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汉少帝刘辩,以及汉少帝刘辩简介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刘辩出生于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父亲是汉灵帝刘宏,母亲是来自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
南阳市)的宫女何氏,所以刘辩是庶出。皇子刘辩出生后,何氏母以子贵,被封为贵人,宋皇后被废两年后又晋升为皇后。
在刘辩出生之前,灵帝的皇子们都已夭折,所以皇子辩出生后没有养在皇宫中,而养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不敢叫他的刘辩本名,称他为“史侯”。因为史道人有道术,何氏想凭借他的道术保护皇子辩。
灵帝不喜欢刘辩,而喜欢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刘协。群臣奏请灵帝立皇太子时,灵帝认为刘辩行为轻佻,没有帝王的威仪,不适合做皇帝,想立皇子刘协为太子,但因何皇后在宫中受宠,而且何皇后的兄长何进任大将军并在朝中位高权重,故立太子之事久拖不决,一直到灵帝驾崩时都没有立太子。
登基为帝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病重,弥留之际将心目中的继承人皇子刘协托付给他特别信任的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同年夏四月十一丙辰日(公元189年5月13日),灵帝驾崩,蹇硕想先杀何进,再立皇子刘协为帝,于是请何进入后宫。但是何进刚从外朝进入后宫,蹇硕的司马潘隐是何进的旧识,向何进迎面走去,并用眼神暗示何进。何进大惊,先退出,从便道回到军营,然后谎称自己生病了,不能入宫,蹇硕的计划因此失败,而皇子辩也得以顺利继承帝位。
灵帝驾崩两天后(同年夏四月十三戊午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少帝尊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由于少帝年少,何太后临朝称制。宣布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封九岁的皇弟刘协为渤海王。封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同录尚书事。
蹇硕在少帝即位后仍然想改立皇子协,又害怕何进掌权后会杀了自己,乃求助于赵忠等其它宦官,但他们或与何进亲近,或为了自保,不听从蹇硕的话,反而向何进出卖了蹇硕。不久,何进乃命令黄门令逮捕蹇硕并诛杀之。
胁迫离宫
灵帝末年,东汉王朝已经摇摇欲坠:朝廷外部爆发了黄巾民变,东汉朝廷在镇压民变的过程中将权力下放给地方,形成各地事实上的军阀割据的局面,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朝廷内部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在镇压民变期间短暂联合后再度敌对。刘辩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位的。少帝辩继位后,由于年少,一切政事取决于临朝称制的母后和手握兵权的国舅大将军何进。何进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矛盾愈演愈烈,终于导致宫变的发生。
何进在诛杀蹇硕后,更进一步欲将宦官们全部诛杀,便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助他一臂之力,并要求妹妹何太后同意杀宦官,但何太后不准。光熹元年八月二十五戊辰日(公元189年9月22日),何进再次进入何太后居住的长乐宫,要求何太后同意他诛杀全体中常侍。张让、段圭等宦官们听到风声,乃先下手为强,在宫中的嘉德殿前将他杀死。何进的属下吴匡、张璋、袁术等得知何进被杀害,乃带兵欲入后宫杀尽宦官。
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二十六己巳日,天亮后,宦官们在后宫中坚持不住,乃入长乐宫奏报何太后,谎称大将军的部下谋反,乘机裹胁何太后、少帝、陈留王协和省内官属,劫持宫内其他官员从天桥阁道逃向北宫德阳殿。何太后中途被尚书卢植所救。
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二十七庚午日,张让、段圭等迫于追兵,被困北宫中,无计可施,只好带着少帝、陈留王等数十人步行出谷门。入夜后到达小平津。皇帝所用的六颗玉玺未随身携带,无公卿跟随,只有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夜里到达黄河岸边,碰到了少帝一行。闵贡率骑兵于快破晓时追上。少帝又饿又渴,闵贡乃杀羊进上,又厉声斥责张让等人祸国乱政,并持剑砍死数名宦官。张让等人惶恐不安,知道死期已到,乃向少帝拱手再拜,并叩头辞别,随即投河自尽。
