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中,被饿死在台城的是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侯景之乱,以及侯景之乱中,被饿死在台城的是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侯景之乱

在南朝梁武帝末年,发生侯景之乱了一段历史闹剧,叫“侯景之乱”。“侯景之乱”是南朝后期的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

527年梁武帝萧衍亲临并舍身入同泰寺,后又两次舍身同泰寺,王公大臣们前后耗费几亿钱方才将其赎身。

梁武帝由信佛而至佞佛,纵容了官吏对百姓的任意盘剥,加速梁政权的灭亡。

随着梁武帝一天天地老了,每天都忙着处理国事,再加上他一心向佛,所以每当有犯人被判了重罪,他就闷闷不乐。有时甚至发现了要造反的人,他也不忍心严厉惩处,而是流着泪原谅他们。

王公贵族们越来越横行霸道,有胆大的居然敢大白天跑到街上杀人,有的还乘着夜色干起抢劫的勾当,梁武帝坚信佛教慈悲为怀,所以一直没采取措施禁止这些事情。

公元547年正月的一天夜里,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北朝的魏军刺史、太守们纷纷献出土地,向他投降,他坐在张灯结彩的宫殿里,接受降书和文武百官的祝贺。

梁武帝高兴得哈哈大笑,笑声惊动了他身边的侍从,他们赶快呼唤他,梁武帝这才惊醒过来。

醒了之后,他对梦中的事情念念不忘。

第二天上朝,他就把这件事告诉大臣,并说:“这个梦一定是个好兆头。”

凑巧,这年三月,东魏大将侯景派人来,他跟东魏、西魏都有冤仇,决心向南梁投降,还表示愿意把他控制的函谷关以东十三州都献给梁武帝。

侯景,是被鲜卑人同化了的羯族人,他原是东魏高欢的将领,东魏司徒、河南大将军,右腿偏短有残疾,骑马射箭他都不擅长,马上马下功夫,他都不在行。但是他这个人却特别擅于谋算,富于谋略,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

早年侯景原本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戍兵,后来渐升为曹史。北魏末年六镇起义时,曾参加过六镇起义,不久就率部众叛降北魏投靠秀容部落首领尔朱荣,充当先锋,反过来镇压葛荣起义,并因大破义军、活捉葛荣之功,被擢升为定州刺史。

东魏高欢灭尔朱荣后,侯景又叛归高欢,投降高欢,随高欢创立东魏政权。过了不久他便成了东魏高欢手下的一员大将,统精兵10万,镇守河南十三州,权力仅次于高欢。

公元547年高欢死,其子高澄继任执政,河南大将军侯景因为与掌握大权的高欢的儿子高澄是一对冤家。

高欢去世后,其继任者高澄忌惮侯景叛乱,于是征调侯景入京,以剥夺其兵权。

侯景害怕高澄害了他,于是就叛离东魏,一度又以河南之地作为进见礼,想要投靠归附西魏。

西魏深知侯景狡诈多变,便采取陆续接管的稳进策略,逐州逐镇地占领侯景献地七州十三镇。同时,又召侯景入长安,企图解除其兵权,免留后患。

侯景东面有东魏高澄派兵进逼追捕他,西面有西魏明助暗压,两面受敌,十分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侯景又转而投降南梁,向梁武帝请降,企图利用南梁军,牵制东西魏。

虽然梁朝内部也一直有各种反对意见,而且侯景是个出名的反复无常的将军,但是老朽昏庸的梁武帝萧衍,考虑到侯景带来的十余州的土地以及将来得到北方的大片土地而可能统一天下的前景,再加上自己梦见中原的长官投降了他,侯景求降,正符合梦境。

梁武帝竟然想侯景之力乘机进军中原,就认为这是天意,认为机不可失,所以不顾大臣们的劝告,接纳了侯景的投降,并任命侯景为大将军,封为河南王,大行台,让他管理黄河南北等地,并给予优厚的待遇,就此引狼入室。

梁武帝又派他的侄子萧渊明,率军北上,声援接应,但由于主将无能,士兵怯战,在和东魏军队的寒山堰一战中,梁军被魏军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萧渊明也被东魏生俘。

东魏又马上回师进击侯景,侯景大败,侯景只好率残兵败将800步骑,南投梁朝辖境的寿阳城(今安徽寿县)。

通过寒山堰之战,侯景看到了南梁腐朽虚弱可欺。

在寒山堰一战中,东魏取得军事胜利后,又展开外交攻势,高澄为了挑起侯景和梁朝的矛盾,写信给梁武帝,向南梁提出建议,表示只要除掉侯景,东魏愿意和梁朝重新和好,并立即归还萧渊明。其实这是有意挑起南梁与侯景之间的冲突,坐山观虎斗,以收渔人之利。

