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 曹丕篡汉是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曹丕篡汉,以及曹丕篡汉是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曹丕为什么要篡汉?

在历史上,有很多事情很多人都是身不由己的。正所谓历史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比如三国时期的曹丕,曹丕篡夺了汉室的江山,被后世骂成了逆贼,却不知道曹丕也是身不由己。这么说吧,曹操可以不篡汉,但曹丕必须称帝,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曹操一开始是一个忠于汉室的大臣,这一点是很多人都不会反对的。年轻时候的曹操曾经刺杀过十常侍之首的宦官张让,杖杀过不遵守法纪的权宦蹇硕的叔父,最后被逐出了京城,这些都是一个有志青年才能做出的事情。后来董卓进京,置汉室尊严于不顾,擅自废立皇帝,已经和谋反没有什么区别了。于是曹操首倡义兵,联合其他关东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并且为了赶走董卓,曹操带领的部队全军覆没,曹操自己若是没有曹洪的相救,恐怕也难以幸免。曹操最后更是救汉献帝于水火,将汉献帝迎到了许都。

可随着汉献帝来到了许都,汉室和曹操的矛盾就开始激化起来。汉献帝和朝中的大臣希望曹操交出手中的权力,唯汉室马首是从。但是曹操的势力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怎么可能甘心交出去。而且若是汉献帝是个明君的话,曹操倒是可以做个忠臣,乐得逍遥。但是凭刘协和手下的那群大臣的品性,恐怕曹操交出权力的时候,就是曹操和手下身死族灭的时候。因此随着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曹操和汉室的冲突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了血溅宫闱,不可挽回的地步。

而曹操最后也自封为魏王,位极人臣。可以说是皇帝能够享用的待遇,曹操一样不少,而且皇帝没有的特权,曹操一样有。曹操离帝位只差一个名头而已。但是终曹操一生,曹操都没有迈出那一步,到死那天都是大汉的臣子。

关于曹操为何不称帝的原因,历史上的争议有很多。比如说曹操觉得称帝的时机不成熟,还有一大批忠于汉室的大臣存在,比如自己的头号谋士荀彧就因为反对曹操称帝的野心而选择了放弃曹操。再者,曹操还是有着内心的操守和对当年愿望的憧憬,不愿意承担乱臣贼子的罪名。最后曹操说了这句话表达了他的真实想法,如果老天让曹家当皇帝,那么就让自己的子孙去做这件事吧,曹操更愿意做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是商臣的周文王。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世子之位,在同年称帝,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建立了魏国。说是汉献帝的禅让,但其实本质上就是曹丕篡夺了汉室的江山。后世也因此骂曹丕才是汉贼,各类文献对于曹丕的评价大多如此。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王朝更替在中华几千年历史当中是件很常见的事情,本来就是有德者居之。而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思想更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判断。更何况对于曹丕而言,如果曹丕不称帝,恐怕将来是死路一条。更何况,这时的汉室天下,基本都是曹操带队打下来的,子承父业,也不能用篡夺一概而论。

曹操虽然没有篡汉,但是曹魏江山是他一手打下来的,在曹魏政权中威望极高,所以曹操不用担心汉献帝的反扑和别人的算计。但是曹丕不同,曹丕只是继承了曹操的爵位和权力,但是威望并不足够。如果曹丕一直只是魏王,而他的权力已经远远超过了魏王所应该拥有的权力,那么曹丕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也会让窥探曹丕权力的人便会无限增多,无论是曹丕的兄弟也好,还是汉献帝和其他大臣也好,总会找到机会干掉曹丕的,而且曹操的旧部也不会像是对待曹操那样拥护曹丕。就像是当年的霍光一样,扶立了三位皇帝,功劳和权力比曹操还要大,但还是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所以曹丕只有称帝,才会让自己的实力和地位相匹配,才能够得到所有人的真正效忠。

说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其实中国清朝以前根本就没有这个说法,倒是有“民为重,君为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的说法,即使到了明朝的时候,文臣也是能够和君权相抗衡的。直到了清朝,集权专制到达了巅峰,人人都成了奴才,这才会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如今身处新时代新社会的我们,更不应该抱着这个观点去看待任何事物了。

曹丕为何背负了“篡汉”的骂名?

曹丕篡汉又称曹丕废汉称帝、曹丕代汉,指的是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代汉自立的事件。

汉朝末年,皇权衰落,群雄割据。曹操挟持汉献帝,历经数十年征战,统一北方,被封为魏王,丞相,掌握汉末实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死后,曹丕继位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虽然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 [1]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为了保住性命,汉献帝不得不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曹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220年十一月一日,曹丕封业已退位的献帝为山阳公。至此,历时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朝正式建立 。至此,历12帝,195年的东汉王朝名实俱亡

汉魏禅代是一场假戏,更是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自春秋以来,凡废主弑君者皆被称为乱臣贼子,在历史上要留下篡位的千古骂名。所以禅让制就是一种最好的办法。让汉献帝自己主动让位,自己再假惺惺地推却一番,这样篡位就成了禅让,无论是傀儡天子汉献帝还是魏王曹丕都成了尧、舜一样的圣君。

