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杜少卿,以及杜少卿事例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杜少卿人物形象分析:淡薄功名、傲视权贵;尊重妇女,反对歧视和摧残;讲究传统美德;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
淡薄功名,傲视权贵。
杜少卿是作者极力称赞的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在科举制度和八股毒害的世间,科举成为求取功名仕途的桥梁,极少数人一跃而上,一旦成名就变身为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假名士,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杜少卿与之完全不同,他是真儒名贤,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
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
(一)、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
在封建社会的毒害下,世人皆以“三从四德”约束女子。杜少卿却不顾封建社会礼法的束缚,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约束妇女的“三从四德”。别人劝他纳妾,他引用晏子的话:“今虽老而丑,我固反见其姣且好也。”他反对纳妾,说:“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
(二)、极力赞扬争取人格独立的妇女,赞扬与封建道德对立的反抗精神。
从携妻游园,到支持抗婚逃婚,再到反对纳妾,杜少卿的妇女观、夫妻观已经超越他那个时代的限制,达到近代先进思想的境界。
讲求传统的美德。
(一)、讲求孝道。
“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因此,他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还要一早一晚自己伏侍”,连他的夫人也亲自“煨人参”、“送人参”。
(二)、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尚义任侠。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给与慷慨无私的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史记·游侠列传》写到:“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颂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己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
即使他自己的生活极为贫困,捉襟见肘的现象不断出现,也不改其乐于助人的性情。例如他的表兄余有达来南京探望,他却无力为其接风,幸亏庄濯汇送来节礼,这主人才做得成。
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
少卿敢于对某些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提出大胆的挑战,表现了离经叛道的可贵勇气。高翰林指斥杜少卿“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这恰好说明杜少卿眼里没有封建的等级名分和尊卑秩序,不屑于封建正统的“正经人”。
当朱熹对经书的注释被钦定为标准答案的时候,他敢于挺身说只依朱注是“固陋”,认为“朱文公解经,自立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他写了一部《诗说》,竟敢与朱熹唱反调。一点微小的学究式的胜利,这是在批驳理学教条,捍卫自己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信念。
杜少卿首次出现在《儒林外史》第六章。
杜少卿是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主要人物之一,名仪,字少卿,以字行于世。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是吴敬梓描写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与庄绍光同为正面人物。
、淡泊名利,豪放不羁
杜少卿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典型的正面刻画的人物。杜少卿出身于一个大地主官僚家庭,性格比较豪放,视权贵和名利为粪土。当时的科举制度大环境下,八股取士成为很多书生追求富贵的桥梁,一旦中榜就变得贪得无厌,追求名与利。杜少卿与这些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藐视县里的秀才,称这些秀才是奴才。皇上征辟对多少人来说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杜少卿却在家装病极力婉拒。杜少卿的夫人打趣他说,朝廷请你去做官,你怎么装病不去呢。杜少卿开玩笑似的跟夫人表达了自己不愿意做官,向往自由舒适的小日子的愿望,充分表现出杜少卿对功名与富贵的不屑。
