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割股奉君,以及介子推割股奉君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割股奉君典故: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割股奉君了晋国,在外避难时历经艰苦饥饿难忍受尽歧视,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
在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的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
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割股奉君了个精光,这才问从哪儿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介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得泪如雨下。
扩展资料:
割股奉君后续故事:
重耳终于当上晋国国君,即春秋五霸的晋文公。他大肆封赏当年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偏偏就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摆功请赏,他抛弃功名利禄,背着老母亲从故里夏县裴介村往西北,隐居到绵山。倒是他的邻居解张为他抱不平,写了一首诗。
晋文公见诗后,才想起介子推,急忙派人召他回绛受封。当听报说介子推跑到绵山上,晋文公亲率百官赶到绵山,四处寻找,百般呼叫,介子推却始终不肯出来,近臣孤偃对晋文公说:"介子推事母至孝,如果放火烧山,他为了救母亲,肯定要跑出来。"
晋文公听了,就急令放火烧山,为的是逼介子推出来。待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他母亲相抱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见状悲痛欲选。此时正是清明前三天,晋文公便下令全国人清明节前三天不得生火煮食,皆食冷食,并定为寒食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割股奉君
这是割股奉君割股奉君的故事。即晋文公重耳继承王位以前,在逃亡的途中,介之推割肉给重耳的故事。
话说晋公子重耳带着愿意追随他的人四处逃亡割股奉君,一日走到一地,人困马乏,暂时歇息一下准备饭食,可一看一粒米也没有割股奉君了。重耳长叹道:想我重耳贵为公子,今天竞落到这步田地,没有饭食饥寒交迫,落魄至此,可悲可叹哪!这要是有一口肉吃多好啊!追随的人听了也不禁深深叹息。
坐了一会准备前行却发现介之推不见了,正当人们要去寻找时,介之推一瘸一拐的出现了,手里还拿着一块肉,递给重耳,重耳见了肉,大喜过望,赶忙命手下烹熟,随后狼吞虎咽地吃下,吃的那叫一个香。
吃好后上路了,发现介之推的外衣上渗出了血,赶忙询问是怎么回事,这才知道是介之推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奉敬重耳,这个故事就是介之推割股奉君的典故。
扩展资料
“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此后,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辗转周折,备历艰难险阻。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成为日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晋文公继位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而原来追随重耳的人,除介之推带着老母隐居之外,都封了大官,其中就包括故事《赵氏孤儿》的先祖——晋文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割股奉君
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
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意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扫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从唐朝开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这种仪式,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培墓是极为重要的祭奠仪式.
扩展资料
扫墓祭祀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春祭的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
先秦时代北方中原一带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上古四时祭仪中春季祭祀宗庙的大礼称为春礿(后为春祠)之礼。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
从《礼经》的记载看,古代北方中原并没有清明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朝时清明上墓祭扫已成风气,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在宋元时期,清明节已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并相传至今。
割股啖君读音为gē gǔ dàn jūn。
割股啖君记载于《庄子·盗跖》、《韩诗外传》割股奉君,别称割股奉君。
故事来源一
【出处】《庄子·盗跖》割股奉君:“介子推愚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之推怒而去,抱树燔死。”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件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此后,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辗转周折,备历艰难险阻。
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成为日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故事来源二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十:“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介)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割股奉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介子推割股奉君、割股奉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