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徐晞,以及徐晞尧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由于镇守云南麓州的边将思任发叛乱,正统六年(1441)朝廷派靖远伯王骥率15万大 军前往讨伐,徐晞奉命督运军粮。叛军设法从偏僻小路抄近劫粮,徐晞带领众将士 奋力击退叛军,确保粮道畅通无阻。徐晞还在作战中设下计谋,击破叛军布下的象 阵,立下大功。云南平定班师回朝后,徐晞被升为兵部尚书,还兼任殿试读卷官。 英宗天顺元年(1457)徐晞告老还乡,就在司马街府邸后院营造孟?园。时人用“卷幔山川尽 ,凭栏日月来”诗句吟咏该园。徐晞死后葬在东门外绮山北麓。
在江阴历史上,徐晞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些轶事,在有的笔记、野 史中能够找到。
据《尧山堂外纪》载,徐晞显贵后曾经返回故里省亲。郡守县令率领当地诸生 出城相迎。几位年轻的生员知道徐?出身贫寒家庭,顿时表现出轻蔑无礼的态度。 郡守看到这个情况,十分恼火,就当场出了上联“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要 求生员们当即对出下联。众生员竟然面面相觑,无人能够应付。
此上联出得有双关意味。表面上说的是石榴,是一种自然现象。实际上红门的红指 的是同音字黉,黉学是指古时学校,后半句的意思是黉门中有很多虚伪浅薄、自恃 清高、并无真才实学的酸秀才。郡守借此联句,对这些势利生员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看到生员们陷入了窘境,徐晞倒显得十分大度。他灵机一动,代替生员们对出了下 联“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同样也是双关语。银杏白壳裹着大仁,白壳暗喻 布衣,大仁与大人又是同音词,意思是说不要小看平民出身的我,却是一位有才华 有前程的大人。下联与上联对得珠联璧和、天衣无缝,不仅郡守暗暗称奇,而且众 生员感到自愧弗如,于是一个个依次向徐晞道歉。
清代,由于江苏学政驻节江阴,每逢试期,常州府属8县生童来江阴考试,地处学 政衙署西侧的司马街一带游商云集,生意兴隆。除日用百货外,笔墨庄、书局众多, 还有面馆饭店,一兴百兴,许多临时商贩也赶来凑热闹,有人将之繁华程度比做苏 州观前街。晚清科举废除以后,司马街的店铺大多都保留了下来。街道虽不宽,却 成了江阴城内主要的商业街之一。
曹氏故居是司马街大司马坊下一处典型的明代建筑。伞墩曹氏明清初两代人才辈出,清同治 兵部尚书曹毓 瑛、晚清儒医曹颖甫都出生在这里。曹氏故居原有5进及花园,后因建金都大酒店拆除。为 保持曹氏故居部分原貌,将第3进中厅按原样移建至司马街20号,也就是现曹颖甫 故居。
1. 《毛大福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毛大福太行毛大福,疡医①也。
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数事②。
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
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
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
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散去。
毛乃归。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
会毛货金饰,为宁所认,执赴公庭。毛诉所从来,官不信,械之。
毛冤极不能自伸,惟求宽释,请问诸狼。官遣两役押入山,直抵狼穴。
值狼未归,及暮不至,三人遂反。至半途,遇二狼,其一疮痕犹在。
毛视之,向揖而祝曰:“前蒙馈赠,今遂以此被屈。君不为我昭雪,回搒③掠死矣!”狼见毛被絷④,怒奔隶。
隶拔刀相向。狼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隶。
隶大窘。狼竞前啮絷索, 隶悟其意,解毛缚,狼乃俱去。
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后数日,官出行。
一狼衔敝履委道上。官过之,狼又衔履奔前置于道。
官命收履,狼乃去。官归,阴遣人访履主。
或传某村有丛薪者,被二狼迫逐,衔其履而去。 拘来认之,果其履也。
遂疑杀宁者必薪,鞫之果然。盖薪杀宁,取其巨金,衣底藏饰,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
昔一稳婆⑤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
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
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节选自《聊斋志异》)[注]①疡医:指治疮伤的外科医生。
②数事:数件。③搒:笞击考问。