闵贡扶着少帝与陈留王,乘着夜色追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光徒步往南行,欲回皇宫。走了几里地,得到百姓家一辆板车,三人乘车到洛舍后,下车休息。
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二十八辛未日天亮后,找到两匹马,少帝独骑一匹,陈留王与闵贡合骑一匹,从雒舍往南行,这时才渐渐地有公卿赶来会合。
被救回宫
奉何进之令入京“勤王”的并州牧董卓率军来到显阳苑,远远望见宫中起火,知道发生了变故,便统兵急速前进。天还没亮,来到京城西,听说少帝一行在北边就要回宫了,就率军与大臣们一起到雒阳
刘辩各类形象城北的北芒阪(今北邙山)下迎接少帝。少帝望见董卓突然率大军前来,吓得哭泣流泪。董卓上前与少帝叙话,少帝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而一旁的陈留王则对答如流。董卓十分高兴,觉得陈留王比少帝贤能,而且认为自己与抚养陈留王的董太后是同族,于是心里有了废黜少帝,改立陈留王为皇帝的念头。
汉灵帝末年,民间盛传童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宫变发生时,刘辩已经登基为帝,已非昔日的“史侯”,而当时的陈留王刘协不久就成为皇帝(献帝),所以叫“侯非侯,王非王”,而“千乘万骑走北芒”指的是百官公卿乘车骑马保护少帝和陈留王上了北邙山少帝,至此童谣灵验,形容当时的政局混乱。
光熹元年八月二十八辛未日(公元189年9月25日),回到宫中,大赦天下,改元为昭宁。
被迫退位
董卓入京后,自封为司空,权倾朝野,但他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服他,乃决定废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以提高自己的威望。由于董卓手握重兵,朝中除卢植和袁绍外无人敢反对,遂定下废立大计。
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公元189年9月28日),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逼何太后下诏书立刘协为帝,废黜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
诏书颁布后,太傅袁隗把废帝弘农王身上佩带的玺绶解下来,进奉给陈留王。陈留王遂即位,改元永汉,是为汉献帝。然后袁隗扶弘农王下殿,向坐在北面的新皇帝称臣。见废帝此状,何太后哽咽流涕,群臣心中悲痛,但都敢怒不敢言。
毒杀身亡
董卓废少立献的第二年正月(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山东各地的刺史、州牧、太守等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怕他们以迎废帝弘农王复位为名讨伐自己,干脆将弘农王害死。董卓将弘农王置于阁上,于初平元年正月十二癸丑日(公元190年3月6日)派郎中令李儒进献毒酒给弘农王,说道:“服此药,可以辟恶。”弘农王说:“我没有病,这是想杀我罢了!”不肯喝。李儒强迫他喝,不得已,乃与妻唐姬及随从宫人饮宴而别。饮酒过程中,弘农王悲歌道:“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乃令唐姬起舞,唐姬举袖而歌。歌毕,弘农王对唐姬说:“爱卿是本王的妃子,势将不复为吏民之妻。自己保重,从此长辞!”遂喝毒酒而死,时年十五岁。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献帝下诏将哥哥弘农王葬于已故中常侍赵忠的墓穴中,谥曰怀王。李唷⒐汜之乱后,献帝得知嫂子唐姬尚在人世,乃颁下诏书迎接她,封她为弘农王妃,将她安置在已故弘农王的墓园中。
历史评价
汉灵帝:“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
董卓:“皇帝冲,非万乘之主。”“今皇帝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袁绍:”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
卢植:“今上富于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
毛宗岗:”甚矣,帝之多文矣。既作感怀诗于前,复作绝命词于后。文章无救于祸患,我为天子一哭,更为文章一哭。“
鲁迅评价刘辩临终前的诀别为“汉宫之楚声”。
家庭成员 父母
刘宏,汉灵帝。
灵思皇后
兄弟姐妹
刘协,汉献帝。
刘氏,万年公主。
后妃
唐姬
子女
刘民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汉少帝刘辩在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第二至四回出场,生平基本与史实一致,不过《演义》中刘辩被废之后因作“怨望之诗”而被董卓抓住把柄,与母亲何太后、妻唐姬同日在永安宫被李儒所害,何太后被李儒推下楼跌死,刘辩被灌毒酒而死,唐姬被绞死。但历史上则是被迫迁于永安宫的何太后先被毒死,未作诗而被置于阁上的刘辩被迫服毒酒而死,唐姬则活到了李嘀乱以后,贾诩得知唐姬尚在人世便告诉了献帝,献帝封她为弘农王妃,在弘农王的墓园中度过余生,不知何时所终。另外,《演义》将刘辩被害之事放在群雄讨伐董卓之前,事实上在刘辩被废以后不久关东群雄就已经举起了讨伐董卓的大旗,起事时刘辩尚在人世,起事之后刘辩才被董卓所害。
