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电视剧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瓦氏夫人,以及瓦氏夫人电视剧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瓦氏夫人究竟是谁,为何她被称为明朝第一抗倭女将?

说起明朝瓦氏夫人的抗倭将领瓦氏夫人,想必大家第一时间想起来的都是戚继光。作为一个抗击倭寇保护人民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戚家军可以说是让倭寇闻风丧胆,望风而逃。然而,在戚继光成名之前,还有一个抗倭英雄,同样击退倭寇数次,保护了沿海人民的生命安全。更为让人惊叹的是,这位抗倭将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巾帼英雄,她就是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的原名是岑花,是官宦人家之后。虽然瓦氏夫人生得一副女儿身,但是却对于兵法和武艺十分热爱。不仅精通排兵布阵而且武艺高超双刀史得出神入化。在16岁时,瓦氏夫人嫁给了当地的另一名官宦子弟岑猛。但是她遇人不淑,岑猛是一个横行乡里,蛮横霸道的人,被人检举后,朝廷命令两广总督张经将其缉拿,岑猛和瓦氏夫人他的儿子在此次混乱中被斩杀。

在夫君和儿子都死了以后,瓦氏夫人孙子便承袭了官位,但由于年龄较小,所有事务由瓦氏夫人代为管理。正是在她的治理之下,训练出了数千人的壮族士兵,甚至还创造阵法被戚继光改良后便成为了大名鼎鼎的鸳鸯阵。

在日本内乱之时,一大批我靠侵入我国东南沿海,虽然官府多次派兵剿杀,但是收获甚微。于是尽管已经到了58岁的高龄瓦氏夫人也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儿子和孙子,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重孙,她亲自上战场,征调了7000人的狼兵到达前线,多次击退进犯的日寇。但是由于朝内斗争严重,瓦氏夫人对于朝廷的昏暗无可奈何,便选择辞去职务返回家乡,最终于家乡去世。

不是只有男子能够上阵杀敌,女子依然也能为国做贡献,保一方水土平安。瓦氏夫人在抗击倭寇中做出的卓越贡献,使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巾帼英雄。

瓦氏夫人是谁?

瓦氏夫人姓岑,瓦氏夫人是明嘉靖年间著名抗倭英雄,归顺直隶州(今广西靖西县),出生于1496年,是广西土官岑璋之女。自幼聪颖好学,不仅饱读诗书,还精通兵法,练习武艺。长大之后嫁给了士官岑猛,并协助其丈夫管理政事、建学校搞教育,当地风气很是良好,社会秩序稳定。

然而在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1553年,倭寇进犯中国的东南沿海,而当时田州的士官岑大禄年纪尚小,已经年过花甲的岑大禄曾祖母瓦氏夫人积极响应朝廷号召,拿起武器,亲率当地壮族子弟兵7500人出战,在抗倭战争的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一役中,取得重大胜利。

在当时抗倭战争非常残酷,瓦氏夫人的几个儿子和孙子都为国捐躯,但瓦氏夫人忍住悲痛,愈战愈勇。后来她的事迹被皇帝知道,被嘉庆封为二品夫人。年过花甲还为国请命,失去子孙还坚持奋战,瓦氏夫人忠君爱国的英勇事迹被世世代代传唱纪念。

在壮族的霜降节中就有对瓦氏夫人英勇事迹进行纪念的因素。在明代嘉靖之后,壮族的霜降节融入了对民族英雄的纪念内容。壮族的霜降节是在每年霜降节气之后的9天内举行,参加的人数很多,能达数万。在清朝,霜降节走向鼎盛,参加的人不仅有百姓,还有当地士官,他们很是重视,穿上朝服进行祭拜。

除了祭祀,还有集市,物资交流很是繁盛,活动期间,各方群众都赶来,来感受这一项有着三百多年的民俗活动,场面宏大。活动内容除了祭祀祈福还有山歌对唱、打榔、武术表演、打陀螺,也有《长奶夫人》话剧,甚至还有篮球比赛等现代体育内容。

一出手就让倭寇无不丧胆,瓦氏夫人为何能如此厉害?

因为她从小就喜爱习武和兵法,并且她待民非常的亲切,人们都非常爱戴她,并且她还是不可多得的奇才,创造了独有的剑法和阵法。

一、从小基础就好,为人性格亲切。

瓦氏夫人出身于直隶州,瓦氏自小就喜爱武学,并且还喜读兵法,其人勤劳刻苦,一年如一日的练习武术和钻研兵法,这也为她后来武艺高超,精通兵法打好了基础。她成年之后,嫁给了当地的土官岑猛,并成为一名女将,也是在那个时候她将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瓦氏,但是没过多久,她的丈夫就被奸人所害,被诬陷为想要造反,而岑猛咽不下这口气便起兵反抗,但是地方官兵怎么样都打不过朝廷官兵,最后落的一个被砍头的下场。而岑猛的位置就传到了他的孙子岑芝所继承,但是岑芝只不过还是个孩子,因此只能由瓦氏夫人来帮忙,而瓦氏夫人所主持的那段时间里田州一直都是欣欣向荣的,因为瓦氏夫人颁布了许多利民的政策,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教育业都有了快速发展,因此当地百姓非常得爱戴她。