④絷:捆绑。⑤稳婆:接生婆。
9.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官不信,械之 械:用枷锁拘禁B.会毛货金饰 货:出卖C.一狼衔敝履委道上 委:舍弃D.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 遑:急迫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敷药如法,乃行 B.官不信,械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其一疮痕犹在 D.君不为我昭雪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11.下列各句分编为四组,每句都能体现狼讲“义气”的一组是①咆哮相侵,惧甚②日既晚,狼遥送之。 ③狼见毛被絷,怒奔隶。
④君不为我昭雪,回去搒掠死矣⑤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外科医生毛大福在回家途中遇到一只衔着包裹来求助的狼,因见狼没有恶意而出手相助,后在狼的护送下平安到家。 B.毛大福出售金饰被宁家认出后,有口难辩,只好在差役的押解下进山向狼求证,狼在听了毛大福的求告后,就愤怒地奔向差役。
C.县官出行,一只狼衔来破鞋示意县官收起来,县官暗地里派人查找鞋的主人,最终抓到杀死宁泰的凶手丛薪。 D.过去,有个接生婆曾遇到一只母狼难产,在她帮助狼顺利分娩后,狼衔着鹿肉到接生婆家来报恩,可见这类事情在以前也多有发生。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
(4分)译文:(2)狼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隶。(3分)译文:(3)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
(3分)译文: 参考答案:9.D(遑:闲暇)10.C(A项,第一个“乃”是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第二个“乃”,为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B项,第一个“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二个“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项,“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那些”。D第一个“为”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第二个“为”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11.C(第①句是写毛大福在看到群狼咆哮时害怕的情状,第④句是毛大福在请求狼为他昭雪)12.B(不是“狼在听了毛大福的求告后,就愤怒地奔向差役”,而是“狼见毛被絷”后,才奔向差役)四、(24分)13.(1)在这之前,县里有个名叫宁泰的钱商,被强盗在路上杀死,没有可以追查的线索。
(4分,得分点: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莫、追诘等,译句要通顺)(2)狼用嘴抵着地面大嗥,嗥叫了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包围着差役打转。(3分,得分点:喙、拄、旋等,译句要通顺)(3)差役回来讲述这件事情,县官也觉得奇怪,却没有马上释放毛大福。
(3分,得分点:异、遽、释等,译句要通顺)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太行地区的毛大福,是个外科医生。一天,他做完手术回来,路上遇到一只狼,吐出一个包裹着的东西,蹲在路的左旁。
毛大福拣起来一看,原来是用布裹着的几件金首饰。 他正觉得奇怪的时候,狼上前欢跳,轻轻拽了拽他的衣袍,然后就离开了。
可等毛大福走了一段,狼又来拽他。毛看这只狼没有恶意,就跟着它去了。
不一会儿,到了狼穴,只见一只狼病卧着,仔细观察,见它的头上有一个大疮,已溃烂长蛆。毛大福懂了狼的意思,将蛆挑干净,按医法敷上药,然后走了。
当时天。
