它不仅继承了史传的写实传统,而且加进了神话、志怪的浪漫精神。
六朝志怪,不管故事本身如何虚幻,作者本意却是在客观叙述,并非刻意造奇。 《集异记》亦写怪异,但旨在现世,手法上比起六朝志怪,对人物环境,皆有生动细致的描写,更注意情节、结构的曲折。
裴度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裴度读音、裴度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