二、受朝廷的命令去打击倭寇。

在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倭寇盛行,朝廷多次派兵去打击倭寇都没有成功,然后兵部尚书张经就决定自己亲自率兵去镇压倭寇,而瓦氏夫人也是在这时候去参的军,并且被封为女官参将总兵。瓦氏夫人带着广西狼兵在东南沿海几乎无往不胜,倭寇们一听到她的名号个个都逃开,瓦氏夫人带领着她的军队斩杀的倭寇人数超过了五千,因此朝廷也封她为二品夫人,她帮助了朝廷打破了无法战胜的谣言。

三、独创阵法和剑法。

瓦氏夫人的确是不可多得的武学奇才,她自创了瓦氏阵法,这阵法不管是防御力还是杀伤力都极其的高,戚继光所创的鸳鸯阵也是在瓦氏阵法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瓦氏阵法也被收进《江南领略》中供人学习。而她独创的瓦氏双刀功也是非常的实用,一手用剑术,一手用刀术,让敌人防不胜防,这一种技术到现在依然有人学习。

瓦氏夫人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物经历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归顺直隶州(今广西靖西县旧州村)土官岑璋之

女。她自幼聪明好学,饱读诗书,习练武艺,精通兵法;生性助人为乐。长大成人以后,按照壮族土司时代官族与官族通婚以及壮族婚姻不避同姓的习俗,嫁给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土官岑猛为妻,改称为"瓦氏"。明嘉靖六年(1527年),田州土官岑猛被指控叛乱,遭朝廷讨伐,与其子岑邦彦战败而亡。岑猛与其子死后由孙子岑芝承袭田州土官。因岑芝年纪尚幼,瓦氏夫人主政代理知州事。瓦氏夫人在职期间,克己砺志,善理州政,安定了社会秩序;同时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建义学,兴教育,在各方面均有所成就,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岑芝被朝廷征调到海南岛镇压黎族起义,战死于海南。于是,瓦氏夫人又负担起抚育岑芝之子岑大寿、岑大禄的责任,继续掌管州内一切政务,政绩依旧斐然。

瓦氏夫人驰骋沙场纵马杀倭的英姿画像

嘉靖时期曾任田州州事。在职时善理州政,建义学、兴教育,召集流民,稳定秩序。田州土官岑大禄年幼,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训练壮族子弟7500人出战,她的几个儿子和孙子都在抗倭战争中牺牲。瓦氏率狼兵在金山卫大战倭寇,毙敌4000余人,因功被嘉靖帝封为二品夫人。

主战的总督张经被严嵩陷害入狱,瓦氏悲愤,告老还乡。不久病逝,享年59岁。

瓦氏夫人是壮族土司时代著名的抗倭英雄。广西百色市田州镇(现田阳)隆平村那豆屯东北约500米有一块田地叫"地太",壮语是太婆之地的意思。根据《镇安府志》记载,以"地太"为中心方圆一千亩的范围内,埋葬著包括瓦氏夫人及田州土司16世祖岑太禄、22世祖岑澜在内的7座土官墓。可惜近代已经全部遭到彻底破坏,大部分地面文物已经不见踪影。

壮剧《瓦氏夫人》剧照

1989年,附近的农民在隆平村平街屯鱼塘边找到了一块盖水沟的墓碑,墓碑的碑文是:"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门瓦氏太君之墓",使人们又重新记忆起了这位明代的壮族女英雄。现在,在墓地的旧址修复了瓦氏夫人的陵墓,成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每年不少民众,都自觉的去那里吊念这位民族英雄。

人物生平 治理州务

普遍认为,瓦氏一生的功绩主要有两点:第一,受命于田州危难之际,重振田州;第二为统兵抗倭。1527年(明嘉靖六年),田州土官岑猛被诬叛乱,遭朝廷讨伐,为总督两广都御史姚镆打败,其子岑邦彦英勇战死,岑猛率余部败退归顺州,试图东山再起,不料后被敌人诱杀。岑猛与其子死后由孙子岑芝承袭田州土官。因岑芝年纪尚幼,瓦氏夫人代理主政知州政务。瓦氏夫人是在田州由土府降为土州,政局混乱之时登上田州政治舞台的。通过政治联姻关系和凭借自身的智慧才干,瓦氏在艰险的家族争夺权力斗争中化险为夷并脱颖而出。她挫败了欲置之于死地的岑邦相的阴谋,稳定了田州的政局,并以庶母身份将岑邦彦遗子岑芝抚育成人,继承了土官之位。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岑芝死于朝廷调征海南的战事,在岑芝身后,长子岑大寿年仅4岁,次子岑大禄还在襁褓之中,瓦氏不得已又担负起抚育重孙的重任。在先后抚育两代遗孤期间,她成为田州实际上的女主政人。在职期间,瓦氏夫人克己砺志,倾心治理州政,"凡州之利害,躬为规划,内外凛然",安定了社会秩序,同时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建义学,兴教育,在各方面均有所成就,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用兵部署

瓦氏夫人用兵有方,所率部队组织建制严密,标志明显,奖惩分明,部队内部团结一致,秋毫无犯。因此,俍兵在战场上士气高昂,勇猛无比。当年瓦氏夫人练兵时为了培养俍兵的集体观念,命人根据壮族的木履式样制成长木鞋,3人或6人一组共穿一双长木鞋练习赛跑。俍兵练习时必须团结一心,默契配合,若有一人分心,精神不集中,便会影响全体。正是这种饶有趣味的练兵方法,使俍兵团结一致,无畏勇敢,战败了倭寇。后来壮族民众效仿瓦氏夫人"同步"练兵法,在田头地脚、屋前屋后开展板鞋竞速活动以自娱。今天该项运动已经成为壮族体育比赛的项目之一。仿古的"板鞋竞速"的板鞋是用长2--5米比足稍宽的木板一双,按等距离钉制三双脚带。比赛时三人一组,脚穿板鞋,双手扶前者的肩上,听裁判发令出发并开始记时,比赛者按比赛竞速时间排列名次,奖励优胜。在每年的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活动中,是极富民族特色的一项体育运动。

