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令 剃发令十从十不从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剃发令,以及剃发令十从十不从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已建立满清政权,为什么还要强行推行“剃发令”,剃发令真实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满人想要通过剃发这件事情彻底打击汉人的信仰和自信,从思想上牢牢的统治和把控好汉人,同时这也是满人对自己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满人因为易服剃发令引发汉人不满和反抗,造成社会动荡,造成非常大的损失。

清军入关之后多次颁布“剃发易服令”,造成严重的后果

明朝是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明朝最后一个君主朱由检去世之后,李自成攻破京城没过几天就被清朝军队打败,中国历史中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建立。在满人入主中原的两年时间内就颁发过“剃发易服令”,并在当时引起了汉人的抵抗,造成的后果与“圈地”和“逃人法”相比较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清朝初期多尔衮就发布“剃发令”,指的是让汉人剃头留辫子,这就是所谓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后来又颁发全国“易服”的命令。“剃发令”迅速让所有汉人感到气愤,华夏文化十分重视发式,在《孝经》当中就曾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人们在成年之后,除了有必要的修剪都不可以随意的剃发,男女基本都把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上。

提出“剃发令”的人并不是满人而是汉人,令人非常惊讶

许多人认为“剃发令”是多尔衮或满人想出来的,其实并不是,而是曾经当过明朝魏忠贤党派的成员做过翰林院检讨,后来因为阉党逆案被革职查办,之后降清担当兵部尚书兼江西巡抚的孙之獬。孙之獬想用这个方法来证明自己对满清的忠诚,来报复自己认为明朝对自己的不公。

于是孙之獬向清政府朝廷提议让汉人剃发留辫,孙之獬上书表示清朝君主已经平定了中原,万事都处在崭新的时期,但汉人的衣冠束发还保存着旧体制,应该让天下人服从君主。孙之獬的话深得多尔衮的心,本来多尔衮就想彻底征服中原,于是采纳了的提议并很快下达“剃发令”,以十日为限,文武百官、军民,一律剃发像满洲人的样式,反对者一律按逆臣贼子处置,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男子头上留着长辫子成了清朝人的标志。

“剃发令”引起汉人的怒火,人们愤然而起,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自古人们都不能随意的将头发剃去,否则将都被认为是不孝的表现,“剃发令”下达之后打破了汉人千年以来的传统以及信仰,因为衣冠发式一度造成汉满的文化冲突,引起汉族官民的强烈反抗,人们誓死保卫自己的权益,纷纷起义反清。

许多地方都引发了可歌可泣、壮烈的事情,比如“江阴八十一日抗清起义”。当时江阴地区的人民宁死都不剃发,并与清军展开战争,一个小小的城池与二十多万清兵和炮弹的攻击之下拼死抵抗了八十一天,当城池攻破之后,整个城池的人没有一个投降,纷纷壮烈殉国。不仅“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事件都让人触目惊心,因为“剃发令”丧命的人数达到一千万人。

多尔衮冒着天下大不韪也要推行剃发令,因为担心满人被汉人同化

多尔衮为什么要如此坚持让汉人剃发主要是因为之前的历史经验造成的,自古以来不止一次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却因为逐渐被汉化最后失去民族特性,因此多尔衮害怕满人也遭受之前民族的经历,这样不利于政权的稳定。再加上满人的人数少,如果从外观一眼可以分辨出来会引起遭受偷袭的几率,如果大家穿着打扮相同,满汉不分会让汉人的反抗意识变弱,从而达到征服汉人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找出汉人当中不服满人管教的人,乘此机会一并铲除。

满人为什么怕被同化,因为本身的文化底蕴不足所导致

当时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前,女真族只是一个非常分散的游牧民族,可以说文化和生产力都非常落后,后来努尔哈赤在统一了辽东地区建立了金国政权之后,在文化和制度上面学习明朝的体制。尤其是重用汉人,并学习明朝时期有用的管理经验,知道政权想要长久人才非常关键,如何挑选人才,金国建立不久还没有摸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政治制度,于是皇太极就效仿明朝选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不仅如此,皇太极也要求自己的满族子弟要多读书,建立八旗官学,所有八旗子弟都进官学面读书,也正是因为这种措施让清朝的发展逐渐壮大。但是在服饰和发型上面,清朝的统治此却固执的不愿去接受明朝的制度反而要坚持满足人的习性。这是因为,大清朝的统治者想保持自己的民族习性,像是发型和衣服这种外在的形象虽然表面但却深入人心,如果连这些都变了,就相当于满人连民族的习性都没有了。

