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六品,以及六品书院加盟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清朝正六品的官有:
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扩展资料:
清朝最高等级的爵位是亲王,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俸银一万两。
排在亲王之后的郡王岁俸银五千两,贝勒岁俸银2500两,贝子岁俸银1300两。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
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此外,京官还有和爵位品级相对应的俸米补贴。
那清朝前期,官员贪腐现象严重。为了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雍正皇帝在登基后不久就推出了养廉银制度。
养廉银的数额视各地的经济情况不同会有一定的差异。通常为年俸的10倍到100倍。据《清全典事例》记载。
各级官员的养廉银为:总督13000-20000两,巡抚10000-15000两,布政使5000-9000两,按察使3000-8444两。
道员1500-6000两,知府800-4000两,知州500-2000两,知县400-2259两,同知400-1600两。
京官没有养廉银,但却掌握了地方官员的任免大权,地方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得以冰敬、炭敬等名义向京官孝敬银子。
不过,能享受到冰敬、炭敬的都是手中掌握实权的中高层京官,下层京官因为没有这些灰色收入,所以生活是相当清苦的,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外放实缺,就可以大发横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官职制度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
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
,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这是清朝六品的~~
正六品六品:
文职京官六品: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六品: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六品: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相当于现在的县处级官员。
六品官位总览:
1、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2、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3、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4、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的职类结构中至少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
后一类官号的权责规定有时只是徒具其名,但它们却具有不容忽视的品位意义:用于增添资望、赋予待遇、确认品阶,以及提供起家官职或迁转阶梯,提供候选、储才或安排冗散之位。
前面征举的长串官衔,其中有许多就是这类官号。当然,在职能性和品位性官职之间,也存在大量既有职能、又有很浓的品位色彩的官。
品位性官职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勋官制,这在唐宋时期尤为突出。以唐制为例,其时文武散阶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文武散阶都是29阶,分别以“大夫”、“郎”或“将军”、“校尉”等为名。粗通古代史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大夫、将军等已不再是官职了,只是标志等级的阶号,好像近代的军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官位等级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六品和六品书院加盟费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