瓦氏治军

瓦氏夫人治军有方,所率部队组织建制完善,军纪严明,标志明显,奖惩分明,部队内部十分团结,所至之处,秋毫无犯,深得当地民众爱戴,无不"箪食壶浆",以迎义师。《倭变事略》、《松江纪略》、《张氏卮言》有如下记载:"以妇将兵,颇有纪律,秋毫无犯。""瓦氏虽妇人,军法甚整,下无侵。""骁勇善战,军令严明。"她经常教育所部:一不许骚扰百姓,欺压人民;二不许奸淫掳掠;三不许马踏禾田;四不许违犯军令。当她率部在泊胥关驻扎时,常到民间察访,听取民间意见,如发现部属有强取居民酒肉者,即予严厉处分。

瓦氏夫人练兵台

瓦氏夫人十分体恤士兵,在自带军粮军饷菲薄的艰难环境中,常组织士兵在作战和行军间隙上山狩猎,改善大家的生活。至今还有两首民歌流传在壮族民间,反映着瓦氏对士卒的关爱。

女声唱:"阿妹送郎去远征,千叮万嘱要记清。晚上莫忘把被盖,日里莫忘扎头巾。"

男声唱:"阿哥出门去远征,阿妹在家要放心。瓦氏叫人把被盖,日里又叫扎头巾。"

因此,瓦氏夫人统领的俍兵在战场上士气高昂,勇猛无比,拚死杀敌。俍兵以此法练习赛跑时必须团结一心,默契配合,若有一人分心,精神不集中,便会影响全体。正是这种饶有趣味独具一格的练兵方法,使得俍兵在战场上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英勇无畏,似同天神兵降。打得倭寇鬼哭狼嚎,闻风而逃。后来壮族地区的民众效仿瓦氏夫人"同步"练兵法。仿古的"板鞋竞速"的板鞋是用长2至5米比足稍宽的木板一双。

瓦氏阵法

壮族古代兵法,以"岑家兵法"最为系统和完整。它的精粹在明人邝露《赤雅》卷上《岑家兵略》中有载:"岑氏兵法,七人为伍,每伍自相为命。四人专主击刺,三人专主割首,所获首级,七人共之。割首之人,虽有 护主击刺者之责,但能奋杀向前,不必武艺绝伦也。"(《峤南锁记》和《赤雅》"云单君兵法"所记皆同)可见"岑家兵法"较之宋代"侬智高兵法"中的"三人组",又有所推陈出新,达到了新的高度。瓦氏夫人统领俍兵抗倭时,排兵布阵精湛绝伦,扬名于世,影响较大。当时的浙江巡御史胡宗宪亲眼所见俍兵作战,并在其著《筹海图编》中盛赞他们"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可死而不可败"。由此可见俍兵统帅瓦氏夫人善用"岑家兵法"以一当十之一斑。《赤雅》"野战条"还记载了壮民善以两人为一组的野战法,即"临敌比偶而前,执枪者乍前乍却以卫驽。执驽者口衔刀而手援矢,矢尽,投驽夹刀。"

壮剧《瓦氏夫人》剧照

瓦氏夫人克敌至胜的法宝--"瓦氏阵法",后来被收入明代抗倭兵书《江南经略》,影响并演变成了后来戚继光的"鸳鸯阵"。"瓦氏阵法"精髓由戚继光"鸳鸯阵"吸收后被其著于兵法名篇《纪效新书》之中。其战例及兵法,20世纪八十年代被台湾三军大学收入《中国古代战史》。

瓦氏双刀功

"瓦氏双刀功"亦称"瓦氏双刀降枪法",以瓦氏夫人传下而得名。明代江浙一带许多豪杰侠士慕名拜瓦氏为师,素有"天都"侠少之称的安徽歙县人氏项元池得到瓦氏青眼收为关门弟子,并得瓦氏"瓦氏双刀功"真传。后来项元池在浙江湖州建立"绥翠堂" 武馆,专教"瓦氏双刀功"秘诀。他的名徒吴殳(江苏娄江县人)据师傅口传,写了一首《双刀歌》,热情歌颂祖师瓦氏夫人的武功及其双刀功的威力,歌云:

壮剧《瓦氏夫人》剧照

岛夷缘海作三窟,千万官军皆露骨。

石柱瓦氏女将军,数千战士授吴越。

纪律可比戚重熙,勇气虚江同奋发。

女将亲战挥双刀,成团雪片初园月。

麾下健儿二十四,雁翎五十齐翁忽。

岛夷杀尽江海清,南纪至今推战伐。

天都侠少项元池,刀法女将手授之。

乙亥春杪遇湖上,霜髯伟干殊恢奇。

谓予长矛疏远利,彼已慎密须短器。

绥翠堂中说秘传,翔凤六月生双臂。

后来吴殳又写《短降长说》一文,进一步论述了瓦氏 双刀武功的特点及其在实战中的具体套用,称为"瓦氏双刀降枪法"。从此,"瓦氏双刀功"就在浙江扎根,流传至今。

吴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诗人兼武术家,一生从师众多,拳脚以外,尤擅枪术、刀术。以他的成名绝技双手刀来看,他是瓦氏夫人关门弟子项元池之徒,算是瓦氏再传弟子中的翘楚。后来吴殳矢志反清,周游天下广交天下豪杰,学习各门各派武术。有资料显示他曾经系统地学习掌握了日本单刀,对日本刀术也做了一番研究和整理,他曾著《单刀图说》一书,称"唐有陌刀,战阵称猛,其法不传。令倭国单刀,中华间有得其法者,而终不及倭人之精。"50岁那年他在河北遇到了一个高深莫测的前明遗老,这位不肯透露真实姓名的老人传授了一套"渔阳剑"给他后从此不知所踪。吴殳感于单械与双械各有长短,终于成功将渔阳单剑、日本单刀、瓦氏双刀融为一体,创立了一门新的武术--双刀十八式,从此遇敌,右手刀中混入剑刺之法,左手刀则纯施刀法,以左右撩刀等八势为核心,以"避虚就实"为以短破长的要点,终于成为一代武术名家。由此可见,"瓦氏双刀功"影响深远,造就了一代代知名或不知名的武术家,这点毋须置疑。当今在西南当地,"瓦氏双刀功"这一称呼依然存在,影响仍在。

统兵抗倭

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中国沿海频频遭受倭寇侵扰,严重威胁著中国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廷多次派兵征讨都无济于事,皆以残败告终。以致沿海居民人心惶恐,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谣传不胫而走。明朝廷不得已委派兵部尚书张经为总督东南国务大臣,征调广西壮族土官所属的"俍兵"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部队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张经曾总督两广军务,深知广西少数民族"俍兵"军队勇敢善战,便传令征调田州土官岑大禄、大寿领兵出征。曾祖母瓦氏以大禄等年幼不能担任军职,请示督府允许她亲自带兵前往江浙前线征倭。督府知道瓦氏有胆略、有威望,便准其所请,并授予"女官参将总兵"军衔。瓦氏表示决心:"是行也,誓不与贼俱生。"

瓦氏接受抗倭任务后,督府派南京车驾司主事阮文中前来迎接。当时瓦氏打算以田州"俍兵"一万三千(一说八千)人应调,上司没有同意,只准四千多名。各地土司从征兵额是:田州瓦氏所统头目钟南、黄仁等部有步兵四千一百多名,而归瓦氏统率的队伍有归顺州土目黄虎仁等所部八百六十名,战马四百五十匹,瓦氏并带随从兵四十多名;那地州州官之弟莫昆、莫从舜等所部五百五十名;那地州土目罗堂等所部五百九十名;东兰州土目岑褐等所部七百五十名。出征前,"时有定律(乡)三虎,抹马(乡)五豹,智力出众,拜倒膝前,愿为附将。""三虎"、"五豹"皆黄姓。瓦氏夫人统率大军时有二十四猛将,加之"俍兵"与生俱来勇猛强悍,这是因为在明代土司时代的桂西壮族家庭,凡生下男孩,往往将他当作未来的"俍兵"(壮族士兵)而加以训练。男孩出生后,他的父母称一块与男孩体重相等的铁块,挂在孩子的床头,待他长到十来岁,即用这块铁打制成刀,挂在腰间,便于随时习武舞刀练拳。这种习俗直到后来壮族革命英雄韦拔群闹革命时流行传唱的革命山歌歌词中还有所反映,这就是"三块洋铁打把刀,挂在腰间动摇摇;谁人敢拦革命路,不断头来也断腰。"

不久,瓦氏夫人率广西田州、归顺州、南丹州、那地州、东兰州等各州组建的军队六千八百余人,浩浩荡荡开赴江浙

前线。当时,广西各州"俍兵"先集中梧州,后经广东南雄、过大庚岭,再坐船至江西南昌,转江苏京口、丹阳,步行到奔中镇,常州官府派船接至嘉兴,历时数月,跋涉数千里,于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三月十三日到达金山卫。

瓦氏领兵到达江浙前线金山卫后,按照督府张经的部署,以瓦氏所率领的田州兵隶属总兵俞大猷指挥,其余各州队伍则分属游击邹继芳和参将汤克宽等指挥。瓦氏率"俍兵"抵达后多次请求速战,部属"俍兵"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杀敌立功。张经以"俍兵"初到,未熟悉情况,不许轻举忘动。

旧历四月初五,瓦氏奉令到漕泾镇截击倭寇,因敌众我寡,被敌重重围困,战斗激烈,头目钟富、黄维等十四人阵亡,瓦氏极为愤怒,亲自披发舞刀,往来突阵中,所乘马尾鬃为倭拔几尽,浴血奋战而出。马上大呼曰:"大将官,好将官杀贼",盖愤当时,诸将拥军不前救也。四月十九日,倭两千多人"突出金山卫,从独山往嘉兴。俞大猷先不敢拒,乃率瓦氏兵追其后,被贼反攻,杀伤颇众,大猷先奔,赖瓦氏殿后,得免全覆。"四月二十一日,倭二千多人南来金山,白泫都司率兵迎击,被倭围困重重,瓦氏奋身往援,纵马冲杀,"女将亲战挥双刀,成团雪片初圆月;麾下健儿二十四,雁翎(短剑)五十齐翕忽"(意即舞剑挥刀疾速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岛夷(日寇)杀尽江海清……",破寇重围,白乃可得脱。至是,瓦氏勇猛始为敌人所畏服。谢肇浙曾赞扬瓦氏说:"国朝土官妻瓦氏者,

