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陆法和,以及陆法和不知何许人也翻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 胡僧佑字愿果那篇文言文翻译
胡僧佑,字愿果,是南阳郡冠军县人。小时候就勇敢果决,有军事才干。胡僧佑在北魏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在大通二年(528)回到梁国,多次向皇上奏事,梁武帝很器重陆法和他,授予他假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等官职,让他守卫项城。项城陷落后,胡僧 佑又逃亡到北魏。中大通元年(529),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到洛阳,胡僧佑又随陈庆之回国,被任命为南天水、天门两郡太守,颇有政绩。他生性喜欢读书,却不懂得写文章,但每次在公宴上,胡僧 佑一定要勉强赋诗,文辞庸俗,大多被嘲讽,他却怡然自得,说自己的诗文作得不错,并且越来越骄傲自大。
胡僧 佑晚年被梁元帝所用,担任镇西录事参军。侯景叛乱时,西沮蛮乘机反叛,梁元帝命令胡僧佑讨伐西沮蛮,要他杀尽其首领,胡僧 佑规劝梁元帝不要那样做,却以违抗圣旨的罪名被关进了监狱。大宝二年(551),侯景进占荆陕一带,把王僧辩围困在巴陵,梁元帝便擢用狱中的胡僧 佑,授予他假节、武猛将军等职,又册封他为新市县侯,命令他去救援王僧辩。胡僧佑即将出发时对他儿子说陆法和:“你可以开列两扇门,一门做成红色,一门做成白色。如果此去吉利的话,我就由红门进来,如果此去不吉利的话,我就由白门进来,不打胜仗我决不回家。”梁元帝闻知此事,对胡僧 佑非常赞赏。胡僧佑兵到杨浦,侯景派遣部将任约率领精兵五千占据白土脊,遥遥地监视着胡僧佑。胡僧佑从另外一条道路西进,任约认为他是害怕自己而有意退避的,便下令快速追击,在南安的芊口终于追上,他对胡僧 佑大喝一声:“吴儿,还不赶快投降,看你往哪里逃陆法和!”胡僧佑不与他答话,暗中率军退却。到了赤砂亭,正好遇上陆法和,二人便联合起来进攻任约,大获全胜,抓住了任约并把他押送到江陵,侯景闻讯便逃跑了。梁元帝任命胡僧 佑为侍中、领军将军,召他回到荆州。
承圣二年(553),胡僧佑升任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其余官职不变。西魏入侵时,梁元帝任命胡僧 佑为都督城东诸军事。西魏军队从四面发起进攻,各路军队同时袭来,胡僧佑亲临战场,昼夜督战,鼓励将士们英勇杀敌,加之赏罚分明,将士们深为所感,都愿意以死相报,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西魏军队畏缩不敢向前。可是没多久,胡僧 佑被对方冷箭射中,当场身亡,时年六十三岁。梁元帝闻讯,骑马赶到战场痛哭。于是内外惊惧惶恐,荆州城被西魏攻陷了。
2. 陈书·徐世谱传
陈书·徐世谱传
徐世谱字兴宗,巴东鱼彳复人。世代居荆州,为主帅,统兵征伐蛮、蜒。到了徐世谱时,其人尤其勇猛且体力过人,擅长于水战。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时,答御徐世谱带着乡里人侍奉他。
侯景之乱时,徐世谱因参与征伐侯景,多次官至员外散骑常侍。不久率水军,随司徒陆法和征讨侯景,与侯景交战于赤亭湖。当时侯景军强盛,徐世谱便另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来加强军势。交战时,徐世谱又乘大战船位居前锋,于是大败侯景军,活捉侯景将领任约,侯景逃走。接着随王僧辩攻打郢州,他又乘大战船至苍门,贼将宋子仙以全城投降。因战功卓著授官使持节、信武将军、信州刺史,封为鱼彳复县侯,食邑五百户。又随王僧辩东下作战,常为前锋。又在湖熟打败侯景将领侯子鉴。侯景之乱平定后,因战功授任通直散骑常侍、衡州刺史,兼河东太守,食邑增加至一千户。
西魏寇掠荆州,徐世谱镇守马头岸,占据龙洲,梁元帝授任他为侍中、使持节、都督江南诸军事,镇南将军,护军将军,赐鼓吹一部。江陵陷落后,徐世谱东下投靠侯王真。
绍泰元年(555),召任侍中、左卫将军。高祖拒抗王琳,所需水战的装备,一概托徐世谱备办。徐世谱生性机智灵巧,熟谙旧法,所制造世亏的器械,随机增减,其巧妙构思出人意料。
永定二年(558),迁任护军将军。世祖继位后,加任特进,晋号安右将军。天嘉元年(560),增加食邑五百户。天嘉二年,徐世谱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宣城郡诸军事、安西将军、宣城太守,俸禄正好二千石。入京任安前将军、右光禄大夫。不久失明,因病引退不上朝。四年去世,时年五搜举神十五岁。追赠原职,谥号桓侯。
徐世谱堂弟徐世休,随徐世谱从梁朝开始征讨,亦有战功。其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安远将军,爵为枳县侯,食邑八百户。光大二年(568),随都督淳于量征讨华皎。战死,追赠通直散骑常侍,谥号壮。