满人入关之后不惜余力也要剃发易服F,即使全国汉人都反对,也不松口,这是文化的不自信和统治者的残暴行为有体现。不过后来满人还是被汉化,彻底的融入到了了中华文明的大家庭当中。

清朝普及满语失败,为何恶政“剃发令”却成功了?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防止汉人造反,颁布了诛心的政令——剃发令。虽然遭到了激烈的反抗,最后也成功的实施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留头不留发。剃发易服难道就真的能让汉人打心底里臣服满清吗剃发令?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毕竟汉文化数千年之积累不可磨灭,满清统治者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紧接着筹划下一道政令,那就是全国普及满语。

非常幸运的是,清朝统治者跟他们的前辈蒙古人一样,在消灭汉语这件事上失败了。

早在元朝,忽必烈就非常鸡贼地想消灭汉语,把汉人都变成彻彻底底的蒙古人,以求江山永固。但是由于蒙古语太落后,本身就是从维吾尔语临时改过来的,因此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推广开。清朝统治者认为,元朝灭亡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普及自己的语言,所以这一次,一定要普及满语。

现实却给了满清统治者一个响亮的巴掌,推行满语失败了,而且失败的原因,令满清彻底放弃普及满语。

好奇的剃发令我想知道满语为什么普及失败,知道原因后我笑了剃发令

一、跟汉语相比,满语先天残疾

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本身就是一种不太完善的小语种,汉语里很多音满语发不了,汉语里很多意思满语也表达不了。由于满族是渔猎民族,日常生活也不需要多么丰富的意思表达,但是清朝入关后,要是治理国家的话,用满语根本玩不转,很多关于政令制度的词,满语里根本就没有。这令满清皇帝很是尴尬啊,为了便于统治只能主动向汉臣学习汉语。

二、百姓文盲太多

在古代,读书人只占少部分,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一辈子务农,对于语言这个东西,都是会说不会写。汉字都不认识几个(古代汉字是繁体),这种情况下还要普及满语,简直是在搞笑。

早在明朝时,藩属国朝鲜曾普及汉语,但是几十年后只有读书人学会了,老百姓还是操着他们的高丽话,后来无奈的朝鲜国王为了扫盲,编出了通俗易懂的朝鲜语,这才慢慢普及,因为朝鲜语只是简单地将高丽话用拼音拼出来,导致现在很多韩国人的名字不翻译成汉语,都读不懂名字的意思。

三、方言多到你崩溃

曾经看过一个电影,一伙中国人在日本打黑工,一个日本警察带着翻译去问话,结果翻译一句也听不懂。翻译很崩溃的说:中国有上百种方言,我只听得懂普通话。直到今天,有几个北方人能听得懂闽南语的,尤其是湖南,因为山多交通不便,每个村说话甚至都不一样。

中国这多如牛毛的方言,成为语言推广最大的障碍。每种方言都自成一派,不同方言之间都听不懂,这时候再来个满语,老百姓表示:就算刀架脖子上俺也学不会能咋办?

四、满清皇帝变汉粉

普及满语这个事儿,初期受阻然后就一直拖了下去,可是没等满语变完善呢,满清皇帝就已经换了好几代。从雍正皇帝开始,清朝皇帝就变成了汉文化的狂热粉丝,平时交流处理政务基本都说汉语。雍正没事在圆明园就穿着汉服瞎美,雍正的儿子乾隆更是迷恋汉文化,收藏了大量汉族名士字画,并且每天都要写好几首诗,不然根本睡不着觉。乾隆更是自诩在汉文化的造诣上超越了宋徽宗,对于那些书法名家的字他更是爱不释手。

综上所述,汉语得以保留至今,并不是满清统治者大发慈悲,也不是汉人誓死抵抗,归根结底是汉文化在文化上太先进,满清非但不能消灭它,还反过来被它征服。由此看来:任何想消灭汉语,或者废除汉语的行为,都是非常可笑的。

清朝为何推行“剃发令”?