2.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D “及明帝初”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句,排除A、B;“肇独曰”这里“肇”为主语,其前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到了明帝初年,参与恭迎的亲近侍从和百官,从侍中崔光以下全都受到加封,封游肇为文安县侯.唯独游肇说道:“儿子继承父亲的地位,是古今的常事,因为这一点而获得加封,将怎么自居?”.(2)C “文中指诸子百家的重要代表作品”错,“经”文中指儒家经典著作.(3)C 张冠李戴,“游肇召集公卿聚会”错,原文为“及元叉废灵太后,将害太傅元怿,乃集公卿会议其事”,应是元叉召集公卿聚会.(4)①见:表被动;以:因为;扶侍:服侍.句子翻译为:游肇谦虚朴素敦厚庄重,温文尔雅受到信任.因为父亲年老,请求辞职服侍.②以:认为;执志:执意;嘉:称赞.句子翻译为:游肇认为自己的名字是孝文帝所赐,执意不肯,高肇十分恨他,宣武称赞他刚正耿直.答案:(1)D(2)C(3)C(4)①游肇谦虚朴素敦厚庄重,温文尔雅受到信任.因为父亲年老,请求辞职服侍.②游肇认为自己的名字是孝文帝所赐,执意不肯,高肇十分恨他,宣武称赞他刚正耿直.参考译文:游肇,字伯始,孝文帝赐给他名.博通经史.孝文初年,担任内秘书侍御中散.皇帝南下亲征,游肇上表劝阻,皇帝没有接受他的意见.不久迁任太子中庶子.游肇谦虚朴素敦厚庄重,温文尔雅受到信任.因为父亲年老,请求辞职服侍.孝文帝想让他以俸禄供养,于是令他出任本州南安王元桢镇北府长史.南安王去世后,又担任高阳王元雍镇北府长史.游肇为政清廉简约,加以匡正辅佐,历辅二王,很有政绩.因为父去世解除官职.又被任命黄门侍郎,兼侍中,任畿内大使,罢免坏的官员,提升好的官员,赏罚分明. 游肇是位儒者,时常注重礼教,以法度制裁所纠举的,没有一个不是伤风败俗的.他执法仁明公平,断案务求怜悯宽恕.尚书令高肇,是宣武的舅舅,百官畏惧,因为游肇的名字与自己相同,想让他改名.游肇认为自己的名字是孝文帝所赐,执意不肯,高肇十分恨他,宣武称赞他刚正耿直.迁任侍中.梁军的主将徐玄明斩杀其青、冀二州刺史张稷的脑袋,率郁州归附朝廷,朝廷商议派兵赴援,游肇上表认为不应使军队劳累去争夺海岛之地,皇帝不采纳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肇,字伯始,孝文赐名焉.博综经史.孝文初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肇,字伯始,孝文赐名焉.博综经史.孝文初.等到大将军高肇征讨蜀地时,游肇又陈辞请求等待以后图谋,(皇帝)又没有采纳. 明帝登位后,升任相州刺史,有很好的政绩.游肇处理政事不是很快决断,主管者与谘呈官往返多次,一定穷究事情之理,然后下笔处理.尽管宠贵权势请托,他始终不屈服,正直无邪的节操,为当时人敬服.到元叉废黜灵太后时,将加害太傅元怿,于是召集公卿聚会商议此事.在那时,群官没有不失态变脸色顺从元叉旨意的,唯独游肇高声发言,认为不行,元怿终究没有下到官署处理.去世,谥号文贞公.游肇外表宽缓柔和,内心刚强正直,特别爱好儒家典籍经传,手不释卷.通晓《周易)《毛诗》,尤其精通《三礼》.写有《易集解》,撰写《冠婚仪》《白硅论》,诗赋表启共七十五篇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肇,字伯始,孝文赐名焉.博综经史.孝文初文章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肇,字伯始,孝文赐名焉.博综经史.孝文初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游肇谦虚廉洁不争逐,曾经撰写《儒巷》,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他清贫寡欲,生活来源凭借俸禄罢了.游肇任廷尉时,宣武曾经命令游肇,希望(他对罪犯)有所减罪宽恕,游肇执意不听从,说:“陛下自能宽恕(他们),怎能命令我徇情枉法呢!”他坚持己见就像这样.到了明帝初年,参与恭迎的亲近侍从和百官,从侍中崔光以下全都受到加封,封游肇为文安县侯.唯独游肇说道:“儿子继承父亲的地位,是古今的常事,因为这一点而获得加封,将怎么自居?”坚决推辞不接受.评论者推崇他.。
3. 聊斋志异毛大福的原文及翻译
正文 原文 原文 聊斋志异·卷十二·毛大福 太行毛大福,疡医也。
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饰数事。
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
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
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
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从狼悉散去。
毛乃归。 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
会毛货金饰,为宁所认,执赴公庭。毛诉所从来,官不信,械之。
毛冤极不能自伸,惟求宽释,请问诸狼。官遣两役押入山,直抵狼穴。
值狼未归,及暮不至,三人遂反。至半途遇二狼,其一疮痕犹在,毛识之,向揖而祝曰:“前蒙馈赠,今遂以此被屈。
君不为我昭雪,回去搒掠死矣!”狼见毛被絷,怒奔隶。隶拔刀相向。
狼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隶。隶大窘。
狼竞前啮絷索,隶悟其意,解毛缚,狼乃俱去。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
后数日,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0323238官出行。一狼衔敝履委道上。