勇鸷善战,嘉靖末年,倭患,常调其兵入援浙直(江苏省),戎装跨介驷,舞戟如飞,倭寇畏之。"四月二十八日,倭寇由平望奔王江泾(在嘉兴县北州里),瓦氏参加对倭寇进行追击围剿,全线斩贼首和溺死者约四千人,是征倭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杀得倭寇四散逃命,一战而首次扭转东南抗倭战局,打破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当倭寇逃回柘林,仅余三百余人。五月初五,敌经金山卫,又被瓦氏琅兵击溃,死亡甚众。因瓦氏作战时使用双剑,神速如闪电,锐不可挡,致使敌人疲于奔命,死伤累累。六月,在陆泾坝(今江苏苏州境)战役中,瓦氏夫人率领的"俍兵"又斩获倭首三百余级,烧毁海盗船只三十余艘,令倭寇闻风丧胆,以为天派神兵驾到,听到"俍兵"临至立刻逃至夭夭。故今人赋诗赞曰:

狼烟四起野蛮夷, 社稷黎民危旦夕。

前方启奏军情迫, 皇宫降旨传令急。

岑花瓦氏担重任, 不让须眉举帅旗。

半百老妪硬骨汉, 快马双刀领前骑。

谁说女子执针线, 看我巾帼布阵局。

身陷重围何所惧, 刀光闪处取首级。

手下俍兵神奇勇, 将军指向战披糜。

海疆硝烟烽火散, 收复失地捣营敌。

美名流世赞歌颂, 军中玫瑰展威仪。

手擎胜旌传捷报, 血染红妆风彩迷。

景仰夫人卫国志, 浓墨书存芳魂籍。

壮族英雄数瓦氏, 至今惭愧无人及。

因瓦氏夫人抗倭"三战三胜",被朝廷封为"二品夫人",《明史》记载云:"(嘉靖)三十四年,田州土官妇瓦氏以俍兵应调至苏州剿倭,隶于总兵俞大猷麾下。以杀贼多,诏赏瓦氏及其孙男岑大寿、大禄银币,余令军门奖赏。"江浙人民尊称她为"宝鬓将军",当地民众赞誉她为"石柱将军",视为抗倭"长城"。然而,正当抗倭取得节节胜利,形势顺利发展的关键时刻,调瓦氏夫人到江浙的总领抗倭总督大臣张经被赵文华、严嵩陷害入狱,致使抗倭军队失去了得力的统帅。瓦氏壮志未酬,含愤患病.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中国沿海频频遭受倭寇侵扰,在北起河北、山东,南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倭寇进行了严重地侵扰和破坏活动。倭寇所到之处,大肆掠夺居民财产,抢劫商船货物,焚毁大量房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威胁着我国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廷多次派兵征讨都是以残败告终。不得已委派兵部尚书张经为总督东南国务大臣,征调广西壮族土官所属的"俍兵"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部队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当两广督府把征调"俍兵"的命令送到田州时,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毅然请命应征,请求带兵抗倭,被授予"女官参将总兵",开赴东南沿海前线抗倭。奔赴东南沿海剿倭。东南沿海住民久闻壮族俍兵骁勇善战,名扬海内,视若长城,民心大振。瓦氏夫人率俍兵于三月十三日抵达前线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金山卫境),于各地 *** 之兵中,首先抵达战场。四月,倭寇出动三千余人突然侵犯金山卫,瓦氏夫人率队迎击,杀得倭寇四散逃命,一战而首次扭转东南抗倭战局。四月二十日,倭寇四千多人进犯嘉兴,瓦氏夫人一马当先,在其他友军的配合下,把倭寇包围在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一带,一举歼灭三千余人;给倭寇以毁灭性打击,获得抗倭大捷,取得了抗倭战场上转折性的胜利。六月,在陆泾坝(今江苏苏州境),战役中,瓦氏夫人率领的"俍兵"又斩获倭首三百余级,烧毁海盗船只三十余艘,令倭寇闻风丧胆。俍兵连连告捷,屡建奇功,大大鼓舞了沿海人民的斗志。"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在江浙沿海广为传颂。因瓦氏夫人抗倭"三战三胜",被朝廷封为"二品夫人",民众赞誉她为"石柱将军"。浙江巡御史胡宗宪撰《筹海图编》中称瓦氏夫人用兵"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可死而不可败"。由此可见俍兵统帅善用"岑家兵法"以一当十之一斑。然而,正当抗倭取得节节胜利,形势顺利发展的关键时刻,总领抗倭的总督大臣张经被奸相严嵩陷害入狱,致使抗倭军队失去了得力的统帅。为此瓦氏夫人含愤患病,特此告假还乡。获准后,乃于七月初班师回田州。瓦氏回到田州以后,便祭告家庙厚恤随军兵丁,以示关怀和慰问。不久,瓦氏夫人病逝于田州土司府署,享年59岁,被追封为"淑人",葬于州城太婆地。

死后之迷

瓦氏夫人从抗倭前线凯镟乡里不久病逝,她的后人田州土司家族为她举行了隆重而又奇特的葬礼,制作了18副棺材,出殡时18副棺材分别从四个城门出城,满城人谁也分不清哪一个是瓦氏夫人的真正灵柩,18副棺材出城后分散安葬在郊外的荒坡上,并且葬后将封堆铲平,不留半点痕迹。瓦氏夫人死后3年,岑氏家族按照壮族的风俗为她捡了遗骨,另选风水宝地举行二次葬。但长期以来人们不知道她的灵柩的真实埋葬地。199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向田阳县下达了寻找瓦氏夫人墓地的任务。田阳县博物馆经过多方调查,确定了瓦氏夫人的原葬地在田阳县田州镇那豆屯附近,但遗骨在何处却无人知晓。1995年3月,田阳县在那豆屯兴建了瓦氏夫人纪念陵墓,可惜墓中已无衣冠和遗骨。二次葬后瓦氏夫人的遗骨安葬在何处?如今成为了难解的历史之谜。