3. 白随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
白 bái 形容词义 1、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
——《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
——《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
——《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4、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5、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6、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名词义 1、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也泛指酒杯。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2、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 3、地方话。
如:苏白。 4、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 5、姓 白起,小竖子耳。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动词义 1、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 2、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
——《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3、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陆法和?——《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7)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副词义 1、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
——睢景臣《高祖还乡》 2、单单;只是。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3、竟。
与“不”连用。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随suí 动词义 1、形声字。从辵( chuò)) 随,从也。
——《说文》 随无故也。——《易·杂卦》 随山刊木循也。
——《书·禹贡》 无纵诡随。——《诗·大雅·民劳》 凡庭实随入。
——《仪礼·聘礼》。注:“不并行也。”
距随长武。——《仪礼·乡射礼记》 列星随旋。
——《荀子·天论》 主失其神,虎随其后。——《韩非子·杨权》 子行而我随之。
——《韩非子·说林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2、依顺;依从。 随,顺也。
——《广雅》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红楼梦》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北齐书·陆法和传》 3、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 4、接着;随即。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
——清· 方苞《狱中杂记》 5、按照;依据。 名词义 1、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象曰:泽中有雷,随。——《易·随》 2、中国周代国名。
姬姓。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
地在今湖北随县。
4. 白随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
白 bái形容词义1、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说文》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白昼大都之中。
——《汉书·贾谊传》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须眉交白。