官过之,狼又衔履奔前置于道。官命收履,狼乃去。
官归,阴遣人访履主。或传某村有丛薪者,被二狼迫逐,衔其履而去。
拘来认之,果其履也。遂疑杀宁者必薪,鞫之果然。
盖薪杀宁,取其巨金,衣底藏饰,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 昔一稳婆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
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
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白话译文: 毛大福是个外科医生。一天,他做完手术回来,路上遇到一只狼,吐出一个包裹着的东西,蹲在路旁。
毛大福拣起来一看,原来是用布裹着的几件金首饰。他正觉得奇怪的时候,狼上前欢跳,轻轻拽了拽他的衣袍,然后就离开了。
可等毛大福一走开,狼又来拽他。毛看这只狼没有恶意,就跟着狼走。
不一会儿,到了狼穴。只见一只狼病卧着,仔细观察,见它的头上有一个疮,已溃烂长蛆。
毛大福懂了狼的意思,将蛆挑干净,按医法敷上药,然后走了。当时天色已晚,狼一直跟随着他。
走了三四里,突然,几只狼嗥叫着逼向他,毛大福十分害怕。为他送行的那只狼赶紧跑进狼群,好像对它们说话一样,众狼果真很快走散了。
毛大福于是平安回到家。在这之前,县里有个钱商名叫宁泰,被强盗杀死在路上,没有可以追查的线索。
毛大福出售金首饰时,被宁家认出,于是将他抓起来,送往公庭。毛大福诉说金首饰的来历,县官不相信,用脚镣手拷把他锁起来。
毛大福受了冤屈,却又不能自己伸明冤情,只得请求宽限时日,让他去向狼询问。县官还算讲情面,便派两名差役押着毛大福进山,径直走到狼窝。
不巧,狼没回来,三人只好往回走。走到半路,他们遇见两只狼,其中一只狼疮疤还在。
毛大福认出了它,向它作揖祝告说:“前次承蒙馈赠,现在就因为这件事受到冤屈。你如果不为我昭雪,我回去就会被拷打而死。”
狼见毛大福被捆绑着,愤怒地奔向差役。差役拔刀相对。
狼用嘴抵着地面大嗥。嗥叫了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包围着差役打转。
差役十分窘迫。狼争着上前咬毛大福的绑绳,差役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便解开毛大福的绑缚,狼这才一起走了。
差役回来讲述这件事的经过,县官也觉得奇怪,却没有马上释放毛大福。几天后,县官出行,一只狼衔着破鞋,丢在路上,县官走了过去,狼又衔着鞋子跑到前面放在路上。
县官命令收起鞋,狼才走。县官回来,暗地里派人查找鞋的主人。
有人传某村有个叫丛薪的人,曾被两只狼紧紧追逐,后来,狼衔着他的鞋走了。于是,县官派人将丛薪拘捕来认鞋,果然是他的鞋。
经过审讯,丛薪招认是他杀了宁泰,并取走了宁的钱银,而宁藏在衣服下面的首饰,却没来得及搜寻,后来被狼衔走了。 从前有个接生婆,遇到一只狼挡道,狼牵着她的衣服好象想带她到哪里去。
于是,接生婆就跟狼去了,到了地方,看到母狼正难产,分娩不下来。老婆婆用力给母狼拉了下来,幼狼产下以后,狼就把她放回来了。
第二天,狼衔着鹿肉放在接生婆的家,来报答他。可见这类事从来就是有的。
4. 蒋贵 字大富文言文阅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
译文:召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败叛军。
(2)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 译文:蒋贵感动振奋。
恰逢朵儿只伯害怕罪责被追究,接连派使者入京上贡,敌人的势头稍稍减弱。【参考译文】 蒋贵,字大富,作为燕山卫的士兵跟随成祖起兵,靠累积功劳升职到昌国卫指挥同知。
跟随大军征讨交址及沙漠,提拔为都指挥佥事,负责彭城卫的军务。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少数民族叛乱,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
召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败叛军。
升任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宣德七年,又任命为参将,帮助陈怀镇守松潘。
第二年,升任都督佥事,担任副总兵,帮助方政镇守松潘。又过了一年,各少数民族又叛乱,方政等人分路进兵讨伐。
蒋贵率领兵力四千,攻破了任昌的大寨。会合都指挥赵得、宫聚的队伍,按照次序平定了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没法计算。
捷报传到朝廷,升任都督同知,担任总兵官,佩戴“平蛮将军”的大印,代替方政镇守松潘。 英宗即位以后,蒋贵因为所统领的地方都是非常偏远的边境地区,上奏请求增加军士每个月的粮食供应。
正统元年,召蒋贵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台侵犯甘州、凉州,边疆的守将向朝廷告急。