《三国演义》的点评者毛纶、毛宗岗父子奉少帝刘辩为正统,即使他被废为弘农王之后仍称他为“帝”、“天子”。
东汉汉少帝是弘农王刘辩。公元190年,得知董卓废立皇帝的消息后,各地的刺史、太守纷纷起兵,以此来讨伐董卓,比如曹操、袁术、袁绍等诸侯,就组成了针对董卓的联军。面对声势浩大的联军,董卓担心他们会打出汉少帝刘辩的旗号,董卓公元190年3月,派人杀害了刘辩。
董卓将弘农王置于阁上,于初平元年正月十二癸丑日派郎中令李儒进献毒酒给弘农王,说道:“服此药,可以辟恶。”弘农王说:“我没有病,这是想杀我罢了!”不肯喝。李儒强迫他喝,不得已,乃与妻唐姬及随从宫人饮宴而别。
饮酒过程中,弘农王悲歌道:“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刘辩被杀的时候,只有15岁,这样的结局,无疑是令人同情的。除掉刘辩后,董卓带着汉献帝迁都长安。虽然讨伐董卓的联军,在公元190年就分崩瓦解了。但是,王允在公元192年策反了吕布,从而成功诛杀了董卓,这也算是为刘辩报了大仇。
简介: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少帝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
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凉州军阀董卓,终于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中国古代的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
因为在位不逾年,传统上称东汉共十二帝, 刘辩与东汉另一位少帝刘懿都不在其中,亦皆无本纪;不过,现代史学界也有观点承认两位少帝均是汉朝皇帝,则刘辩为东汉第十三位皇帝。
刘辩最后被董卓逼迫自尽,死时年仅十五岁。刘辩是汉灵帝之子,他出生之时比他年长的皇子均已夭折,所以当时的他是汉灵帝唯一的子嗣。而汉灵帝为了让刘辩安全长大,特地将他养在了一位名为史子眇的道人的家中。后来汉灵帝宠妃王美人也产下一子,取名刘协。相较于刘辩,汉灵帝要更为喜爱刘协。
因为偏爱,汉灵帝本想越过刘辩,直接将刘协立为太子。但是由于刘辩舅舅何进在朝中拥有非常高的地位,所以汉灵帝想要立刘协为太子的这一打算终是没能实现。不过同样的,汉灵帝也一直不曾立刘辩为太子。待汉灵帝于189年因病驾崩之后,刘辩凭借皇长子身份以及舅舅何进的帮忙,最后有惊无险地登基即位。不过由于他即位之时还十分年幼,所以东汉的朝政大权就此落入何太后以及何进的手中。
当时的东汉王朝其实已入末路,朝堂上外戚势力与宦官集团冲突不断,朝廷外则民变四起,军阀割据。在189年的时候,身为外戚头目的何进为了彻底肃清宦官势力,将当时身为并州牧的董卓给召至了京城。何进原本是想借董卓的兵力来剿除全体中常侍,但是尚未动手便先一步遭到宦官们的反击。得知何进被宦官杀死之后,其下属开始带兵入宫,誓要杀尽所有宦官。宦官们为了活命只能胁持刘辩出逃出宫。
在之后的混战中,刘辩先是被河南中部掾闵贡所救,后又在回宫途中碰到前来迎接的董卓。当时刚刚遭逢宫变的刘辩在突然见到率军前往的董卓时曾被吓得大哭,而董卓也因此对他心生厌恶,甚至还起了废帝之心。待返回皇宫之后,董卓趁势自封为司空,然后开始执掌朝政。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望,董卓于189年9月下令将刘辩废黜,转而改立刘协为帝。待第二年,董卓因担心他人以迎立刘辩这一理由起兵讨伐他,所以他干脆逼迫刘辩自尽。
东汉的汉少帝是:刘辩。
汉少帝刘辩(176年-190年3月6日),中国汉朝皇帝(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至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他是东汉第十三位皇帝,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
中国古代的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但因为刘辩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正统的皇帝,不单独为他撰写专属于帝王的传记(即本纪),不过现代史学界也有观点承认他是汉朝皇帝。
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
少帝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拼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凉州军阀董卓,终于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
被废黜一年之后,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其弟献帝追谥他为怀王。
刘辩和刘协是什么关系?