——《庄子·渔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目辨白黑美恶。
——《荀子·荣辱》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2、纯洁;代表清流贤正。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3、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4、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5、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6、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名词义1、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也泛指酒杯。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虞初新志》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2、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3、地方话。
如:苏白。4、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5、姓白起,小竖子耳。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动词义1、清楚;明白。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2、表明;说明。吾将以死白之。
——《吕氏春秋·士节》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3、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4、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7) 使……白。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副词义1、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
——睢景臣《高祖还乡》2、单单;只是。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3、竟。
与“不”连用。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随suí 动词义1、形声字。从辵( chuò))随,从也。
——《说文》随无故也。——《易·杂卦》随山刊木循也。
——《书·禹贡》无纵诡随。——《诗·大雅·民劳》凡庭实随入。
——《仪礼·聘礼》。注:“不并行也。”
距随长武。——《仪礼·乡射礼记》列星随旋。
——《荀子·天论》主失其神,虎随其后。——《韩非子·杨权》子行而我随之。
——《韩非子·说林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2、依顺;依从。随,顺也。
——《广雅》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红楼梦》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北齐书·陆法和传》3、听任某人自愿去做。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4、接着;随即。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
——清· 方苞《狱中杂记》5、按照;依据。名词义1、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象曰:泽中有雷,随。——《易·随》2、中国周代国名。
姬姓。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
地在今湖北随县。
5. 梁武帝时期的候景介绍
侯景历史上名声很差,给你个详细的 侯景(?—552年),字万景,朔方人(或说是雁门人),羯族。
字万景,小名狗子(从他这样的小名看来,他的字明显是后来发迹后起的)。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
少年时就顽劣不羁,横行乡里,是当地著名的恶少。成年后身高不满七尺,但深受边镇剽悍好武风气影响,骁勇有膂力,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稳,但是擅长骑射,因此被选为怀朔镇兵,后又被提升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级官职。