朝廷命令蒋贵佩戴“平虏将军”的大印,统帅军队讨伐。叛军进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阵亡士卒一百四十多人。
侍郎徐晞弹劾蒋贵,朝廷开会讨论认为蒋贵刚选兵出发去甘州,形势上已来不及。而庄浪归徐晞所统率,追究徐晞推脱罪责的责任。
把蒋贵的事情放在一边,不予追究。 次年春天,刺探到的情报,敌军驻扎在贺兰山的后面。
皇帝下诏命令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向西,蒋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长城关口会合围剿。蒋贵到了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说前面的路上没有水草了,退却返回。
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上奏告状,尚书王骥出京负责理边疆事务,斩了安敬,责令蒋贵立功免罪。蒋贵感动振奋。
恰逢朵儿只伯害怕罪责被追究,接连派使者入京上贡,敌人的势头稍稍减弱。蒋贵率领轻骑兵在狼山击败叛军,追到石城。
战斗停止了,听说朵儿只伯去到兀鲁乃地依附了阿台,蒋贵带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前往突袭。副将李安劝阻他,蒋贵拔剑厉声斥责李安说:“敢阻挡进军者死!”于是出了镇夷。
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
敌人失去了战马,带着弓箭,步行和蒋贵战斗。蒋贵放开骑兵,践踏攻击,指挥毛哈阿奋勇冲入敌阵,大败敌军。
又把兵分为两翼,另外派一百骑兵占领高地迷惑敌军,边打边行了八十里。正好任礼也追击敌人到了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带着几个骑兵远远地逃走了,西方边境都平定了。
正统十四年正月,蒋贵去世,时年七十。朝廷追赠他为泾国公,谥号为武勇。
1. 管仲贵公文言文翻译
从前,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把公心摆在第一位,只要出于公心,天下就太平了。太平是由公心得来的。
(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为鲁国国君),将要赴任时,(向父亲)请教用来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要考虑)利民而不要(只考虑)利己。"楚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他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去找它呢?"孔子听到这话,说:"去掉'荆楚'这一国别就好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去掉'人'这一限制就好了。"所以说老聃才是最具有公心的人。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万物生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这件事,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
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 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啊。"
管仲恭敬地回答,说:"您打算让谁担任宰相呢?" 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
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样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贤人追羡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对赶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分外的不去了解;对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一定要我推荐宰相人选的话,那么隰朋是合适的。"一国的宰相,可是个大官。当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拨弄锅碗瓢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同自己有仇的)的管仲,终成五霸之首;而齐桓公徇私情呵护自己所爱,任用谄谀之人竖刀,以至死后尸身腐烂得蛆都爬了出来还不得下葬。
人小的时候愚笨,长大了就有了智慧。所以,聪明了却用私情,还不如愚笨却出以公心。天天喝醉了还想穿戴整齐,利欲熏心还想出以公道,贪婪暴戾还想成就王道,就是舜都不能做到。(何况凡人呢!)