刘辩和刘协都是汉灵帝刘宏汉少帝刘辩的儿子汉少帝刘辩,是异母兄弟。
刘辩是何皇后所生,刘协是汉灵帝贵人王荣(后被追封为灵怀皇后)所生。
刘辩,东汉第十三位皇帝,史称少帝,继位时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
刘协,即汉献帝,汉灵帝刘宏次子,东汉最后一任皇帝。
扩展资料
刘辩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汉少帝刘辩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凉州军阀董卓,终于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
刘协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建安元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
参考资料汉少帝刘辩:百度百科-刘协
百度百科-刘辩
关于三国,主角是刘辩的小说有那些
有一个《汉少帝》 完本了
《三国之刘辩》 太监的 东汉末年的刘辩,刘协,何皇后,董太后都是什么关系?
刘辩,刘协是汉灵帝的儿子,何皇后是汉灵帝的妻子,董太后是汉灵帝的母亲。
刘辩(176年-190年3月6日)东汉第十三位皇帝,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至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 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 灵思皇后(?-189年),何氏,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妹妹,汉灵帝刘宏第二任皇后,汉少帝刘辩的生母。 何氏出身于屠户家庭,后选入掖庭,得到汉灵帝临幸,生下皇子刘辩,并受封贵人。光和三年(180年),立为皇后。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去世,刘辩继位,尊何氏为皇太后。董卓进京,废黜刘辩,不久毒杀刘辩及何氏。 董太后(?―189年),董氏,河间(今属河北)人,解渎亭侯刘苌的妻子,汉灵帝刘宏的生母。 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去世无子,其皇后窦妙被尊为皇太后,与其父窦武立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汉灵帝继位后,追尊父亲刘苌为孝仁皇,尊母亲董氏为慎园贵人。建宁二年(169年),尊董氏为孝仁皇后。因居于永乐宫,故通称"永乐太后"。 董卓为什么要废了汉少帝刘辩,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帝?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呈现君弱臣强的局势,尤其到了汉灵帝的时候,外戚和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外有何进,内有十常侍,天下早已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了。
后来汉灵帝驾崩,留下刘辩和刘协,刘辩登基,史称少帝。刘辩是个活在夹缝中的皇帝,被十常侍和何进夹在中间,自己早已是个名存实亡的皇帝。这两大集团搞事情,把刘辩甚至都挤出了宫,又被曾经袁绍建议入京的董卓所胁迫,风雨飘摇中以为抓住了一根稻草,其实是另一只恶狼的尾巴。
董卓来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废了刘辩,另立刘协为帝,这件事怎么看呢,首先,相对于刘辩来讲,刘协比较聪慧一些,而且年纪稍微小一点。曾经汉灵帝有意废长立幼,但是没有办成,这些显性和隐性的条件给了董卓口实。
董卓废汉少帝,离陈留王刘协为帝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董卓被“引”京勤王,如今皇室衰微,朝廷内外隐隐约约几股势力渐渐崛起,董卓如今得到如此条件,理所应当的利用一下。刚来到京城,首先要找到一个靠山,最大的靠山就是皇帝,可少帝是别人捧起来的,跟自己不亲,只有自己建立起来的势力才能真正的顺从自己,达到“挟天子”的目的。
第二个就是立威,董卓响应号召,带领自己的西凉军浩浩荡荡的入京,天下都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董卓就是要让这些个文武百官清楚一下,自己以后就是汉天下真正的领导者,这废帝之事,自己就能做主,何况这天下。
第三个就是董卓来京的第一步还是站稳脚跟,因此他需要扫清所有阻碍他掌权的残余势力,无论是蹇硕或者是张让的宦官势力,以及何太后的外戚势力他都要一扫干净,打好自己的权力基础。董卓逼死少帝,杀了何太后就是最有力的说辞。
第四不管刘协聪明与否,他和刘辩在一个军阀头目眼里,还不是两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儿,至于刘协稍微有主见胆识一点,也恰如其分的给了董卓“为江山社稷着想”的说辞。另一方面,这两个谁是皇帝无所谓,重点是背后的势力,刘协显然要白的多,一个没有势力根基的傀儡皇帝放在董卓面前,为何不立?