人物评价

中国古代的一位巾帼英雄,她精通兵法,治军有方。其军以"七人为伍",作战时每伍中"四人专主击刺,三人专主割首"。"一人赴敌,则左右大呼夹击,一伍争救之;一伍赴敌,则左右伍争救之。"冲锋时持枪者在前,执弩者在两侧守卫,互相密切配合,锐不可挡。

"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可死而不可败"。

纪念设施 夫人墓

瓦氏夫人病逝后,葬于今田阳县田州镇隆平村那豆屯东北面的岑氏墓地,占地面积860.2平方米,墓前有华表、石狗、

瓦氏夫人墓

石狮及墓碑,墓碑上刻有"明赐淑人岑门瓦氏之墓"。根据《镇安府志》记载,以"地太"("地太"壮语是太婆之地的意思,时人称岑氏家族墓所占田地为"地太")为中心方圆一千亩的范围内,埋葬著包括瓦氏夫人及田州土司16世祖岑太禄、22世祖岑澜在内的7座土官墓。墓前正中原立有一碑,上面有楷体正书 "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门十六世祖妣瓦氏太君之墓",下书"钦赐四品田州知州袭云骑尉又一恩骑尉军功加二级二十六世裔孙煜立,嘉庆拾年岁次乙丑仲夏月中浣谷旦"。根据碑文,这座墓碑是嘉庆十年,即1805年,由瓦氏夫人的裔孙田州知州岑煜刻立的。仲夏月是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中浣是中旬的别称,而谷旦应指芒种之日,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是称麦谷为芒种的。由此可知,这块碑刻应刻立于1805年5月6日。墓碑的原件,现存于田阳博物馆。墓碑的存在,可证民国所修《田州岑氏源流谱》之误,其中称岑猛为十三世,称岑煜为二十三世;而墓碑明确书出作为岑猛之妻的瓦氏,是岑门十六世,而立碑人岑煜是岑门二十六世。淑人,是命妇封号,明朝规定封予三品官之妻,岑猛曾官指挥同知,是从三品官员,所以瓦氏墓碑上才可能有此封号。可惜近代已经全部遭到破坏,大部分地面文物已经不见踪影,只是在山道上横卧著许多残缺不全的石人、石狮。石人的脑袋已被砸掉,但是身躯仍相当完整,服饰像是明代的武将。雕像刻工细腻,造型丰满,给人一种气宇不凡的感觉。在坟前的石碑上瓦氏夫人墓的台基虽依稀可辨。1989年,附近的农民在隆平村平街屯鱼塘边找到了一块盖水沟的墓碑,墓碑的碑文是:"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门十六世祖妣瓦氏太君之墓",墓前有一对石柱。瓦氏夫人墓作为已有四百四十多年历史的古墓,历经历史的沧桑而受到破坏,但是自90年代以来已两次得到维修,并于1994年7月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清明节,广西区内外专家学者、民众尤其是岑氏子孙及东南沿海江、浙、闽一带的民众都纷纷前来瞻仰、朝拜和吊念这位民族英雄。

夫人庙

桂西靖西、巴马等地,为与瓦氏相关的地方。巴马曾属田州管辖,设有巴马巡检司;靖西是瓦氏夫人出生地,可惜由于明末战乱,瓦氏遗迹现已无存。为了祭祀这位民族英雄,当地人民在巴马镇大街上建有"瓦氏夫人庙",后迁至巴马巴定山上,与"岑大将军庙"(岑猛庙)并立。"瓦氏夫人庙"中瓦氏夫人的现代彩塑英姿飒爽,庙前碑是1995年所立。附近几个县的人们前往祭祀不绝,每三年有一次大祭。经常还有江浙做生意的人前往祭祀。

夫人陵园

瓦氏夫人陵园位于广西田州城郊,占地500平方米,其他用地1350平方米,建设内容有瓦氏墓、瓦氏夫人石雕像、瓦氏夫人演兵场、纪功亭等。规划中的沿江大道从墓前经过,与隔江相望的隆平东慕岛花果种植观光园、田州古城、狮子山公园等,形成一个锁链景区,有利于游览的连续性。同时,这里地处百色的交通中心,是" *** 足迹之旅"的必经之路,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 已经修通了至墓地的单行车道 300米。开发和利用瓦氏夫人陵园作为旅游景点,广纳四方游客,满足先人的景仰之情,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的社会意义。

历史传说

有关瓦氏夫人的传说故事,在她的家乡颇多,以"长奶夫人"较为著名。故事这样说:传说田州有个壮族女将军,外号叫"长奶夫人"。长奶夫人英勇善战,打仗的时候,她骑在一匹大马上,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孩。她的两只奶很长,当她听到小孩哭的时候,就把胸前的奶甩给背后的小孩吃,所以称为"长奶夫人"。传说不等于历史,但是传说却有历史的影子。这个传说故事很动人,具有深刻的意蕴,可以认定既是瓦氏夫人抚孤主政田州期间艰辛历程的形象写照,又是她携带幼小重孙转战江南,抗倭卫国可歌可泣英雄事迹的真实再现。-