2. 文言文阅读 《 窦威》
抱歉,网上没有阅读题。我从旧唐书里面找到了窦威传,手打翻译出来,希望能够有所参考。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陆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诸兄更谓威曰:"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名位不达,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高祖常谓裴寂曰:"叔孙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内史令。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威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隆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及寝疾,高祖自往临问。寻卒,家无余财,遗令薄葬。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有文集十卷。
翻译:窦威,字文蔚,是扶风平陆人,太穆皇后继父的哥哥。父亲 窦炽,曾经是隋朝的太傅。 窦威一家累世都有功勋,他几位兄弟崇尚武艺,但是窦威喜欢文学和历史,他为人耿直,恪守本心。兄弟们都笑他,说他是"书痴"。隋朝内史令李德林科举考试大捷,射箭和策略都是第一名,做了秘书郎。官期满了准备迁调,但是他一直留任,在秘书一共干了十来年,他的学业也有所进步。当时窦威的兄弟们都通过军功当了大官,交结了达官显贵,宾客充满了他们一家,然而窦威的官清闲。兄弟们更加笑话他说:"以前孔子读书做了圣人,在当时依旧很狼狈,你学他,又是想干嘛呢?官位不大,很正常啊。"窦威笑笑不回答。都来蜀王秀贬为记室,因为秀做事不守法,他借生病的理由辞官回乡。到了秀被贬后,一同的官员大多获罪,只有窦威有先见之明得以保全自己。大业(年号)四年,多次升官做了内史舍人,因为进谏触犯皇帝,迁调到了考功郎中,后来又因为某些事情没有办,他又回到了京城。唐高祖进了虎牢关,召集、补全大丞相府司录参军。当时战事连连,规章制度都破坏了。窦威知识渊博,知道以前的规章制度,他就重新指定了这些,禅代文翰也大多参与其中。唐高祖多次对裴寂说:"叔孙通这个人没有比他更好的了。"武德(年号)元年,做了内史令。威窦上奏时仪表端庄,引经据典,唐高祖很欣赏他,有时带他到卧室,经常坐着聊。皇帝又曾经说:"以前周朝有八位国家栋梁,我与你家就差不多。现在我已经是天子,你是内史令,根本上是一样的,只是等级不同。"窦威谢皇上,说:"我家在汉朝时,是皇帝的亲家,到了后魏,三次做了皇帝亲家,陛下您德高望重,再比和皇后一家。我们又快要是亲家,官位这么高,早晚都很恐惧啊。"唐高祖笑笑着说:"想关东人和崔、卢为结婚,攀上了达官贵族,自己发达了,就开始骄傲,你代代都是皇帝的亲家,不也特别的显赫吗!"到了窦威重病时,唐高祖亲自去看望。不久窦威就死了,他家没有多少钱,他的遗言也是简单的办个葬礼。朝廷谥号他作为靖,追赠他是同州刺史,追封他为延安郡公。下葬那天,皇帝诏令太子和文武百官一起出去送行。他有文集十卷。
3. 蒋贵 字大富文言文阅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
译文:召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败叛军。
(2)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
译文:蒋贵感动振奋。恰逢朵儿只伯害怕罪责被追究,接连派使者入京上贡,敌人的势头稍稍减弱。
【参考译文】
蒋贵,字大富,作为燕山卫的士兵跟随成祖起兵,靠累积功劳升职到昌国卫指挥同知。跟随大军征讨交址及沙漠,提拔为都指挥佥事,负责彭城卫的军务。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少数民族叛乱,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召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败叛军。升任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宣德七年,又任命为参将,帮助陈怀镇守松潘。第二年,升任都督佥事,担任副总兵,帮助方政镇守松潘。又过了一年,各少数民族又叛乱,方政等人分路进兵讨伐。蒋贵率领兵力四千,攻破了任昌的大寨。会合都指挥赵得、宫聚的队伍,按照次序平定了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没法计算。捷报传到朝廷,升任都督同知,担任总兵官,佩戴“平蛮将军”的大印,代替方政镇守松潘。
英宗即位以后,蒋贵因为所统领的地方都是非常偏远的边境地区,上奏请求增加军士每个月的粮食供应。正统元年,召蒋贵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台侵犯甘州、凉州,边疆的守将向朝廷告急。朝廷命令蒋贵佩戴“平虏将军”的大印,统帅军队讨伐。叛军进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阵亡士卒一百四十多人。侍郎徐晞弹劾蒋贵,朝廷开会讨论认为蒋贵刚选兵出发去甘州,形势上已来不及。而庄浪归徐晞所统率,追究徐晞推脱罪责的责任。把蒋贵的事情放在一边,不予追究。
次年春天,刺探到的情报,敌军驻扎在贺兰山的后面。皇帝下诏命令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向西,蒋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长城关口会合围剿。蒋贵到了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说前面的路上没有水草了,退却返回。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上奏告状,尚书王骥出京负责理边疆事务,斩了安敬,责令蒋贵立功免罪。蒋贵感动振奋。恰逢朵儿只伯害怕罪责被追究,接连派使者入京上贡,敌人的势头稍稍减弱。蒋贵率领轻骑兵在狼山击败叛军,追到石城。战斗停止了,听说朵儿只伯去到兀鲁乃地依附了阿台,蒋贵带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前往突袭。副将李安劝阻他,蒋贵拔剑厉声斥责李安说:“敢阻挡进军者死!”于是出了镇夷。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敌人失去了战马,带着弓箭,步行和蒋贵战斗。蒋贵放开骑兵,践踏攻击,指挥毛哈阿奋勇冲入敌阵,大败敌军。又把兵分为两翼,另外派一百骑兵占领高地迷惑敌军,边打边行了八十里。正好任礼也追击敌人到了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带着几个骑兵远远地逃走了,西方边境都平定了。
正统十四年正月,蒋贵去世,时年七十。朝廷追赠他为泾国公,谥号为武勇。
4. 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李清臣,字邦直