清朝推行剃发令剃发令,其实主要是为了使当时的汉人归顺清朝,削弱他们的思想反抗意识。这其实就像是粗暴的文化演变的方式。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他们是少数民族,也是一路从关外打进关内的,他们的发型也不同于汉人,他们的思想里其实也没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想法,为了生活方便,他们的头发可能只会在头顶留下很少的一簇。

当满族人成为了统治者的时候,他们也担心只是一时的胜利者。想到元朝他们的统治者同样是少数民族,但是仅统治了短短几十年就被推翻,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他们推出了剃头令。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汉人在思想上接受现在已经是少数民族满族人统治天下,不再是明朝了。

要知道明朝虽然统治者腐败,但是他们的血统终究还是汉族人,所以很多汉族人虽然受到压迫,但不到万不得已还是愿意接受汉族人自己的统治。这一点其实从清朝统治之后经常出现的反清复明行动就能看出。还是有很多的汉族人不接受清朝满族人的统治的。当然这其中肯定也涉及到其他利益,但是民族不同导致的不接受统治这一点剃发令我认为也是存在的。

古代的汉人受到的教育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结果在剃头令的推行之下,连头发都能剔除了。和少数民族的头发都一样了,你还矫情个什么劲。无形当中也就是接受了满族人的统治。毕竟连他们最开始受到的思想教育都压制住了,接受了剃发。当然了,在推行期间也发生了很多杀戮事件。

但最后清朝还是在铁血政策下推行了剃头令,所以当时的清朝百姓无论大人小孩,全是只有头顶有那么一绺头发。

大清为何要下剃发令?“剃发令”带来的是什么结果?

剃发令,是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行命令其统治下剃发令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剃发令的政策。施行”剃发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消弱汉族的反抗意识,巩固清朝统治者的至高地位。但是这样只能是适得其反,引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抗,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

根据史书记载,汉族人是非常看重自己的发式的,《孝经》中写道剃发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说,成年之后除了修剪之外是不能随意剃发的,这是最起码的孝道。而清政府却强行命令汉族人将头发剃成满族人的样子。很多电视剧中也都出现过满族人的发式,尤其是男性的发式非常有代表性,都是剃发留辫子,将头发编成一条辫子垂下。这个政策引起了很多汉族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不满,但是反抗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基本上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反抗清政府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不仅仅是发式,清政府还强行要求汉族人穿戴满洲人的服饰。这其实就是对汉族人的一种压迫和精神上的侮辱。让他们从信仰上承认清政府的统治,从心底里臣服于清政府。这就是清政府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不过在我们和平生活的现代,不管是汉族还是满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无优劣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是值得尊敬和赞叹,每一种优秀的文化都应该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清军入关后,为什么会推行“剃发令”呢?

1644年清军入关,结束了明王朝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清朝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一个汉人政权,而是少数民族政权,清军是满族人,入关后建立的大清王朝。

剃发令我们都知道清朝的男子发型和其它朝代有很大得差异,那就是前边的头发都是剃光的,只留有后面的一小部分,编起来,有的时候长头发在劳动的时候会很累赘,因此很多从事劳力行业的清朝人都会在脑袋上缠绕一圈头发,这种独特的发型已经成为了清朝一个明显的象征,即使清朝覆灭后仍然有许多人仍旧保持着这种发型。

这种发型并不是百姓特有的,皇帝,王宫贵族,甚至是最卑微的乞丐,都是这种发型。那么清军入关后为什么执意要推行这种“剃发令”?其实背后的原因和美观没有太大的关系。

中国一直有一句古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清军入关后其实引起了很大程度上汉人的不满,清军为了彻底征服汉人,于是便勒令剃发令他们剃发,清廷宣布剃发的,京城汉人必须在十日内全部剃发,“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念旧君。

因此当时还流行一句话,那就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对汉族人来说孝,是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习俗之一,汉族认为身体是意思是身体是父母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必须珍惜它,爱护它,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条件,也是行孝尽忠的开始。所以这剃发易服令遭到了汉人的强烈反对。汉人们都在问自己,改换成关外夷狄之容,将来死后如何见祖宗于地下?

最初清朝的发型后面能留的头发其实很少,大概也就一个手指头那么粗,但是这样的量是不好打理的,于是慢慢的发展到清朝的中后期,便可以只剃一半的头发。

剃发令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剃发令十从十不从、剃发令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