北魏末年边镇各族人民大起义飚起,响应者不计其数。侯景与怀有天下之志的怀朔镇队主高欢奸雄识奸雄,惺惺相惜,同图建功立业。
528年四月,尔朱荣乘孝明帝元诩被胡太后毒死之机,举兵入洛,发动河阴之变,攫取北魏军政大权。尔朱荣权势熏炙,各地豪强纷纷投奔,侯景亦率私兵归尔朱荣。
为开辟前程,又向尔朱荣麾下名将慕容绍宗学习兵法。由于机警敏捷,侯景迅速提高了作战指挥能力,没多久连慕容绍宗倒要反过来求教他,甚得尔朱荣器重。
经过河阴之变,尔朱荣掌握了政权,他开始对各地的反抗力量进行争剿。此时侯景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靠了尔朱荣,被尔朱荣任命为先锋。
公元528年8月,尔朱荣与葛荣在滏口展开大战,侯景俘虏葛荣,起义被镇压。侯景因功升为定州刺史。
高欢消灭了尔朱家族,侯景依靠原来与高欢同是怀朔镇的镇兵,又都参加过六镇起义的旧谊,率众投降高欢。高欢重用侯景,封他为司徒,仍兼定州刺史,拥兵十万,统治河南地区。
侯景对待士兵非常严苛残酷,立下不少战功。高欢虽然看出侯景的为人,但他深知此时强敌宇文泰在侧,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他没有限制侯景的势力。
高欢临终前特别嘱咐儿子高澄要小心侯景。而侯景压根没有把高澄放在眼里,高澄上台后,他立刻叛变[1]。
侯景一开始想获得宇文泰的支持,但宇文泰对他心怀戒备。不得已,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他率部投降南梁。
由于梁武帝希望借侯景的力量北伐成功,所以接受了他的投降,给他很高待遇。高澄派大将慕容绍宗进攻侯景,南梁派贞阳侯萧渊明支援,结果大败,萧渊明被俘。
正在此时,东魏提出和解。侯景感到恐慌。
梁武帝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继续与东魏进行谈判。侯景假冒高澄写了一封信,提出以萧渊明交换侯景,梁武帝接受。
侯景大怒,他意识到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叛变[2]。于是,侯景立宗室萧正德为南梁帝,改元正平。
南梁太清三年(549年)攻破建康(南京),梁武帝萧衍被困饿死,侯景又立太子萧纲为皇帝,侯景自封为大都督,迫使美貌的溧阳公主嫁给他为妻。台城在久围之下,粮食断绝,疫疾大起,死者十之八九。
侯景进入建康后,「悉驱城市文武,僳身而出」,「交兵杀之,死者三千人」,又「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南史‧侯景传》)。侯景其后陆续派军在三吴地区大肆烧杀抢掠。
551年,废萧纲,再立豫章王萧栋为帝,改元天正。同年,再命萧栋禅让,侯景登极为帝,国号汉,改元太始。
552年,侯景被陈霸先、王僧辩所击败。侯景企图逃亡,被部下所杀。
他的叛乱给长江下游地区造成巨大破坏,使南朝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史·侯景传》)。
刘禹锡有〈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据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
侯景先投尔朱荣,后加入高欢帐下,高欢死后又叛变投靠南梁,不久又叛变南梁自立为帝。他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在叛乱中度过,是历史上反复无常型人物的代表。
侯景投奔梁武帝时,曾向王、谢门第求婚,结果被拒绝。侯景愤恨的说:“什么门第?我叫他们做我的家奴。”
结果后来侯景攻入建康,王、谢门第受到的 *** 最惨,两个显赫一时的门第世家深受打击。 于是侯景决心反梁,把所属各城的居民都招来当兵,并把百姓的女子都配给将士,大肆进行战备工作。
在建康的梁朝廷对仅500里以外发生的事情竟然浑然不知,侯景在寿阳有什么需求,梁朝廷都尽力满足。他要一万匹锦为军人作袍,朱异照发,只是用青布代替锦。
他嫌朝廷发的武器不好,请求派京城的工匠到寿阳为他造武器,梁朝廷也照办。养虎已经是一件蠢事,还要不停的激怒它,再给他装上锋利的爪牙,岂不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其间合州刺史萧范多次报告侯景企图谋反,萧衍不听。
侯景联结羊鸦仁造反,羊鸦仁不从,还绑了侯的使者去建康报告。朱异仍不以为意,说:“侯景只有几百残兵败将,搞不出什么名堂!(数字是对的,不过是过去时而已)”梁朝廷甚至还把自以为脑袋一定不保的使者送回寿阳。
侯景见状更是肆无忌弹,反而告羊鸦仁诽谤,还威胁说要率兵渡江,给朝廷一个好看。萧衍居然让朱异对侯景的使者说:“寻常穷人家有三五个客人,还招待得很好。
朕有一个客人却惹得他生气,这是朕的过错。”还厚加赏赐。
侯景在努力备战的同时,还暗结早就觊觎皇位的梁前太子、临贺王萧正德,密约事成后拥萧正德为帝。萧正德天真地应允了。