瓦氏夫人纪念陵墓 记载文献

瓦氏夫人生前虽然勇冠三军、名震朝野,但死后却相当寂寞,数百年的风雨沉埋,她的灵寝已不知下落,但历史是不会忘记为中华民族的存亡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这位巾帼英雄。20世纪学界最早对瓦氏夫人展开评述的是壮学宗师黄现璠。抗日战争期间的1941年,黄现璠教授为唤起民众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的热情,激励抗战军人保家卫国的斗志,在《国防周报》第二卷第四期上发表了《明代剿倭之广西女将》一文,首次对"瓦氏夫人"进行了评述,以古喻今,藉以激励时人抗日的热情和信心;而"第一篇比较全面地论述瓦氏夫人的论文,当属1963年3月8日壮族著名史学家黄现璠先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学会成立大会上印发的《壮族女将瓦氏领兵抗倭》一文。"改革开放后,巾帼英雄瓦氏夫人逐步成为了学术界和文艺界关注的热点,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曾两度在田阳召开瓦氏夫人学术研讨会,《瓦氏夫人论集》、《瓦氏夫人研究》、《抗倭女杰瓦氏夫人 》等论著相继出版;文艺界还把瓦氏夫人搬上萤幕或舞台,舞台历史剧、电视历史剧《瓦氏夫人》,已经相继上演十年,广泛宣传瓦氏夫人,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这位民族英雄的仰慕之情和关注热潮。

正因瓦氏夫人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之一,长期以来她一直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20世纪学界最早对瓦氏夫人展开论述的是壮族名史家黄现璠。早在抗日战争期间的1941年,黄现璠教授为唤起民众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的热情,激励抗战军人保家卫国的斗志,即在《国防周报》第二卷第四期上发表了《明代剿倭之广西女将》一文。"

明朝末年,安南番王莫多佬亲自率领一万多兵马犯境,下雷州守关士兵因兵力悬殊节节败退,朝廷又未给予支援。紧急关头,土官许文英的妻子岑玉音率领女士兵百余人先身士卒,从土司衙门前往边界御敌。被鼓舞的下雷州土民,为保家卫国人人意气风发,拿起武器追随而去,沿途参与的民众瞬间拥有二、三万人。正当敌军以为我方兵力不济的时候,岑玉音率领数万士兵和参战民众猝然而至,把安南兵杀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土军大获全胜;从此下雷以及周边的疆土得以保存。土军凯镟之日正值霜降,土民大庆三天,定为节日;传至今日成为广西大新县下雷镇一带的壮族传统节日"霜降节"。如今民间霜降节的活动分"降前"、"正降"和"降后"三天进行,壮族人民举行祭拜,乐舞和对唱山歌等活动。

壮族地区的劳动妇女及其所在地的土著女首领,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她们与男子共同平等的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并作出了与其他民族妇女不尽相同的特殊贡献,她们是民族的英杰。

瓦氏夫人的抗倭历史比戚继光早,为何她能让倭寇闻风丧胆?

一提到明朝的抗倭英雄,大家就会想到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其实有一位抗倭女将,比戚继光出名还要早,那就是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浮雕)

瓦氏本名岑花,乳名氏瓦,归顺直隶(今广西靖西)人。

岑花的父亲岑璋是归顺州的土知州,虽说只是一等士官,但好歹也是世袭的小官,因此岑花也算是官宦之女。

受广西好武的风气影响,岑花自幼便喜爱武术,对刀枪兵法等无一不精。特别是一手双剑,更是出神入化,让人近不得身。

15岁的时候,岑花遵父母之命,嫁给了田州知府同知岑猛。

由于在当时娶同族是颇有忌讳的事情,因此岑花在嫁给岑猛后,便以乳名为姓,于是人人都尊她为瓦氏夫人。

岑猛这个人人品低劣,经常以权欺人,引得乡里民怨极大。

明孝宗在位时,曾下过一道诏书,不光把他降为了千户,还把他调到了平海卫(今福建莆田)当差。

谁知到了明武宗在位的时候,岑猛却通过贿赂刘瑾,重回田州,并升任田州知府同知。

岑花嫁给岑猛的时候,正是这一时期。

不久后,田州天旱,发生了饥民暴动。

岑猛不仅不向朝廷报告,反而率领一帮游勇对饥民进行了残酷的镇压。随后,他在给朝廷的奏章上,大肆吹嘘自己的功绩,以期骗得封赏。

然而,朝廷里的官员并不好糊弄,经过调查,他们很快就查明了真相。

这样一来,岑猛不仅没有心想事成,反而又背了个处分。

自此以后,岑猛就对朝廷阳奉阴违,私下招募兵马。

嘉靖二年,岑猛居然起兵反叛,攻打邻州。

由于兵力悬殊,岑猛的反叛很快遭到了朝廷镇压,其子岑邦也被明军斩杀。

岑猛战败,逃到了归顺州岑璋的家中躲避。

岑璋早就听闻岑猛的不义之事,更恨他对朝廷不忠,于是大义灭亲,以鸠酒毒杀了他。

(瓦氏夫人剧照)