二、倡导妇女的平等地位
封建社会制度下,三从四德成为妇女的束缚。杜少卿却不受这些封建习俗的禁锢,对待自己的妻子格外尊重,认为妇女应该站在一个社会平等的地位上,不倡导社会形态下出现的三从四德。杜少卿反对纳妾,尊重妇女,表现出明显的进步思想。除此之外,杜少卿也赞扬敢于反抗保障自身权益的妇女。在这部小说中,沈琼枝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这位有勇有谋的女性用勇敢与智慧为自己的人格独立进行斗争,获得女性尊严。与此同时,她也向人们表明努力才是解救自己的唯一出路。尤其是在当时社会形态下,世俗眼光将沈琼枝定位为江湖之盗时,杜少卿也极力赞扬她奋勇反抗,不慕名利,不甘心被人玩弄的精神,进一步体现出杜少卿的可贵之处。
三、发扬优良的传统美德
杜少卿在当时社会制度等级严明的环境下,追求自由的生活,但十分注重孝道。在小说中有一个人物郭孝子,杜少卿十分推崇他二十几年不放弃寻找自己的父亲,在杜少卿看来,这种孝行是十分可贵的,也是值得赞扬的,为此杜少卿不顾惹祸上身的麻烦,让郭孝子在自己家里休息,并跟自己的妻子一起照顾他的衣食住行。杜少卿与六朝文人存在一个共同之处,比较向往回归大自然,认为自然是美好的生活家园,不愿意进京做官,向往与妻子一起看花喝酒,自由自
在的生活。杜少卿虽然不经商也不做官,也没有什么赚钱的本领,但是当别人遇到困难向他倾诉时,他会慷慨解囊相助,即便是杜少卿自己的日子比较清贫,甚至家弟拜访也无力为他接风,但也不能改变他乐善好施的性情。杜少卿演绎出优良传统美德的真谛。
杜少卿的形象必须要分成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他是一个可恨的人,一个败家子,宗族里的长辈们都视他为败类,把他当作反面教材来教育子女。杜少卿特别擅长花钱,挥金如土,却从来不赚钱,没钱了就只知道变卖祖宗留下的田产地业。他花钱的手段主要有两样,一是慷慨大方的给别人借钱,二是主动出钱让朋友们高兴。基本上谁找他借钱他都会欣然同意,然后还要告诉借钱的人,你不要考虑还钱的事情,要是不够再来找我。因此找他借钱的人就络绎不绝,别人不差钱也要编个理由来借钱,他也从不会计较那些人借钱的理由是真是假。一些人好心劝告他,他都会认真听取建议,但是一点也不改,人家都说他是个痴傻呆子。像这样只花钱不挣钱,纵使金钱银山也被他耗尽了。杜少卿后来真的落魄了,祖宗留下的家产几乎败光了,大概是没脸再在老家待着,就搬到了南京,买下了河边一处宅院住下了。这时他已经没什么钱了,一天有朋友和他商议打算集资修建泰伯祠,他立即就表示要捐三百两银子。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吃饭都有困难了,还要捐一笔巨款,感觉对杜少卿来说,面子比活着更重要。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可敬的人。杜少卿特别注重孝,只要是他父亲的朋友他都特别敬重,对待他家的老管家时,他所展现出来的孝,令附近的人都感动落泪。娄太爷是杜少卿父亲的朋友,是杜府的管家,后来娄太爷病重,杜少卿就把娄太爷接到家里,请名医救治,亲自服侍汤药。后来娄太爷去世了,杜少卿痛哭流涕,很多天不止,丧葬所用一切费用都是杜少卿支付。对于父亲的故人,杜少卿都能如此敬重,比亲儿子还要用心,这样的行为实在值得敬重。杜少卿对于做官也是看得很淡,曾经有一次极佳的机会,却被他主动放弃。杜少卿的祖父辈、父辈多有考中进士的,一时间杜家在朝廷担任高官很多,门生故吏遍天下。朝廷有一个李大人就是杜少卿父亲的学生,他向朝廷推荐杜少卿去京城做官。杜少卿却装病,委婉地辞去官职,妻子问他为何拒绝去京城做官,他说更想和妻子长相厮守,过快活的日子。在当时的社会,读书考取功名就是最大的事情,而杜少卿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而放弃名利,也是值得敬重的。
王冕是作者心目中的主要理想人物,因此在全书一开始就用他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正面表明著书的宗旨。
杜少卿是作者着笔最多、用力最勤的一个正面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
与杜少卿性格气质相近的正面人物,还有早子杜少卿出现在书中的蘧景玉,以及到第四十六回才出场的虞华轩。他们可以说是作者对杜少卿这个艺术形象的补充。虽然着墨不多,却都具有反功名富贵,反市侩作风的特点。可是蘧景玉的孝道,虞华轩的“知书达礼”,也同样是吴敬梓思想中所存在的正统儒家封建思想的反映。
在《儒林外史》中作为“上上”人物出现的是虞育德和庄绍光。他们甚至是杜少卿最推崇、最敬重的人。虞育德在书中被称为“真儒”,而且是当时唯一能用自己的言行去“德 化”旁人的“圣贤之徒”。祭泰伯祠的“大典”就是由他“主 祭”的。这个人虽有“待人厚道”的“美德”,却不大讲是非原则
杜少卿是作者认为理想贤士的典型杜少卿,是作者吴敬梓的自况,他的主要事迹与作者相似,如借病不参加延试,祭泰伯祠等,很多情节都带有作者强烈的个性特征。
一、平等待人,慷慨相助。
对贫贱困难的人,他平等对待,体恤帮助。即使自己没有钱,变卖家产也要帮助困难的人。
1.当衣服送杨裁缝殡葬母亲。杨裁缝的母亲死杜少卿了,无力殡葬,求杜少卿借钱。杜身上无钱,就让杨裁缝把刚做的一整箱新衣服当了,殡葬母亲。他说:“我哪里要你还。你虽是小本生意,这父母身上大事,你也不可草草,将来就是终身之恨。几两银子如何使得?”表现了杜少卿崇尚孝道、无私助人的高尚品德。
2.变卖田地,帮助他人。杜少卿将自家的一宗田卖了一千多两银子,送给需要帮助的人。(1)他送给娄公孙子100两银子,打发他回去做小生意,侍奉母亲。