准备就绪后,八月,侯景以诛奸佞骄贪、蔽主弄权而为时人憎。
6. 《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山关庙记》出自哪里
出自《全唐文》卷六八四
董侹《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
唐德宗贞元18年(公元820年)董所撰《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山关庙记》(简称《重修玉泉山关庙记》)
玉泉寺覆船山,东去当阳三十里,叠障回拥,飞泉迤逦,信途人之净界,域中之绝景也。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将军都督荆州事关公遗庙存焉。将军姓关名羽,河东解梁人。公族功绩,详于国史。先是陈光大中,智顗禅师者,至自天台,宴坐乔木之下,夜分忽与神遇,云愿舍此地为僧坊,请师出山,以观其用。指期之夕,前壑震动,风号雷虩,前劈巨岭,下堙澄潭,良材丛木,周匝其上,轮奂之用,则无乏焉。惟将军当三国之时,负万人之敌,孟德且避其锋,孔明谓之绝伦。其于殉义感恩,死生一致,斩良擒禁,此其效也。呜呼!生为英贤,殁为神灵所寄,此山之下,邦之兴废,岁之丰荒,于是乎系。昔陆法和假神以虞任约,梁宣帝资神以拒王琳,聆其故实,安可诬也?至今缁黄入寺,若严官在傍,无敢亵渎。荆南节度工部尚书江陵尹裴均曰:“政成事举,典从礼顺,以为神道之教,依人而行。禳彼妖昏,佑我蒸庶,而祠庙坠毁,廞悬断绝,岂守宰牧人之意也耶?”乃令邑令张愤经始其事,爰从旧址,式展新规,栾栌博敞,容卫端肃,唯曩时禅坐之树,今则延袤数十围。夫神明扶持,不凋不衰,胡可度思?初营建之日,白龟出其新桥,若有所感,寺僧咸见,亦为异也。尚书以小子曾忝下介,多闻故实,见命纪事。文岂足征?其增创制度,则列于碑石。贞元十八年记。
7. 怎么全面的评价诸葛亮
史书评价 《默记》: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袁子》: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陆法和: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
李靖唐太宗问对 李靖: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成功者亦众矣。
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
太宗曰:兵法孰为最深? 太宗曰:然!吾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较量,孙武着书,三等皆具焉。
靖曰:观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其次王猛之保泰,谢安之守晋,非任将择才,缮完自固,安能尔乎?故习兵之学,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
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
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
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三国志》:“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司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三国志》: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水经注•江水》:“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古迹》:“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
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
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万世人极三位都是关羽、孔子、姜子牙。“万世人极”匾原来挂在大名府关帝庙正殿内,关帝庙在城内道前街路北(现剧院),一九八五年文物普查时征集收藏。此匾为木质,高1.06米,宽3.46米,“万世人极”四个颜体大字用切边剔心的刀法刻制而成,匾额的上部嵌一方篆字“咸丰御笔之宝”大印模刻。此匾制作精细,字迹苍劲,刀法洗练,是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万世人极”意为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无比杰出的人物。岩首指的是三国名将关羽。明万历年问,关羽被神宗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此后民间粗燃数供奉的“关段帆公”,关圣”,便改称“关帝”,其庙宇也由原来的绿瓦堂改为黄瓦殿了。清代帝王风行题刻勒记,这块御书匾轻易被大名知府请回,旨在标榜关羽义炳乾坤的忠勇精神,号召臣民忠君爱国。