梁武帝不加深虑,就同意了东魏的讲和,侯景本来就认为南梁衰朽,已有染指的野心,听到这个消息后,气坏了,心想:“我侯景取河北不成,取江南却是满有把握的。”

因此,当他知道梁武帝与东魏议和的情况后,就毫不犹豫地在寿阳起兵,发动叛乱,公开叛梁。

公元548年,侯景领兵南下,其人马很快就打到长江北岸,梁武帝闻讯,急忙派他的六儿子萧纶带兵讨伐侯景,还派侄子 —— 平北将军萧正德在长江南岸布防,守卫长江南岸,抵抗侯景进逼,保卫京城建康。

谁知先前在梁武帝无子的时候,曾过继其弟弟萧宏之子萧正德为皇储,给梁武帝做儿子,被立为太子,后来梁武帝生长子萧统,有了自己亲生的儿子,就取消了萧正德太子的称号,又将萧正德送还萧宏。

因此,萧正德因为失去继承皇位的机会,而一直怀恨在心,耿耿于怀,早有夺取帝位的野心。

侯景便利用这个矛盾,借机煽诱萧正德,只要他肯做内应,在推翻梁武帝之后,就拥戴他做梁朝的皇帝。

萧正德权迷心窍,认为这是自己做皇帝的大好机会,便在夜里秘密派了几十艘大船,把这些船只首尾连接起来,帮助侯景的部队顺利地渡过了长江。

接着,萧正德又无耻地引领侯景的叛军渡过秦淮河,大开城门,迎侯景入建康(今江苏南京)。

建康城分三个部分,中间是台城,梁武帝就住在里面侯景之乱;西边是石头城,驻扎禁卫军;东边叫府城,住的是宰相和扬州刺史等大官。

虽然侯景已经进入了建康城,但是,只是进入了外城,而梁武帝却是住在中间的台城(今南京鸡鸣寺)。

侯景采取久困台城的办法,把梁武帝居住的内城 —— 台城团团包围起来。

他想让台城与外部隔绝,等里面的粮食全部吃完,他们就会主动献城了。

侯景害怕台城外的老百姓接应台城内的官兵,于是就把他们的粮食都抢光了,还让他们服兵役,在台城的外围修筑土山,准备攻城。

服兵役的老百姓忍着饥饿,被迫日夜不停地挑着很重的土,每天都超负荷干活,连累帝饿,死了很多人。

台城外的居民大部分都饿死了,被堆在土山上,侯景还命令士兵把疲乏不堪的居民杀死,堆在土山上,因此,侯景修筑的土山很快就高出了台城的城墙。

羊侃统兵多方御敌,不幸病死。

这时候,梁朝诸王从各地奉命救援,救援的军队约有二、三十万,逐渐汇合到建康周围,比起叛军尚占优势。

可是,梁武帝的这些至亲骨肉,根本不是真心救援,却都巴望着梁武帝一死,自己捞个夺皇位的机会。

所以,他们都按兵不动,互相推三阻四,相互观望,说要等别的救兵来。

临时被推为大都督的柳仲礼,也是躲在家里,每天吃喝作乐。

侯景便更肆无忌惮放心大胆地攻城了。经过130多天的围攻,梁朝都城建康的内城台城终于被攻破,台城终于失陷,叛军大肆地屠杀抢掠,号称“菩萨皇帝”的梁武帝,也成了侯景的俘虏,各地援军或降或走,如鸟兽散。

侯景控制朝廷后,马上翻脸,命令部下先把为他做内应的萧正德杀死,而且还说:“这家伙,连养育他多年的大伯父都能出卖,留着又有什么用?”