(2)送50两银子与黄大修补房屋。看祠堂的黄大住的祠堂旁的一间屋子,原是杜父买与他的,年代多,房子倒了,请求杜少卿帮忙说服本家老爷公中出钱修补,杜说:“本家!向哪个说?你这房子既是我家太爷买与你的,自然该是我修理。如今一总倒了,要多少钱重盖?”遂拿出50两银子递与黄大,并对黄大说你用完了再来与我说。
(3)送300两银子与藏蓼斋退还别人买秀才的钱。藏替人管着买了一个秀才,后因上面严紧,秀才不敢卖,藏自己补了廪,买秀才的人要来退那300两银子,藏害怕事情败露,向杜借钱。杜有求必应,慷慨送藏300两银子解围。
(4)送张俊民的儿子应考,并送张120两银子捐修学宫。杜虽自己不重仕途,但古道热肠,善解人之难。
(5)借房子与罢官无处藏身的王公住。王公被罢官,县里人都说他是个混帐官,不肯借房子给他住。杜少卿与王并不曾有往来,但念王仰慕他,且走投无路,无处藏身,就让王来他家花园里住。他说:“我前日若去拜他,便是奉承本县知县,而今他官已坏了,又没房子住,我就该照应他。”可看出杜不眉上,扶贫济弱的品质,但也透露出杜助人不分好坏的弱点。
(6)送鲍延玺100两银子重操旧业,奉养母亲。鲍向杜苦诉自己想重操父业,求杜赏本钱重教戏班子赡养母亲,杜念鲍思父孝母可敬,便赏他100两银子。还说用完了再来说话,要不是娄太爷病重需料理,还要多给他些银子。
(7)照顾病重的娄老爹,并送银两、衣物等送病重的娄太爷回老家,并拿百十两银子与娄儿子回去办后事。
杜待人厚道。他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其尊重,把他当做自己的亲人般照顾。娄老爹在杜家三十多年,掌管账忠于职守,廉洁自律,扶弱济困,自己却赤贫如洗。杜少卿非常敬重他。娄老患病,杜早晚看望服侍,娄老吃的药、粥,杜亲自看过了才送与娄老吃,早晚亲自送人参,悉心奉事。他送给娄太爷孙子100两银子,打发他回去做小生意,侍奉母亲。娄老病危,杜拿几十两银子买寿器,准备衣物等送娄老回老家去。并送百十两银子与娄儿子回去办后事。
娄太爷去世后,杜十分悲痛,大哭了一场,连夜备置祭礼,前去吊唁,并又拿了几十两银子交与他儿子、孙子,买地安葬。
娄老临终遗言,杜感动万分。他道出了一个长者对晚辈的殷殷嘱咐,也是对杜人品、行事风格的概括。他说杜的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但杜不会当家,不会相与朋友,只管慷慨仗义送人钱财,却贤否不分,上当受骗,落得个倾家荡产。劝告杜要学他父亲的好德行,将来不至于挨饿吃苦。并劝他到南京去发展。
二、不甘受封建礼法的拘束,不向庸俗生活妥协,言行上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
在生活和治学中,杜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大胆挑战。他说:“朱文公解经,自是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这其实是对钦定的理论标准“朱注”的否定,也是对朱熹这一权威的否定。
在生活上同样有着自己的个性,不受封建礼法的拘束。杜夫妇游山,春光融融,和气习习,杜依栏痛饮,大醉,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们,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使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三、重修礼乐,忧国忧民
杜家产几乎耗尽,但仍然坚持捐300两银子修泰伯祠。
杜家产散尽,来到南京,生活捉襟见肘,前往安庆见李大人,把那一只金杯当了三十两银子作盘缠,返回时,连船钱三两银子也欠着,没钱吃茶饭,差点吧衣服也当了,多亏韦四老爷施舍了十两银子。当他听迟衡山说当今社会,读书人只求讲个举业,经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为倡导大家学习礼乐,成就人才,他们打算为南京古今第一个贤人吴泰伯盖一所泰伯祠,他大喜,果断捐款300两。
四、轻视功名富贵,不愿做官
在人人追求功名富贵的封建社会,杜却不愿做官。
巡抚部李大人访得天长县儒学生员杜仪,品行端醇,文章典雅,特申奏朝廷,引见擢用。杜却用金杯当了钱作盘缠,跑到安庆去见李大人要求辞官。
杜听说文书已到,李大爷吩咐县里邓老爷请他到京里去做官,连忙不走前门,乘船从河房栏杆上上去回家,忙穿上旧衣服,戴上旧帽子,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装病。知县来请,杜让小厮搀扶着,装出病得十分严重的模样,拜在地下就不得起来,说自己不幸大病,生死难保,恳求知县代替辞官。杜想到人已知他病重的事实,心里非常欢喜道:“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
杜少卿深知功名富贵,乃身外之物,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崇尚恣情任性、自由自在的生活,把自然山水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有传统的道德操守,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其尊敬杜少卿;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对贫贱困难的人,平等对待,体恤帮助;同时他也怀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关于杜少卿和杜少卿事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