五月癸未,帝遣将胡僧佑、陆法和援巴陵。
六月,僧佑等击破景将任约军,禽约,景解围宵遁。以王僧辩为征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帅众追景,所至皆捷。进围郢州,获贼将宋子仙等。
九月,盘盘国献驯象。
十月辛丑朔,紫云如盖临江陵搏轮城。是月,简文帝崩,开府仪同三司王僧辩等奉表劝进。帝奉讳,大临三日,百官缟素,答表不许。司空南平王恪率宗室,领军将军胡僧佑率群僚,江州别驾张佚率吏人,并奉笺劝进。帝固让。
十一月乙亥,僧辩又奉表劝进,又不从。时巨寇尚存,帝未欲即位,而四方表劝,前后相属,乃下令断表。
承圣元年二月,王僧辩众军发自寻阳,帝驰檄四方,购获景及逆者,封万户开国公,绢布五万疋。
三月,僧辩等平景,传首江陵。戊子,以贼平告明堂、太社。己丑,僧辩等又表劝进曰:
众军以今月戊子,总集建康,贼景鸟伏兽穷,频击频挫,奸竭诈尽,深沟自固。臣等分勒武旅,百道同趋,突骑短兵,犀函铁楯,结队千群,持戟百万,止纣七步,围项三重,轰然大溃,群凶四灭。京师少长,俱称万岁。长安酒食,于此价高。九县云开,六合清朗,矧伊黔首,谁不载跃。
伏惟陛下咀痛茹哀,婴愤忍酷。自紫庭绛阙,胡尘四起,壖垣好畤,冀马云屯,泣血临兵,尝胆誓众。而吴、楚一家,方与七国俱反,管、蔡流言,又以三监作乱。西凉义众,阻秦塞而不通,并州遗黎,跨飞狐而见绝。豺狼当路,非止一人,鲸鲵不枭,倏焉五载。英武克振,怨耻并雪,永寻霜露,伊何可胜。臣等辄依故实,奉修社庙,使者持节,分告园陵。嗣后升遐,龙輴未殡,承华掩曜,梓宫莫测。并即随由备办,礼具凶荒,四海同哀,六军袒哭。圣情孝友,理当感恸。
日者,百司岳牧,仰祈宸鉴,以锡珪之功,既归有道,当璧之礼,允属圣明。而优诏谦冲,杳然凝邈,飞龙可跻,而干爻在四,敬伍帝阍云叫,而阊阖未开。讴歌再驰,是用翘首。所以越人固执,熏丹穴以求君,周人乐推,逾岐山而事主。汉王不即位,无以贵功臣,光武止萧王,岂谓绍宗庙。黄帝游于襄城,尚访御人之道,放勋寂于姑射,犹使鐏俎有归。伊此傥来,岂圣人所欲,帝王所应,不获已而然。伏读玺书,寻讽制旨,领怀物外,未奉慈衷。陛下日角龙颜之姿,表于徇齐之日,彤云素灵之瑞,基于应物之初。博学则大哉无所与名,深言则晔乎文章之观。忠为令德,孝实动天。加以英威茂略,雄图武算,指麾则丹浦不战,顾眄则阪泉自荡。地维绝而重纽,天柱倾基稿信而更植。凿河津于孟门,百川复启;补穹仪以五石,万物再生。纵陛下拂袗衣而游广成,登龛山而去东土,群臣安得仰诉,兆庶何所归仁。况郊祀配天,罍篚礼旷,斋宫清庙,匏竹不陈。仰望鸾舆,匪朝伊夕,瞻言法驾,载渴且饥。岂可久稽众议,有旷彜则。旧邦凯复,函、洛已平,高奴、栎阳,宫馆虽毁;浊河清渭,佳气犹存。臯门有伉,甘泉四敞,土圭测景,仙人承露。斯盖九州之赤县,六合之枢机。博士捧图书而稍还,太常定礼仪其已立,岂得不扬清警而赴名都,具玉銮而旋正寝。昔东周既迁,镐京遂其不复,长安一乱,郏、洛永以为居。夏后以万国朝诸侯,文王以六州匡天下,方之迹基百里,剑仗三尺,以残楚之地,抗拒六戎,一旅之卒,翦夷三叛,坦然大定,御辇东归。解五牛于冀州,秣六马于谯郡,缅求前古,其可得欤?对扬天命,无所让德,有理存焉,敢重祈奏。帝尚未从。辛卯,宣猛将军朱买臣奉帝密旨,害豫章王栋及其二弟桥、樛。
四月乙巳,益州刺史、新除假黄钺、太尉武陵王纪僭位于蜀,年号天正。帝遣兼司空萧泰、祠部尚书乐子云拜谒茔陵,修复社庙。丁巳,下令解严。
五月庚午,司空南平王恪及宗室王侯、大都督王僧辩等,复拜表上尊号。帝犹固让。甲申,以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王僧辩为司徒。乙酉,斩贼左仆射王伟、尚书吕季略、少府卿周石珍、舍人严亶于江陵市,乃下令赦境内。齐将潘乐、辛术等攻秦郡,王僧辩遣将杜崱帅众拒之。以陈霸先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齐人贺平侯景。
八月,武陵王纪率巴、蜀之众东下,遣护军将军陆法和屯巴峡以拒之。
九月甲戌,司空南平王恪薨。
十月乙未,前梁州刺史萧循自魏至江陵,以为平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戊申,执湘州刺史王琳于殿内。庚戌,琳长史陆纳及其将潘乌累等举兵反,攻陷湘州。是月,四方征镇王公卿士复劝进表,三上,乃许之。
冬十一月丙子,皇帝即位于江陵,改太清六年为承圣元年。逋租宿责,并许弘宥。孝子顺孙,悉皆赐爵。长徒锁士,特加原宥。禁锢夺劳,一皆旷荡。是日,帝不升正殿,公卿陪列而已。时有两日俱见。己卯,立王太子方矩为皇太子,改名元良。立皇子方智为晋安郡王,方略为始安郡王。追尊所生妣阮修容为文宣太后。改諡忠壮太子为武烈太子,封武烈子庄为永嘉王。是月,陆纳遣将军潘乌累等破衡州刺史丁道贵于渌口,道贵走零陵。十二月,陆纳分兵袭巴陆,湘州刺史萧循击走之。天门山获野人,出山三日而死。星陨吴郡。淮南有野象数百,坏人室庐。宣城郡猛兽暴食人。