接着,侯景又闯入皇宫,抓住了梁武帝,并把他软禁起来,最后把86岁的梁武帝活活饿死。

侯景又推出了个萧纲,当了一个傀儡皇帝,萧纲就是梁简文帝,侯景自封为宇宙大将军,做了宰相,掌管军政大权,没多久,萧纲也被侯景废杀了。

之后,又立萧栋,到了551年,侯景终于逼迫萧栋“禅位”,亲自粉墨登场,自立为汉帝。

就在同一年(551),侯景又东略三吴,派出三路人马,攻占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等富庶地区,使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千里没有人烟。

接着又向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进军,侯景的军队进攻江陵受挫,在江陵的萧绎,是梁武帝的第七个儿子。萧绎跟大将王僧辩、陈霸先率领的军队联合作战。

次年(552),梁将陈霸先、王僧辩等,乘船东下,再败侯景于建康,建康被收复。

侯景乘船匆忙出逃,在路上被部下所杀,死于舟中,扰害三年的“侯景之乱”的闹剧,至此告终。

侯景发动的叛乱,虽然只有三年光景,却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

侯景叛军起初围攻台城时,城内尚有男女10万多人,破城之日,只剩下两三千人,藏在宫中的历代图书文物几乎全部被烧毁。

昔日拥有28万户的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繁华都城建康,这座自东吴以来经营了二百多年的古城,经过这场空前的浩劫,变成一片废墟。

江南人民对侯景恨之入骨,当侯景的尸体运回建康,扔在街头,愤恨已极的老百姓,纷纷赶来争着割他的肉,咬他的尸体,甚至焚骨扬灰,以解心头之恨。

南梁王朝经过这场大乱,内部四分五裂,公元554年,西魏破江陵,萧绎死,陈霸先与王僧辩合谋,并迎萧绎的第九个儿子萧方智为帝。

次年(555),陈霸先起兵袭击建康,杀王僧辩,废萧渊明,拥萧方智即帝位。

557年,陈霸先在进封陈王后,随即以“禅让”的方式废掉梁敬帝萧方智,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陈,陈霸先就是陈武帝。

什么是侯景之乱?

南朝梁武帝萧衍统治末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的叛乱。萧衍自天监元年(502)称帝后,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统治中,一贯执行宽纵皇族,优容士族的政策。为了避免前代皇族间骨肉相残局面的重演,他取消了宋、齐两代监视和限制皇族权力的典签制,给皇族以实权,出任方镇,对他们的横征暴敛甚至公开抢劫和叛国均予宽容。武帝晚年,出任方镇的诸王无不拥兵自重,以至窥测皇位。长期优容士族的结果,大大加速了士族的腐朽过程,使统治集团中贪残、侈糜、轻视武备之风日益严重,吏治极端黑暗,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形成了“人人厌苦,家家思乱”的严重局面。这就给侯景之乱的得逞以可乘之机。

侯景(?~552),字万景,原为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戍卒。六镇起义时,投降尔朱荣,为镇压葛荣的先锋。因功擢为定州刺史、大行台,威名遂著。后高欢诛灭尔朱氏,他又投靠高欢,官至司徒、河南道大行台,将兵十万,专制河南达十四年之久。太清元年(547)高欢死,侯景与高欢于高澄有隙,乃据河南叛,并派人向西魏和梁洽降。西魏对侯景十分警惕,以援助为名,派兵占领侯景据地之半,并逼其交出兵权,入朝长安。梁武帝虽也曾一度犹豫,但很快就不顾多数朝臣的反对,纳降侯景,封为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并派萧渊明领兵五万进攻东魏。十一月,梁军在彭城外十八里的寒山被东魏歼灭,渊明被俘;次年正月,侯景亦败于涡阳(今安徽蒙城),仅剩步骑八百狼狈南窜,中途夺取寿春。梁武帝听到寒山败讯,吓得几乎跌下床来,叹曰:“吾得无复为晋家乎?”但仍不对侯景采取果断措施,而是一面安抚,一面与东魏谈判,企图以侯景换回萧渊明。侯景看穿梁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梁武帝的“薄心肠”,将寿春居民充作军士,并勾结萧正德(萧衍侄)作内应,许以事成后立之为帝,于八月举兵反叛。