这种禅让毕竟不是真禅让,因为对于汉献帝来说,是被逼无奈的,如果不是曹家父子以武力威逼曹丕篡汉他,他不肯心甘情愿地放弃祖宗打下来的,历经四百多年的江山社稷。

曹丕处置汉献帝的手段相当高明,这并不是曹丕对汉献帝动了恻隐之心。曹丕的这一做法还是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曹丕代汉虽然在表面上看来获得了天下臣民的拥戴,但其实并非如此。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举行了大规模的北伐,但诸葛亮的北伐大军还没有到达,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就纷纷响应。其缘由,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人心思汉”。

曹丕以禅代的形式来完成改朝换代是极其高明的谋略,他向天下人昭示,大魏的政权不是抢来的,而是汉朝皇帝让给曹丕篡汉我的。尽管汉魏禅代是曹丕逼迫汉献帝逊位,但仍然符合中国古代的仁政精神和礼治原则。它仅仅以汉代帝王一姓一族权力的终结,这种古代社会最小的成本,来换得政权平稳的交接。相对于汤武革命所带来的广泛杀戮而言,流血牺牲无疑要少得多。

曹丕篡汉的背景 曹丕篡汉的反对者是谁

首先,第一种反对者是东汉的拥护者,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像这种类型的反对者,曹丕的爹曹操时代的荀彧就是典型的代表,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也是三国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荀彧出身于汉朝的士族地主阶级,家里祖辈父辈多人在汉朝做官,那么荀彧的政治理想就是兴复汉室,他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本来是希望曹操帮东汉把江山夺回来,等东汉王朝恢复起来以后,再把江山交给东汉皇帝。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曹操要做魏公了。而荀彧认为曹操一旦做了魏公,就意味着曹操要篡汉了。他只能选择痛苦的离开了曹操。他们在政治上已经分道扬镳了。

第二种反对者,就是曹魏氏的竞争对手。也垂涎于东汉江山的比如刘备等人。当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后,世上传汉帝己被害。因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汉室宗亲,所以当时他手下的众人上表“请汉中王即皇帝位”,刘备见了众人的劝进表,大惊曰:“卿等欲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再当有人讲到曹丕篡汉时,刘备斥:“孤岂效逆贼所为!”并拂袖而去。后来刘备手下还是一再的劝刘备登帝皇位,刘备终于说出心里话:“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刘备其实是极想位登皇位的,可是为了不落话柄,一而再再而三地演戏,这不是“欲显长厚而似 伪”了吗?

第三种反对者,是东汉皇族的人,这是曹魏代汉被取代的群体,最是切肤之痛的群体,没有之一。可惜当时皇族没落,无所依附,毫无力量。让位于曹丕的汉献帝最后纵有一千一万个不愿意,也得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而且曹丕还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这禅让来的皇位。

所以说,曹丕篡汉,赞成反对,往往是立场决定,是非对错,只待后来历史评说。

曹丕篡汉时间

曹丕篡汉是说曹魏国开国国君曹丕取代汉献帝自立为王的事件。

曹丕篡汉图

曹丕篡汉图

那么曹丕篡汉时间在什么时候呢?

曹丕篡汉的时间要从东汉末年开始说起。当时各强权豪霸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逐渐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再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彼此混战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之路。当时,曹操挟持汉献帝,历经数十年征战,统一北方,被封为魏王,丞相,掌握汉末实权。通过征战,陆续平定了除了刘备和孙权之外的大部分军阀,在曹操的强压下,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兴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死后,曹丕继任“魏王”和丞相,掌管军政大权。曹丕派他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后来,在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并把皇位"禅让"于曹丕。

所以,曹丕篡汉的时间是在公元220年。那么曹丕篡汉的时间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呢?

这个是于曹丕面对的状况有关的:

首先,曹丕是曹操的儿子,曹操传位于他,曹丕对世袭的“魏王”是有继承权的,曹操的手下对曹丕是有听令的基础的。

其次,曹操生前担任的丞相一职,这个一般是没有继承这种说法的

第三,汉献帝当时有废除丞相这一职位的打算,这样一来,曹丕有可能将失去对朝廷的控制权。

另外,当时朝堂之上,大多官员都是跟着曹操打江山的,曹丕在此时登皇位已经没有强大的反对势力。而且,当时年轻的曹丕并没有曹操这么大的影响力,一旦给予拥护汉室势力增长的时间,曹操辛苦挣来的江山,将拱手让人。

所以,于公元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曹魏,定都于洛阳。曹丕是为魏文帝,并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十一月一日,曹丕封禅让他皇位的前汉献帝为山阳公。到此时,历经十二位皇帝,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王朝名实俱亡。而三国时代的曹魏王朝正式建立 。

综上所述,就是曹丕篡位的时间点的选择是曹魏势力的自然选择。

曹丕篡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曹丕篡汉是什么意思、曹丕篡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