是岁,魏废帝元年。
二年春正月乙丑,诏王僧辩讨陆纳。戊寅,以吏部尚书王褒为尚书右仆射。己卯,江夏宫南门钥牡飞。
三月庚寅,有两龙见湘州西江。
夏五月甲申,魏大将尉迟迥进兵逼巴西,潼州刺史杨干运以城纳迥。己丑,武陵王纪军至西陵。
六月乙卯,王僧辩平湘州。
秋七月,武陵王纪众大溃,见杀。
八月戊戌,尉迟迥平蜀。九月,齐遣郭元建及将邢杲远、步大汗萨、东方老帅众顿合肥。冬十一月辛酉,僧辩留镇姑孰,豫州刺史侯瑱据东关垒,征吴兴太守裴之横帅众继之。戊戌,以尚书右仆射王褒为左仆射,湘东太守张绾为右仆射。
十二月,宿预土人东方光据城归化,齐江西州郡皆起兵应之。
三年春正月,魏帝为相安定公所废,而立齐王廓,是为恭帝元年。
三月,主衣库见黑蛇长丈许,数十小蛇随之,举头高丈馀南望,俄失所在。帝又与宫人幸玄洲苑,复见大蛇盘屈于前,群小蛇遶之,并黑色。帝恶之,宫人曰:「此非怪也,恐是钱龙。」帝敕所司即日取数千万钱镇于蛇处以厌之。因设法会,赦囚徒,振穷乏,退居栖心省。又有蛇从屋堕落帝帽上,忽然便失。又龙光殿上所御肩舆复见小蛇萦屈舆中,以头驾夹膝前金龙头上,见人走去,逐之不及。城濠中龙腾出,焕烂五色,竦跃入云,六七小龙相随飞去。群鱼腾跃,坠死于陆道。龙处为窟若数百斛圌。旧大城上常有紫气,至是稍复消歇。甲辰,以司徒王僧辩为太尉、车骑大将军。戊申,以护军将军、郢州刺史陆法和为司徒。
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个儿子。生于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八月,6岁时封湘东郡王。曾一度离京做宁远将军、会稽太守,后入都为侍中、宣威将军。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年仅18岁的萧绎持节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拦差岩六州诸军事兼荆州刺史。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又任九州军事都督、镇西将军兼江州刺史。其长兄萧统逝世,梁武帝立其三兄萧纲为太子时,萧绎心怀不满,遂有异心。
一、勤王建康内讧家国
萧绎自幼聪悟俊朗,5岁时即能口诵《曲礼》,观者无不惊叹。成人后更是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萧绎虽然才华横溢,但作为皇子,为争权夺利,对其兄长们友悌谦恭的感情几乎可以说一点也没有,所有的只是冷漠和敌视。大清元年(公元547年)春天,萧绎五兄庐陵王萧续在荆州任上因病而死。以前,因萧续曾向梁武帝报告过萧绎的过失,萧绎即与他断绝音信。现在萧绎听说萧续病死,且闻诏命让他代萧续为荆州刺史,竟高兴得又蹦又跳,以致将木底鞋折坏。
侯景乱起,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移檄湘州刺史河东王等诸王发兵勤王。为了表示积极主动,萧绎亲简御自督率3万大军由江陵向东进发。然而到了武城,却顿兵不前,坐怀观望。十二月,萧绎得到各路援军已到建康的消息,才令世子方等率步骑一万、竟陵太守王僧辩率舟师一万分两路入援建康。
萧绎入援时,信州刺史桂阳王萧V(萧绎伯父萧懿的儿子)出兵西峡口,入江陵城等待消息。及至援军还镇敕命传来,萧V想等萧绎回来商议后再回信州。谁知这一滞留,竟惹出一场萧氏内讧。原来梁武帝令湘州刺史张缵去代岳阳王萧为雍州刺史,而以河东王萧誉为湘州刺史。张缵为人恃才傲物,又见接替自己的萧誉年少,故礼节上不太郑重,遭萧誉嫉恨,他怕萧誉报复,想去雍州赴任,又怕萧不肯让印,左右无奈,决定去江陵投靠湘东王萧绎。为了报复萧誉、萧,给萧绎写了一封密信,内称河东王萧誉要进攻江陵,岳阳王萧也与他同谋。萧绎见信,将信将疑。不久,又有裨将朱荣遣人报告,说是桂阳王萧V留在江陵,准备与河东、岳阳二王里应外合。萧绎闻言大惊,令将十几万石米粮凿船沉入水中,然后匆匆赶回江陵,不分青红皂白,便将萧V杀掉。
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六月,萧绎自称奉有密诏,召集诸王兴兵讨侯景。河东王萧誉闻信大怒,说:大家都是刺史,我为什么要隶属于他?萧绎接连3次遣使催促,萧誉坚决不听召唤。萧绎便遣世子方等率兵2万讨伐萧誉。结果方等战死。
萧绎又命竟陵太守王僧辩与信州刺史鲍泉立即攻打湘州。王僧辩以部下尚未集结为由,与鲍泉至江陵请示缓期进军。萧绎怀疑僧辩有观望之心,手按利剑向僧辩砍去,正中他的左大腿。王僧辩当场昏厥,苏醒后被送入监牢。僧辩的母亲流涕谢罪,自称教子无方,萧绎才消了气,以良药为僧辩治伤。鲍泉见这种阵势,不敢多言,独自带兵讨伐湘州。
河东王萧誉听说鲍泉前来,急忙遣使向岳阳王萧求援。萧留谘仪参军蔡大宝守襄阳,自率2万多人马进讨江陵,目的是逼鲍泉回军。萧绎因此非常害怕,命人去监狱向王僧辩询问退敌计策,僧辩条陈方略,萧绎极为赞赏,遂释放僧辩,令为城中都督,负责护城事宜,不久,萧抵达江陵城下,作十三营围攻城池,不巧天降大雨,平地水深4尺,围城将士因此士气大减。这时萧绎又暗地交结老友新兴太守杜山则,共同图谋萧。杜山则的哥哥杜岸用五百骑兵袭击襄阳。萧闻听此消息,连夜赶回襄阳。