骑马武士俑

出乎梁武帝意料,侯景率骑数百、兵八千顺利渡过长江,攻入建康,直指台城(宫城,中央台省与宫殿所在地)。十月二十四日,台城被围时,城内有“男女十余万,贯甲者三万”,在良将羊侃指挥下层开了惨烈的台城保卫战。叛军百道攻城,先后作长围,起土山,用飞楼、撞车、登城车、鉤堞车、火车轮番攻城,均被击退。侯景又引玄武湖水灌城,“阙前御街并为洪波”,城被围既久,牺牲惨重,瘟病流行,横尸满路。生存者止二三千人,并悉羸弱,但仍坚持抗争,以待外援。此时集结在建康城外的各路援军多达二三十万,共推司州刺史柳仲礼为大都督:他与邵陵王萧纶有怨,诸军又互相猜阻,莫有战心。建康士民扶老携幼以候援军,但援军才过淮,即纵兵剽掠,由是士民失望。侯景军中有谋应官军者,闻之亦止。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等更是坐观城破,以便争夺帝位。侯景久攻台城不下,乃纵兵大肆杀掠,驱赶百姓日夜筑土山,乱加殴捶。又募奴为兵,许以官爵。然叛军损失亦多,又严重缺粮,战斗力大为削弱,且闻荆州兵东下,十分恐慌,故曾一度乞和,准备撤退。后因见援军号令不一,终无勤王之志,于是加紧攻城,终于在三年三月十二日攻破台城。

侯景矫诏解散援军,三十万大军,或走或降,一朝散尽。五月,被软禁的梁武帝病饿而死,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简文帝),自居相国、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派兵攻占三吴等地。所到之处,专以焚掠为事。杀戮立威,但百姓宁死而终不附。大宝二年(551)侯景率大军西上,攻占郢州,进军江陵,六月被萧绎的荆州军击败,退回建康,从此一蹶不振。八月,侯景废简文帝,十一月自立为帝,国号汉。

台城陷落后,萧衍子孙间争夺帝位的斗争迅速激化。围城期间曾被侯景立为皇帝的萧正德被侯景处死。在长江中上游地区,萧绎占有荆州,力量最强;萧纪占有益州;萧誉据湘州;萧誉弟詧据雍州(今湖北襄阳);萧纶自台城破后逃据郢州(今湖北武汉),准备称帝。他们不联合起来讨伐侯景,却在为争夺帝位混战。萧纶投靠北齐、萧詧归附西魏,萧绎既附北齐又附西魏。萧衍死后的次月,萧绎发兵进攻湘州;九月,萧詧自襄阳进攻江陵,后为萧绎击退;大宝元年四月,萧绎将领王僧辩攻破湘州,杀萧誉;八月又进攻郢州,萧纶败走汝南,次年二月被西魏攻灭。萧绎扫除了萧誉和萧纶后,才命王僧辩率军东下。承圣元年(552)二月,王僧辩与起自岭南的陈霸先会合,三月大捷于姑孰(今安徽当涂),进抵建康,侯景东逃,四月为其部下杀死,持续四年之久的叛乱终告平定,但战乱并未结束,萧绎、萧纪、萧詧为争夺帝位进行最后的战斗。四月,萧纪称帝,八月举兵东下。十一月萧绎亦称帝于江陵(梁元帝),一面请求西魏袭取益州,一面派大军堵截萧纪。二年七月,萧纪兵败身死,益州全境为西魏占领。次年,萧詧勾结西魏攻下江陵,杀萧绎但却失去了襄阳,在江陵沦为西魏附庸。

侯景之乱所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江南社会遭空前浩劫。拥有二十八万户的首都建康,存者百无一二,完全成为废墟。三吴原最富庶,经侯景烧杀抢掠,乃至残破。及西魏破江陵,尽俘王公以下及百姓男女数万家(又作十余万口)为奴婢,分赏三军,驱归长安,弱小者皆杀之,得免者仅三百余家。东晋以来经营数百年而形成的三大经济文化中心,均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这场战乱中,东魏取得了淮南和广陵,西魏取得了成都、汉中和襄阳,从而使南朝版图大为缩小,加剧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士族门阀在此次战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过程。

帮我介绍一下“ 侯景之乱”

在梁朝后期爆发的侯景之乱,给了梁朝统治的最后一击。

在梁武帝的太清元年,东魏大将侯景因为与掌权的高层发生矛盾,表示愿意献所据河南十三州之地投降梁朝。

萧梁的朝臣因为他反复无常,桀骜难驯,大多都不赞成,但是梁武帝想要借此实现统一的梦想,于是就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封为河间王、大将军等重要官职,并且派宗室萧渊明率兵接应。不料萧渊明被东魏军击败于彭城,他本人也做了俘虏。

这是东魏趁机挑拨侯景与梁的关系,表示愿意用萧渊明交换侯景,与梁朝重新修好。昏庸的梁武帝竟然答应了这一要求,结果侯景走投无路,在548年8月返于寿阳,然后渡江,很快就攻下建康的石头城和东府城。

第二年三月,侯景攻下了久违的建康台城,萧衍被软禁,不久就饿死。侯景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建康城化为一片焦土。