岑璋的行为,果然得到了朝廷的宽恕。朝廷不光保全了瓦氏夫人及孙子岑芝,还仍按世袭的规定,让岑芝袭承田州知府同知的官职。

只是,岑芝年幼,尚不能主事,便由瓦氏夫人代为主理田州事务。

瓦氏夫人不仅精通武艺,她还是个见多识广的女人。

在她主理田州事务的时候,她兴办学校,促进生产,使田州一度呈现出了蓬勃之相。

此外,瓦氏夫人通过传授武艺,及排兵布阵等,还培养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狼兵。

嘉靖二十九年,海南发生黎族暴动。

已经长大成人的岑芝受朝廷征召,前往平定暴动,不幸在作战中重伤而死。

朝廷感念岑芝死战有功,于是让他的儿子岑大寿和岑大禄相继袭职。但是岑大寿和岑大禄都还年幼,瓦氏夫人只得继续承担起抚育曾孙的责任,及代理田州事务的职责。

嘉靖三十三年,日本内乱四起,一些日本浪人垂涎明朝的财富,大批涌入明朝沿海一带烧杀掳掠。

然而,一方面倭寇数以千计,来势凶猛,另一方面明军将领位崇气骄,结果数战数败,反而让倭寇气焰大增。

明世宗勃然大怒,命令兵部尚书张经负责两广军务,以平定倭寇进犯。

张经上任后,知悉倭寇已有2万余人盘踞于浙江一带。素有经验的他,想到了广西狼兵骁勇善战,于是征调岑大禄率狼兵出征。

但岑大禄尚未成年。已经58岁的瓦氏夫人考虑到岑大禄未任军职,于是向朝廷请命,准允她亲自率军征倭。

(明朝时期的倭寇)

朝廷知道瓦氏武艺高强,又善于统兵作战,于是便准允了她的请求,并授予她“女官参将总兵”的官职。

瓦氏夫人将邻州狼兵集结起来,约为6千余人,她率领狼兵日夜行军,跋山涉水,于次年二月抵达浙江嘉兴,并立刻与明军联合起来,与倭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与明军相比,狼兵体格更为健硕,且在战中更擅长协同作战,再加上他们个个异常勇猛,因此,很快就扭转了战局。不仅打了胜仗,而且还砍下了300余倭寇首级。

不肯善罢甘休的倭寇,很快就集结了4千余人卷土重来。瓦氏夫人一马当先,率狼兵冲锋在前,很快就把倭寇打得哭爹喊娘,四散而逃。

此战,倭寇死亡3000余人,损失极为惨重。

而瓦氏夫人及狼兵因此名声大振。

此后,瓦氏夫人指挥狼兵,又参与了王江泾之役,再次斩杀4000余倭寇,给倭寇造成了又一重创。

三战三胜,让一度嚣张强横的倭寇,再也不敢对明军小觑,特别是听闻瓦氏夫人的名字时,更是闻风丧胆,几欲再逃。

瓦氏夫人率领的狼兵,不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平时也纪律严明,对当地百姓从无侵扰之举,更不要说掳掠了。所以沿海一带的百姓感激之余,编了“花瓦家,能杀倭”的童谣,四处传唱。

明世宗收到捷报后,也对瓦氏夫人的英勇赞赏不已。不仅封赏有加,还赐封她为“二品夫人”。

可惜,倭寇尚未平定,昏庸的明世宗听信奸臣严嵩等人的谗言,冤杀了抗倭名相张经。

一向侠肝义胆的瓦氏夫人为此义愤难填,一方面再也没有得力的统帅,另一方面也是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于是瓦氏夫人在得到朝廷的准允后,告病还乡。

后人感念瓦氏夫人的民族精神和大义,在她去世后,为她修建了庙宇、陵园,以此凭吊她。

瓦氏夫人被称为为明朝抗倭第一女将,她究竟有多厉害?

我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女将军,你们会能会想到古代的花木兰。其实在明朝时期也出了一位十分著名的女将军。她就是瓦氏夫人。根据历史记载,瓦氏夫人被称为明朝的第一女将军。在她主持朝政期间,她曾经大力举办教育,也为明朝击退过倭寇。袜氏夫人在历史上可以称的是一位奇女子。

一、瓦氏夫人的事迹

古代明朝时期,统治者曾经推行禁止海上贸易的政策,政策严重影响到了从事海上贸易商人的利益。开始实行这个政策的时候常常受到倭寇的反对。随着禁海政策的推行,有一部分的海民也开始冒充倭寇,试图反抗禁海政策的实施。百姓们的利益常常受到损害。尽管当时的政治者及时的派兵去清剿这些倭寇。但是统治者派兵清剿的效果并不理想。一直到瓦氏夫人带兵去击退了倭寇,人们才能够安心生活,免遭其害。

二、瓦氏夫人的简介

瓦氏夫人是少数民族中的一位平民百姓。在瓦氏夫人小的时候,她就十分喜欢阅读一些兵法类的书籍,同时,她也常常习武,英勇善战。瓦氏夫人一开始的姓氏并不是姓瓦。因为她的老公姓瓦,嫁给她老公之后,将自己的姓氏改为瓦。瓦氏夫人一开始结婚的时候,生活是十分美满的。到了后来家中突遇变故,瓦氏夫人的丈夫以及她的大儿子被人处死。这一件事情,对瓦氏夫人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但是她没有因此而变得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反而开始有目的的去培养她的子孙后代,代替她的丈夫处理一些州县事务。也是从这一个时候开始,瓦氏夫人逐渐被世人所知。

三、瓦氏夫人打理州县事务

在瓦氏夫人打理州县事务期间,她积极提倡发展农业,举办教育。政务处理的十分有条理,人们都能够安居乐业。

关于瓦氏夫人和瓦氏夫人电视剧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