话说回来,刘协确实也是有想法的皇帝,不过可惜长大之后他的身边是曹操,而不是董卓。
(文字浅鄙诸君斧正抄袭必究)
汉献帝即位,少帝刘辩去哪儿了,他最终的下场如何?
汉灵帝刘宏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汉少帝刘辩,一个是汉献帝刘协。刘辩生于公元176年,他的生母何氏是一个宫女,因为生了刘辩这个皇子,所以被封为贵人,原来的宋皇后被汉灵帝废掉,何氏又变成了何皇后。
少帝刘辩之立,原本并非其父亲汉灵帝刘宏的本意。刘宏本来属意的儿子是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当时刘辩生母何皇后和舅舅大将军何进,把持了内宫外朝,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利益集团。
刘宏想立刘协根本做不到,又不愿意违心立刘辩,所以只能拖着,直到刘宏驾崩也没有明确指定太子人选。刘辩就在手握重权的舅舅何进拥护下继位,是为汉少帝。
董卓把持朝廷后,强行废掉了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新皇帝,也就早汉献帝,而将刘辩贬为弘农王。
董卓当着文武百官以及刘辩的面宣布完毕,太傅袁隗上前把刘辩身上挂着的皇帝印玺摘下来交给刘协,之后流着泪搀扶刘辩下殿。刘协坐上皇帝宝座,何太后、弘农王刘辩以及众百官跪倒称万岁。何太后大哭,朝臣里也有不少人哭了出来,董卓不悦。
这件事刚办完,董卓就立即清算了刘辩的母亲何太后,将其迁出永安宫,两天后派人将把她鸠杀。何太后的母亲、刘辩的姥姥舞阳君也未能幸免,被杀死,尸体抛入御花园,不允许收敛。
之后,刘辩就被监视在洛阳居住。后来关东联军以擅行废立来讨伐董卓,看到那么多人口口声声要反他、讨伐他,董卓不淡定了。虽然靠流氓手段把洛阳的局面控制住了,但背后有关中的皇甫嵩和河东郡的白波军,眼前又有关东联军添堵,董卓头痛不已。
其一,在位仅仅五个月,且一直生活在动荡颠沛、权臣威逼的惊惧之中,可以说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帝王生活。
其二,被废幽居仍不得存身,被逆臣生生逼迫惨死。两汉被谋害毒死的小皇帝算刘辩一共有三位,其余为两位汉平帝刘衎、汉质帝刘缵,执行者是王莽(《资治通鉴》记载)和梁冀。但他们都是在不知情下被权臣谋害的,独有汉少帝刘辩凄惨无比的被逆臣威逼胁迫,甚至在《三国演义》中,少帝就是活生生被李儒拿毒酒强行灌杀的。
董卓进京之后,为何要废掉刘辩,另立新帝呢?
