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槛 岩槛是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岩槛,以及岩槛是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冰斗是怎么形成的

先讲冰斗冰川的形态:冰斗由冰斗壁、盆底、冰斗出口处的冰坎组成,三面围壁较陡峭,在下方有一短小的冰川舌流出冰斗。

那么这种形态怎么形成呢?当然是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塑造的。

这里我们要讲一个概念,雪线。

雪线指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雪线以上常年积雪,雪线以下为季节性积雪区,雪线是一条平衡线,所以不难理解雪线附近的冰川总是不断旋转侵蚀,形成斗状地形—冰斗冰川。

加上专业术语: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其形成原因是在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侵蚀很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成冰斗冰川。

图片来自于《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河床形态有什么 高中地理

1、河床是指谷底部分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称为河床。

2、河床按形态可分为顺直河床、弯曲河床、汊河型河床、游荡型河床。其中汊河型河床河身有宽窄变化,窄处为单一河槽,宽段河槽中发育沙洲、心滩,水流被洲、滩分成两支或多支。汊河与沙洲的发展与消亡不断更替,洲岸时分时合。随主流线移动和冲刷,常伴生规模不等的岸崩,会危及河堤安全和造成重大灾害。

3、河床的类型一般可分为4类:

①顺直微弯型,河段顺直略有弯曲、深槽、浅滩交错分布。

②弯曲型,具有曲折的外形和蜿蜒蠕动的动态特性,分布很广,任意两相邻浅滩的间距约为河宽的5~7倍。

③分汊型,又称江心洲型河床,具有一个或几个江心洲,河身呈莲藕状,具两股以上的汊道,汊道交替消长。

④游荡型,河身顺直宽浅,沙滩众多,汊道交织,河床变形迅速,主槽摆动不定,水流散乱。

4、河床在水流作用下形成河床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①侵蚀地貌主要有深槽、壶穴、岩槛、深切曲流。当水流侵蚀能力增强,该段河床就被冲刷成深槽。在构造破碎带,节理发育与被湍急水流冲磨成的深穴称壶穴,可深达6~7米。横亘于河床底部上凸的坚硬岩石组成的坡坎称岩槛,常伴有瀑布或跌水。由于地壳抬升,深切到基岩之中的曲流称深切曲流 。

②河床堆积地貌主要有河床展宽期间堆积的浅滩,布于岸边的边滩;布于河心的心滩,枯水位时露出水面,中水位以上出露的称江心洲。沿岸长条延伸的沙滩称沙嘴。边滩经生长 ,发育成河漫滩,河漫滩上随着动力作用的变化而发育多种类型的微地貌。

河床地貌及河床相堆积物

河床是河谷底部的凹槽,平水期被河水淹没的部分。从横剖面看,总是呈一低凹的槽状。

(一)河床类型

河床按形态和弯曲度(即两点间河道弯曲度=河道长度-河谷长度),将河床分为:顺直河床、弯曲河床、汊河型河床和游荡型河床4种类型。各自的特征如下:

1.顺直河床

河床沿岸狭窄而平直,平面形状复杂。两岸多见山嘴突出,河岸线犬牙交错,很不规则。河床纵剖面一般较陡,呈阶梯状。浅滩与深槽交替出现,多跌水成急流或瀑布。这类河床一般发育于山区河流。

2.弯曲河床

河道较宽,河床弯段与过渡段相间,弯曲度大于1.5,纵剖面平缓。如荆江河道弯曲度达2~3.5(图4-18)。

图4-18 下荆江河道的变迁

3.汊河型河床

河道宽窄变化大,窄处为单一河槽;宽段河槽中发育沙洲、心滩、水流被沙洲、心滩分成两支或多支,汊河、沙洲发展与消亡不断更替,沙岸时合时分(图4-19)。

图4-19 汊河型河床及洲、滩发展与汊河对河岸的侵蚀示意图

(引自北京大学等,1978,略修改)

a—洲、滩向两侧扩大;b—洲、滩向一边扩大,主流顶冲处易岸崩,呈锯齿状岸

4.游荡型河床

河宽水浅,河道极不稳定,在河谷中反复摆动;有时河床会不断淤高而成悬河。平水期沙滩众多,水流分散;洪水期波涛汹涌,微地貌变化大,易导致洪水灾害。这类河床在半干旱区较常见。