15.B 16.D 17.A 18.(1)用赏赐土地的办法来柔服远方,然而羌夷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来方便百姓,然而商人的道路仍不通畅。
(“柔远”“弭”“弛”“商贾”各1分,大意1分) (2)李清臣曾被舒但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但因为贪赃之名被治罪,李清臣独自辩护救助他。(“为……所”“及”“抵罪”“申”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15.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B项“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中的“劝”应联系后一句进行推测,后一句说“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这一句和选项中的句子其结构是相似的,那么意思上应是相近或者相对的;与“勉”相同位置的词是“富”,撤消了管理常平仓的官员,然而农民没有更加富裕,而前面所说的是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的方法,然而士人不知道勉励自己,此处的“勉”应是“勉励,鼓励”。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浏览文本把握大概内容;然后浏览该句子,寻找断句的标志。
“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这句话的标志有:表对话标志的词,“曰”“对言”;句末语气词,“乎”“者”;特殊句式,“吾不之信”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吾不信之”,“岂……乎”疑问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
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
A项后一个事例不是表现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
(1)句中,“柔远”,柔服远方;“弭”,平息;“弛”,宽缓;“商贾”,商人。(2)句中,“为……所”,表被动;“及”,等到;“抵罪”被治罪;“申”,辩护。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就知道读书,每日读书几千字。
他家有从京师来的客人,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受火灾,李清臣从旁边插话说:“这就是所谓的灾,可能是为害百姓太深,老天一定要儆戒他们?”他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
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位,就荒谬了。”当时大雨不停,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
有人告诉他说:“应该用《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作为证据,一定能攫取上等。”李清臣说:“我不相信这个,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就回答说:“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解除百姓的疾苦罢了。”
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大。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以任用,难道可以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推荐了他。
绍圣元年,殿试考试进士,李清臣在策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的方法,然而士人不知道勉励自己;撤消了管理常平仓的官员,然而农民没有更加富裕;用赏赐土地的办法来柔服远方,然而羌夷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来方便百姓,然而商人的道路仍不通畅。可行的就沿袭,不可行的就改革,只求适中为贵,圣人也没有什么定规。”
当时鄜延路金明寨失陷,主将张舆战死,有人建议把全军四千人都杀死。李清臣说:“现在如果把官吏士兵全部杀掉,以后败亡将士一定全军投降敌虏了。”
于是仅杀了牙兵十六人。仆射韩忠彦和他有勾结,只听他的话,排挤范纯礼等,不让吕希纯等入朝,都是他的主意。
不久李清臣被曾布陷害,出朝为大名府知府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李清臣早年以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文章简洁厚重而气势宏放,文体自成一家。
他为人宽厚,不忌恨害人。李清臣曾被舒但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但因为贪赃之名被治罪,李清臣独自辩护救助他,说:“舒但的确不像样子,但说他贪赃却是不可以的。”
李清臣出身贫困,保持节俭以自爱,到富贵仍不改变。然而他的志向在于追求利禄,一心想要当宰相,所以行为错谬,最终不能如愿而死。
5. 文言文阅读.李清臣,字邦直
李清臣字邦直。
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 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
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
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
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
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
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
赠金紫光禄大夫。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
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
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
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者其蠹民已甚 蠹:损害B.是必大吾门 大:光大C.而羌夷之患未弭 弭:顺从D.夫可则因 因:沿袭答案:C(弭:平息、消除)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答案:A(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