在萧衍去世后,侯景先拥立萧纲为帝,称为简文帝,随即又废除萧纲而立萧栋为帝,不久又废萧栋自立,改国号为汉,大杀萧衍的子孙,萧梁的统治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实际解体了。

侯景乱梁是南方的又一次空前大浩劫,也是南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乱后南朝在长江下游以北的土地,尽数被东魏与北齐所占领。汉中以及长江中游以北的土地,尽数归西魏所有。

残暴的侯景军在江东地区烧杀抢掠,社会经济遭到了巨大的破坏。门阀势力也在这次的内乱中受到沉重打击。在战乱中死亡的门阀士族不可胜数,从此南朝力量更加衰弱了,南弱北强的局面正式形成。

在侯景之乱以后,梁武帝的子孙为了争夺我皇位,纷纷自立。萧绎称帝于江陵,史称梁元帝,武陵王萧纪称帝于蜀,后来西魏又立了一个傀儡皇帝。

侯景之乱是怎么回事呢?

“侯景之乱”是南朝萧梁末年北朝降将侯景发动侯景之乱的一场叛乱。

侯景侯景之乱,字万景侯景之乱,小名狗子侯景之乱,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人。为人残忍暴虐,狡诈多变,先为怀朔镇功曹史,后依附尔朱荣,尔朱荣死,又率众依附高欢。侯景作战机智多谋,权诈善变,屡立战功,深得高欢倚重。

高欢死后,侯景因权重势大,为高欢之子高澄所忌,为免祸害,遂率部投降南朝。但是不久,梁与东魏间开始议和。侯景害怕南北和好后,自己会变成筹码,为摸清梁武帝萧衍侯景之乱的真实态度,侯景诈作东魏书信,说愿意用以前俘虏的贞阳侯萧渊明交换侯景。萧衍中计,回信说:“你早上送还萧渊明,我晚上送还侯景。”侯景勃然大怒,说:“早就知道这老头儿心肠薄得很!”于是决心反梁,把所属各城的居民都招来当兵,并把百姓的女儿都配给将士,大肆进行战备工作。

在建康的梁朝廷对此竟然浑然不知,侯景在寿阳有什么需求,梁朝廷都尽力满足。侯景又暗结早就觊觎皇位的梁前太子、临贺王萧正德,密约事成后拥萧正德为帝。准备就绪,侯景在寿阳起兵反梁。萧衍听到侯景造反的消息,拈着胡须,豪迈地笑道:“不妨不妨。待我折根竹鞭,抽他一顿就行了!”对天下悬重赏,号召平叛。

梁武帝

南梁后期,萧衍沉迷佛教,边境战备不修,朝纲废弛,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国家危机四伏。这时,各路勤王将领只是各怀异心,静观其变,而无实际行动。侯景在萧正德的接应下顺利过了长江,又顺利地渡过了秦淮河,与萧正德率领的军队一道围攻台城。

台城开始被围时,城中有男女十多万人,由于粮食缺少,被叛军攻破时,城里只剩下二三千人。城破后,侯景下令将病人与死尸堆在一起焚烧,惨不忍睹。侯景遣军攻浙东时,公开鼓励诸将烧杀抢掠和屠城,以扬威名,故其将领专务焚掠,杀人如草。

建康

梁武帝萧衍也被侯景软禁于台城净居殿,不给生活用品,并且限制他的饮食。萧衍备受折磨,在忧愤与饥饿之中于太清三年五月饮恨死去。

后来侯景篡位自立。侯景称帝后,各路勤王军队尤其是陈霸先、王僧辩等对之进行攻击,公元552年三月,侯景大败,逃遁海上,被部下杀死,身首异处,“侯景之乱”结束。

“侯景之乱”使得江南经济文化遭到巨大损失。南朝财政的根本所在、富庶繁荣的梁都建康和邻近的扬州在这次灾难中被摧残殆尽。满目疮痍,残如荒郊。百姓生灵涂炭,饿殍遍野,江南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堆,一二十年后都没能恢复元气。

许多文人学士丧命者甚多,大量藏书亦于战火中毁佚,南朝文化受到空前浩劫。江南士族在侯景暴风骤雨般的扫荡中也被屠戮略尽,自此一蹶不振。侯景作乱的时候东西魏取得喘息机会,在军事、经济力量上优势陡增,为以后北周灭北齐和隋统一南北打下了基础。

侯景之乱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侯景之乱中,被饿死在台城的是、侯景之乱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