(二)河床侵蚀地貌

河床侵蚀地貌 主要包括深槽、壶穴和岩槛。

1.深槽

多发育于河床凹岸,一般深几米到几十米。如长江上黄石与武穴之间、江西马当及安徽马鞍山等处江底深槽十分发育,深度有的在海平面以下40~50m(图4-20)。

图4-20 浅滩与深槽的分布

(据马卡维雅夫,1959)

2.壶穴

壶穴是基岩河床中被涡流冲磨而成的深穴,其深度有时可达6~7m。它是因水流湍急,并挟带砾石等碎屑沿河底岩性松软、裂隙发育及构造破碎处冲击、钻磨而成的(图4-21)。

图4-21 垂直涡流形成的壶穴

(据龙卫尔C R)

图4-22 贵州黄果树瀑布

3.岩槛

岩槛是长条状横贯河中的坚硬凸起岩石。岩槛高度大于水深时形成瀑布,其下冲蚀坑为潭;岩槛被破坏后残余基岩略高于床底则成暗礁险滩,常常妨碍船只航行。

此外,在河床的纵剖面由于岩性软硬差异,下蚀不均一而使河床高低不平,水流经过时产生落差。落差小时形成急流,落差大时则形成瀑布。著名的贵州黄果树瀑布落差就达74m(图4-22)。

(三)河床堆积地貌

河床堆积地貌主要有浅滩、沙洲和沙嘴(图4-20)

浅滩是河床底部常见的堆积体。分布在河岸边的称为边滩,分布在河床中的称为心滩。边滩发育于河床凸岸,系水流的环流作用将凹岸物质通过底流横向带到凸岸逐渐堆积的结果。枯水期边滩岸线与河床分开,而洪水期被淹没并形成沙堤。心滩是河床中水流受阻而形成的水下不稳定沙质堆积体,即使是平水期也不露出水面,其形成过程如图4-20所示。沙洲是心滩稳定之后,进一步堆积露出水面的堆积地貌。

(四)河床相堆积物

河床堆积物形成于常流水、流速快、流动强度变化大和紊流性强的河床条件下,堆积物具有较强的河床相特征。根据横向沉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河床堆积物(相)分为蚀余堆积物(亚相)、近主流线堆积物(亚相)和滨河床浅滩堆积物(亚相)3个亚相(图4-23)。

图4-23 河床相冲积物分布示意图

1—蚀余亚相;2—近主流线亚相;

3—滨河床浅滩亚相

1.蚀余亚相

形成在主流线附近河底深水区,主要是上游搬运来或河岸、河底冲蚀而残留的较粗大的砾石物质,重矿物较多,称为蚀余堆积物,构成蚀余堆积亚相。在堆积过程中,细粒物质常被水流冲走,一些相对密度且较大的矿物,可在此段富集而形成有工业价值的冲积砂矿。

2.近主流线亚相

在位置和特征方面具有介于蚀余堆积亚相与滨河床浅滩亚相的过渡性特征。从主流线向凸岸方向,其堆积物逐渐变细,但近主流线带堆积条件很不稳定且变动较大。平水期流速小,堆积物细;洪水期流速大,堆积物则粗。甚至因流速迅速增加,侵蚀作用代替了堆积作用。所以这里堆积物的粒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变化较大,主要组成物质为推移和跃移的砂砾物质,且砂砾与砂相互交替,形成大型不规则交错层理或斜层理。这也是河床冲积物中分选最差的部分。

3.滨河床浅滩亚相

在靠近凸岸的河底,流速小,堆积条件稳定。其堆积物以松散的砂质为主,分选性好,发育有规则的斜层理。

侵蚀岸陡,沉积岸缓,凸岸沉积,凹岸侵蚀,给解释下呗

你好岩槛,你要的答案是岩槛

浅滩和深槽:当河流有弯曲时岩槛,由于水流的反射岩槛,在河流的内部形成横向环流,横向环流对凹岸的一侧不断淘蚀,携带的泥沙在凸岸一侧堆积,形成岩槛了凸岸较浅、凹岸较深的形态。洪水时,狭长河面流速慢,水流比降小,搬运能力减弱,携带的泥沙沉积成浅滩,宽河面流速快、水面比降大,侵蚀能力强,形成深槽。另外,主力流交汇也可能形成浅滩和深槽。总之,浅滩是指河床中较前的部分,深槽是指河床中较深的部分。