因为当时少帝刘辩的母亲是何皇后,这个女人可不简单,并且当时刘协是自小在董太后身边长大,他的生母也被何太后迫害死了,所以当时立刘协为帝,对董卓来说更好控制,所以他才会废掉刘辨而另立刘协为新帝。
少帝刘辩的生母是何皇后,当时汉灵帝在世的时候,这个何皇后便在他的后宫中兴风作浪,刘协的生母便是何皇后害死的,当时为了保住刘协的小命,董太后便将刘协养在自己的宫中,刘协因此才能健康长大。汉灵帝死后,何皇后的儿子刘辩便登基为帝,何皇后便临朝听政把持朝政。这个何皇后不是一个有才能之人,所以她临朝期间朝政非常混乱,这个时候,董卓便看到了自己成为权臣的希望,于是便进京之后废掉刘辩。
董卓要做权臣就得过得了何皇后这一关,何皇后不是一个愿意放权的人,所以董卓想要做权臣就只能先把何皇后解决。如果董卓与何皇后联盟的话,何皇后不一定能看得上董卓,就算勉强合作也不会完全信任董卓,而且这个何皇后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后,在朝堂以至于后宫中都有些势力,并且这个何皇后是一个比较有手段之人,所以解决何皇后最好的办法便是废掉少帝刘辩的帝位。
当时刘辩才15岁,而刘协才9岁,再加上刘协是自小在董太后的宫中长大,董太后与董卓是同族,并且这刘协的生母也不在了,董卓不用担心又有太后出来临朝听政,所以当时只有9岁的刘协对董卓来说,非常适合作为傀儡,所以他便废掉了刘辩。
关系(103)
汉灵帝刘宏有两个儿子汉少帝刘辩,一个是汉少帝刘辩,一个是汉献帝刘协。
刘辩生于公元176年,他的生母何氏是一个宫女,因为生汉少帝刘辩了刘辩这个皇子,所以被封为贵人,原来的宋皇后被汉灵帝废掉,何氏又变成了何皇后。
刘辩之前的皇子很多都出生不久后就夭折了,所以刘辩并不是养在皇宫,而是养在宫外一个叫史子眇的道人家里,他们当然不能直接叫刘辩的名字,一般叫刘辩史侯。
刘宏的另外一个妃子王夫人生了刘协,汉灵帝比较喜欢刘协。在立皇太子的时候,汉灵帝觉得刘辩行为比较不稳重,没有帝王样,想要立刘协为太子,但是刘辩毕竟是何皇后之子,再加上何皇后的哥哥何进是大将军,所以立太子之事就耽搁了。
公元189年,汉灵帝临终前,把刘协托付给上军校尉蹇硕。蹇硕召何进入宫,想杀了何进,而蹇硕的司马潘隐和何进的关系好,用眼神向何进暗示有情况,何进就退出去了,蹇硕的计划自然是失败了,所以何进拥立刘辩继位了。
因为汉少帝年纪比较小,所以由何太后来垂帘听政,另外封九岁的刘协为渤海王。汉少帝刘辩我们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的矛盾十分之大,何进想除掉张让等十常侍,张让等人就向何太后求情,何太后不答应。
张让等人决定先下手为强,就在宫中把何进杀死了,何进的部下袁绍,袁术等人就一起入宫杀宦官。张让和段珪就带着汉少帝与陈留王逃出宫门,跑到了小平津,卢植和闵贡率军追上了,张让和段珪只能投河了。
奉何进命令入京勤王的董卓在北邙山遇到了汉少帝和陈留王,董卓就与两人聊天,汉少帝看到董卓的西凉军,有点害怕,回答时有点语无伦次,而陈留王却是对答如流。董卓就认为陈留王刘协比较有能力,又加上陈留王是由董太后抚养的,而董太后与董卓是同族,所以心里就有废汉少帝,改立汉献帝的想法。
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为弘农王,而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
公元190年,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害怕他们用弘农王的名义,就派李儒献鸠酒给弘农王,弘农王无奈之下,只能喝下,死的时候才十五岁,汉献帝下诏将刘辩葬于中常侍赵忠的墓穴里。
关于汉少帝刘辩和汉少帝刘辩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