“察”“举”与“擢“的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知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正直地为他说话;金明寨失陷,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以理劝说,避免了大规模杀戮。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答案:C(后一个事例不是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的体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译文: (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译文: 答案:(1)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
(2)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参考译文:李清臣字邦直。
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他家有客人从京城来,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灾,李清臣在傍边插嘴说:“这就是所谓灾,可能是为害人民太甚,老天要儆戒吧?”他的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就荒谬了。”当时大雨成灾,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
到朝廷对答之时,有人说:“应该用《五行传》说的‘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一定能擢取上等。”李清臣说:“我不相信。
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盛。
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集贤校理。绍圣元年,殿试考取进士,李清臣在策问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以赏赐土地的办法去柔服远方而异族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以方便百姓而商人的路仍不畅通。
6.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C 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按:追究.(2)D 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3)C “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错,根据原文信息“兵部议,寝不行”可知,兵部并没有采纳亨信的建议.(4)①让:责备;孰与:哪赶得上、与…相比,哪一个好;死法、死敌:死于法度、死于敌手.句子翻译为: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接受朝廷厚恩,敢临阵退缩吗?死于法度哪赶得上和敌人战死?”②但:只;虽:即使;谁与:和谁.句子翻译为: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答案:(1)C(2)D (3)C(4)①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接受朝廷厚恩,敢临阵退缩吗?死于法度哪赶得上和敌人战死?”②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参考译文: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考中永乐二年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晋升为吏科右给事中,因受牵连获罪被贬谪到交址为小吏.过了九年,仁宗即位,才召入朝中为御史.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居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接受朝廷厚恩,敢临阵退缩吗?死于法度哪赶得上和敌人战死?”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晋级一等.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当时皇上派遣官员测量两镇军田,一军八十亩以外,都征税五升.罗亨信说:“文皇帝时,诏令边防军队尽力垦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今天为何忽然采取这一举措呢?塞上诸军,防卫边疆劳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自冬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开始割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算算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人民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兵部议论,废置不用.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争而出.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杀.”又与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们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也先徘徊而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那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 *** 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信与总兵杨洪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戴头盔之处,头发全秃光.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答应了他.回去八年后,死于家中.。
徐晞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徐晞尧、徐晞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