壶穴和岩槛:壶穴是河床的基岩被水流冲磨而成的深穴,壁光滑,常位于瀑布下方。岩槛是由于基岩河床中较坚硬的岩石横亘于河床底部形成的瀑布和跌水

曲流和辫流:平面上看,河床有平直的、弯曲的和分汊的,其中弯曲的河床叫曲流,分汊的河床叫辫流

岩槛的形成过程

这个其实在一些基岩裸露岩槛的河流比较常见岩槛,通常可以在河流上游比较多见。岩槛我们在地理野外勘察,教授往往会要求我们观察是否有形成岩槛。。。

我把百度百科的注解一些,比较容易理解。。岩槛往往成为浅滩,跌水和瀑布的所在处。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面(侵蚀的源头,并且可能会发生溯源侵蚀)。岩槛的形成与构造和岩石性质(对岩石的硬度有一定要求,一般发生在坚硬的基岩上)有关。有地壳活动导致的断层可以直接形成岩槛或者穿插在基岩中的岩脉,也可形成岩槛。。

说简单点,就突出的岩石把水阻隔以后形成水的落差。

什么是冰斗?什么又是角峰?

冰斗 cirque

位于雪线附近由雪蚀凹地演化成的斗状基岩冰川侵蚀地貌.山岳冰川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主要由冰川在凹地中对底部和斗壁进行旋转磨蚀、刻蚀和拔蚀而产生.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组成.底部为岩盆,平面呈半圆形,三面为峭壁相围,出口处有突起的岩槛,常可见羊背石.岩盆为封闭凹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称冰斗湖.典型的冰斗大多发育在冰川作用时间长的海洋气候条件下;大陆性冰川区的冰斗往往缺乏岩盆.

按分布位置不同可以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类.谷源冰斗分布位置高,一般大于谷坡冰斗,往往还有次一级冰斗分布其周围.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变成刃状山脊,称为刃脊.由数个冰斗包围形成尖状金字塔形山峰称为角峰,其发育程度是冰川地形发育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

是山岳冰川最典型的冰蚀地貌,冰斗位于冰川的上部,呈半圆形的剧场形状或圈椅状,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冰斗底部是一个洼地.

冰斗主要是在过去山坡凹处河源集水盆地等洼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洼地内积雪成冰,周围基岩受到冻融风化作用而冻裂破碎,冰川运动时把这些崩解物质从洼地中搬走,从而在冰川与洼地的崖壁之间,形成源头裂隙.以后冰雪又充填裂隙,经冻融风化产生的碎屑物又被运动的冰川带走.这种过程反复进行,岩壁不断被侵蚀后退,洼地逐渐扩大.同时洼地底部由于冰雪的压力和侵蚀,也被蚀低加深,原来是小型的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圈椅状的冰斗.

山地冰川源头的漏斗状聚冰盆地.是寒冻风化、冰缘作用和冰川挖掘共同营造的结果.其底部较深,四周岩壁陡立,一侧冰川出口处有高起的冰槛.与浅盆状的雪蚀凹地明显不同.冰斗的形成与雪蚀作用有关,其前身往往是雪蚀凹地.因雪线附近常年积雪,雪的补给丰富、冰斗均分布于雪线附近,故冰斗的分布高度,在同一地区都是大致相同的,并且均匀地向某一方向变化(升高或降低).不同时期形成的冰斗高度,随雪线高度不同而异.在同一山地,通常有冰斗成层排列的现象.这是鉴别古雪线的位置及其变化的主要证据之一.雪蚀凹地同积雪有关,而雪线的存在与山地地形条件和坡向有关,故它们的分布是不规则的.

角峰

指金字塔形尖峰,山坡呈凹形陡坡,顶峰突出成尖角.由冰斗不断扩大和后退,使山坡受到显著刻蚀,两个相邻冰斗间残留的岭脊,便成为尖锐的刃脊.一般由三个以上的冰斗所夹峙的残留山峰,便成了角峰.如我国的珠穆朗玛峰和欧洲的勃朗峰都是角峰.

岩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岩槛是什么意思、岩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