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关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关系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我、自我、超我是什么?
在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中,意识所分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
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
其实很好理解,简单来说,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们的理想化目标,自我则是二者冲突时的调节者。
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d”,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相对来说,弗洛伊德提出的只是理论,那么是否可以用来指导实际生活呢?
我想,是可以的。
本我其实是“情绪我”,是我们的“本心”,是阅尽千帆后,内心仍然充斥的渴望、不熄的热情。这些激情之所在,就像中性的欲望,油然而生的渴望。但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的本我,不了解自己的原生欲望是哪一些。
超我其实是“理智我”,是我们的理智,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外界的“应该”,我们不仅通过理智进行复杂的逻辑判断,也通过理智来进行外界信息的处理,但很多时候,我们宁愿相信外界错误的声音,而忽视了内心的渴望,那么带给自己的必然是对自我的不接纳,对自我的否定,对自我的不相信,对“我还不够好”的认同。
我看到非常多人,进入职场后,面对外界的“应该”和“建议”,选择全盘接受和相信,结果超我与本我发生激烈的冲突,内心反抗不已,出现种种不适痛苦、纠结拧巴。行动力会极度下降,畏首畏尾,原地踏步不前。
这里,可以看出本我、超我、自我的理论其实很有意义。
在最基础层面上,解释了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
也像《象与骑象人》中的隐喻,我们的大脑是由情绪大象和理智骑象人主导的。
也像《思考,快与慢》中的假设,我们的大脑是由情绪快思维和理智慢思维主导的。
好的理论就是这样子,具有解释力和落地性,可以解释很多事情,同样可以借助理论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点已经非常棒了。
本我、自我、超我还有效吗?
我们人类的历史,更像是在不断提出假设,然后不断验证和扬弃。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有一项关于畅销书的统计,其中最畅销的前四位是:《圣经》、《天路历程》、《鲁滨逊漂流记》、《人的构造》。排名第四的《人的构造》,并非表面看起来的解剖学或者正儿八经的医学书,它其实是一本“算命书”,介绍的是颅相学。
颅相学也算是一种假说,简单说是测量大脑某一区域上方头盖骨的面积,就能确定一个人的性格结构,比如头上有一块区域是掌控智慧的,你这一块大,就是个聪明的人;另一块是掌控贪婪的,你这一块大,肯定是个贪心的人。
可以看到,颅相学其实没有太多科学依据的假说(也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这种解说绝不鲜见,而且能引起很大轰动和传播效应,包括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放血疗法”,也曾经名噪一时,但最终被历史淘汰。
颅相学的流行,并非仅仅源于人们对科学和医学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人们希望有一种方式,能够解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为什么有人天生开朗,有人会得自闭症?为什么有人擅长数学,有人擅长画画?暴力犯罪分子有没有天生的特征?人的命运会不会在外表有迹可循?
追溯一下,星座、玛雅月亮历、塔罗、摸骨、颅相学、手相、紫微斗数、子平八字、九型人格、荣格八维、MBTI、DISC、大五人格,都是人们在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晚期,弗洛伊德由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需要,把他的心理结构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形成了他的个性理论,他把人的个性垂直地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①本我(拉 Id) 本我是人性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基本的欲望所组成,直接同肉体相联系。本我的唯一动机是趋乐避苦。
②自我(英self;拉ego;德Ich) 自我是人性中的理性部分,通过幼儿期受父母教导和与外界交往而形成。“自我”一方面遵循“现实的原则”监督本我,另一方面寻找社会允许的条件实现本我。
③超我(super-ego)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一方面按照“至善的原则”指导“自我”去监督“本我”,另一方面它直接控制“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
早期,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地形学”(psycho-topography)由潜意识(深层)、前意识(中层)和意识(表层)等三个层次所构成的。
潜意识(unconscious)指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冲动的替代物(如梦、癔症),即潜意识的心理本我。就是说,潜意识是一种处于意识之外的有能量、有强度和有效率的心理系统。他认为,潜意识的主要特征是非理性(原始冲动性)、非语言性、非道德性、反社会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不可知性。这些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容许的东西,这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前意识(preconscious),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和过渡领域。前意识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稽查者”的任务,严密防守,把住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稽查者”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conscious),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服从于现实原则,调节着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着心理中那种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如果说被压抑的心灵是严格意义上的潜意识,那么主要实施压抑的心灵则是意识。
晚期,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一书中对此做了修正,提出了“人格三部结构”(tripartite personality structure)说。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 、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所构成。
本我,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潜意识性是本我独有的主要品质。弗洛伊德说:本我是遗传的,是生来就有的,而首要的是,本我是由本能构成的。本能源出于肉体组织,并以我们未知的形式在这里得到了最初的精神表现。它按照快乐原则,急切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指人格结构中的管理和协调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直接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代表理智与常识,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适当满足。它的大部分精力消耗在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的控制和压抑上。弗洛伊德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匹马,自我是骑手。动力是马,骑手能给马指出方向。自我驾驭本我,但马也许不听话,这说明本我的潜力是很大的。就是说,自我是外部东西与内部东西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过滤器。
超我,指人格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超我代表良心、自我理想,来自父母及其代理者传递的文化伦理规范,是父母管教和社会化发展的结果。本我是完全非道德的,自我力求是道德的,超我则能成为超道德的。超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或理想的自我实现。在弗洛伊德看来,上述三者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被破坏,就会导致神经症。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关系和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关系图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