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时间 唐朝安史之乱时间

今天给各位分享安史之乱时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唐朝安史之乱时间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安史之乱发生的具体时间?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安史之乱时间,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称天宝之乱。

唐朝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

安史之乱发生并席卷北方后(其时天下久承平,百姓数代不知兵),对唐朝乃至中原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捩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经济方面,华北,关中一带的经济因此而残破[8],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安史之乱主要蹂躏唐朝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经济大受破坏安史之乱时间

相反,江南一带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使南方得以保全。而且大量中原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

唐室为安史之乱时间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大食借兵,回纥自恃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朝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

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结果导致陆上丝路逐渐断绝,而南方的海上丝路则逐渐取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在哪一年?

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时间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时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唐朝初年安史之乱时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守。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统治者被迫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

“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个,安史之乱时间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来越无力控制。

以唐玄宗为首的贵族官僚,营私舞弊,不问政事,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给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去应付,内事交付宦官高力士。李林甫专权自恣,排斥异己。杨国忠到处搜刮,广受贿赂。统治集团的腐败,给安史叛乱造成可乘之机。

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市附近)人,他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养子,很得玄宗的欢心,并取得信任,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装得对朝廷极其恭顺,骗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在背后却暗自在河北老巢积蓄力量。在范阳城北建筑雄武城,广招兵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于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反唐。“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的时间是多久?

安史之乱时间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大约八年。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社会混乱、藩镇割据、剥削加重、边疆不稳、经济重心南移、西域得失、佛教复兴。

安史之乱的时间是什么?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将领安禄山:

安禄山出身西域康国,其父早逝。其母阿史德氏,改嫁于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从此改为安姓,精通九蕃语言。开元初年,逃离突厥,成为幽州(范阳)都督张守珪的部将和义子。骁勇善战,屡建功勋,迁平卢军兵马使、营州都督。

天宝年间,安禄山经义父张守珪举荐,受唐朝当局信任,从此平步青云,兼任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

天宝十四载(755年),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一路势如破竹,攻破两京。建立伪燕政权,年号圣武。晚年失明,宠爱幼子,引发晋王安庆绪不满。

至德二年(757年),为嫡次子安庆绪指使宦官李猪儿所害,谥号为剌。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后,成为大燕皇帝,追谥光烈皇帝。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安史之乱,百度百科-安禄山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

公元755年12月至763年2月。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至763年2月间由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发动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哪一年?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时间的一场政治内战。安史之乱是有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安史之乱时间的,安置之乱历时共7年2个月,这场内战最终平息打垮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但同时也打垮了唐朝。这个盛世唐朝从此走了下坡路。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主要包括郭子仪和李光弼。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是一场内战,发生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是一场由安禄山为首领发起的政治内战。安史之乱2大叛首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所以被称之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时间开始于755年12月16日开始,到763年2月17日结束。安史之乱总共经历了7年2个月。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应该是是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的衰败和灭亡,结束了盛世天朝。

安史之乱起初发生在范阳,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引发了安史之乱。攻下洛阳自立大燕帝国。之后安禄山举兵攻破潼关,杀入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命,杨贵妃被逼自杀,当时的太子李亨当上了皇帝,成为肃宗。公元757年安禄山死于儿子安庆绪之手,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之后史思明叛变回到范阳,并且称为大燕皇帝。

平定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唐朝疆域

睢阳之战张巡牵制了安庆绪几十万大兵,后来郭子仪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唐朝天下因此保全。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后,761年,国家内部内战开始,叛军产生内讧,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后来与唐军征战屡次失败。763年,田承嗣投降,史朝义的母亲和妻子也被送去给了唐军。史朝义带着五千精兵逃到了范阳,但是树倒猢狲散,史朝义的手下李怀仙拱手将范阳送给了唐军表明自己的投降决心。史朝义自知活不下去,自杀而死。

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

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是郭子仪和李光弼。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首先出现问题的就是唐朝的土地问题。均田制出现了兼并现象,租赁田地实行不了。整个趋势走向了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流离失所国家处于一片混乱。和安禄山一起发动安史之乱的史思明于安史之乱后又再次叛乱,这让整个唐朝再次遭受创伤。唐朝藩镇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军权和财政大权都由一人掌管,独立性很强。安史之乱后整个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藩镇全部自立门户,割据自己的地皮。唐朝被分割占据,而且每个藩镇为了相互争夺权力,而相互厮杀这导致了经济的极速下降,战争年代只为自保。

安史之乱后造反是兵家常事,三藩之乱是唐朝后期最大的战争。吴三桂,安禄山互相争斗。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安史之乱时间和唐朝安史之乱时间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