江陵解围,湘东王萧绎松了口气。因鲍泉带兵久攻湘州不克,萧绎又任命王僧辩为都督,令舍人罗重欢同去助战。岳阳王萧因前次战败,恐势单力薄不能自存,便向西魏求援,表示愿作附庸。西魏丞相宇文泰答书允许,萧便派正妃王氏和世子萧寮入西魏为质,请求出师。字文泰命开府仪同三司杨忠都督三荆十五州军事,负责南征事宜。杨忠进展顺利,出师不久即尽有淮南、江东之地。
大宝元年(公元550年)二月,杨忠乘胜至石城,打算进逼江陵。萧绎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舍人庾恪主动请求劝杨忠退兵,萧绎忙令他赴敌营联络。庾恪见了杨忠,说道:萧伐叔,于义不符,贵国却出兵帮助。这怎么能使天下归心?杨忠答道:我军是来征讨不服,并非帮助萧。如果湘东王愿意表示归顺,我便可立即还兵。萧绎乃送儿子方略为人质,卑辞求和,请作西魏附庸。杨忠与萧绎结盟而还。
萧绎处理好与西魏关系,便专心攻打萧誉,萧誉急向邵陵王萧纶求援。萧纶想救萧誉,又怕兵粮不足,庆罩便写一封信给湘东王萧绎,力劝萧绎罢兵。萧绎接信后回了一信,反复声明萧誉罪大恶极,已经不可赦免。并表示平定了萧誉,就去征讨侯景。
这年四月,王僧辩猛攻长沙,河东王萧誉部将慕容华引僧辩入城,捉住萧誉。萧誉当即被斩杀,然后将头颅送往江陵。萧绎令来人带回长沙与身同葬,进王僧辩为左卫将军,镇西长吏。
萧绎灭掉了侄子萧誉之后,才正式为梁武帝举丧。为了表明孝思,特地令工匠用檀木刻成武帝像,置于百福殿,遇事必先在像前祈祷,然后才决定实施。又因当时皇帝萧纲受制于侯景,不肯奉大宝年号,仍沿称太清四年。举丧过后,萧绎移檄远近,宣布大举讨伐侯景。这时,只有荆、益二州力量较为雄厚,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派世子园照率兵3万,受湘东王萧绎指挥。园照军至巴水,萧绎怕他建功立业,尾大不掉,特授为信州刺史,令屯白帝城,不许东来。六月,萧绎授陈霸先为豫州刺史,领豫章内史。七月,萧绎又任命王琳为宣州刺史。
在萧绎整治武备的同时,邵陵王萧纶也大修铠杖,宣称将要讨伐侯景。萧绎怕他因此强盛,不利于自己,便于八月遣左卫将军王僧辩等率舟师东进江、郢二州,扬言抵拒任约,并声称迎邵陵王还江陵,授给他湘州之地。王僧辩军至鹦鹉州,郢州司马刘龙虎等暗中送人质于王僧辩。萧纶闻知此事,即遣儿子威正侯萧石质率兵攻刘龙虎。龙虎败逃,降于王僧辩。部下将士争请出战,萧纶一概不许,与萧预从仓门登舟北上,王僧辩因此入据郢州。萧绎见报大喜,升南平王萧恪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以世子方诸为郢州刺史。王僧辩为领军将军。
萧纶与左右近臣轻舟奔武昌涧饮寺,僧人法馨将萧纶藏于岩穴之下。萧纶长史韦质等人听说萧纶住处,迎他出来作为号召,有流民九千人归附,屯于齐昌。不久遣使向齐求和,齐封萧纶为梁王。这时任约进寇西阳、武昌,萧绎以庐陵王萧应与部将又盛率兵抗拒。萧纶驻扎于距西阳(今湖北黄冈)80里的马棚,任约派200铁骑袭击,萧纶没有防备,单身策马落荒而逃。其时萧绎也已与齐勾连,故齐人观望,不助萧纶。萧纶行至汝南,魏汝南城主李素是他的旧吏,所以开城门迎萧纶进去。任约因此据有西阳、武昌。
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十一月,武陵王萧纪率诸军发于成都,萧绎派人送信给萧纪,表示各安境界,书信恒通;萧纪接信,不再考虑东进。过了几天,南平王萧恪率文臣武将拜表推绎为相国,总百揆,萧绎不许。大宝二年(公元551年)三月,齐授萧绎为梁相国,建梁台,总百揆,承制。这时,萧纶已在汝南战死,萧绎对手去了二人,萧氏内讧至此告一段落。
二、讨伐侯景数劝称帝
太宝二年(公元551年)四月,湘东王萧绎以王僧辩为大都督,率巴州刺史淳于星、定州刺史杜龛、宜州刺史王琳、彬州刺史裴之模共击侯景。僧辩大军至巴陵,却闻郢州失陷,乃飞报萧绎。萧绎闻郢州失守,写信给王僧辩说:贼既然攻下郢州,必将沿长江西下,你不必远行进击,但守住巴陵,以逸待劳,定可获胜。为确保巴陵无虞,萧绎又命罗州刺史徐嗣微、武州刺史杜山则,自武陵引兵援助僧辩。
侯景命丁和领兵五千守大本营,以宋子仙率军1万为前驱,直指巴陵,又以任约带兵远征江陵,侯景自率大军水陆继进。在侯景强大攻势下,沿江城防大都望风请降。王僧辩在巴陵令将士偃旗息鼓,安若无人。不久,侯景渡江,督率士卒攻城,凶猛异常。这时只听城中呐喊,尖石如雨点般飞下,打死打伤士卒无数,侯景只好退却。王僧辩又遣轻骑出敌,10余次皆胜。侯景亲于城下身披甲胄作战,僧辩却在城上奏乐乘舆巡城。侯景不禁叹服其勇。
岳阳王萧听说侯景已克郢州,立即遣蔡大宝领兵1万进据武宁,并遣使至江陵,说是来援湘东。众将都认为萧绎应答以侯景已破,无须来援,让蔡大宝回去。萧绎说:现在让其退军,等于是促他速进呀!即令人传语蔡大宝说:岳阳接连来信请和,说是不相侵犯,为什么你忽然占据武宁?如果决计一战,我当遣天门太守胡僧佑率精甲铁骑25000人驻扎水,待时进军。萧闻报,立即召蔡大宝还师。
萧绎退却萧,又令晋州刺史萧惠正率兵援助王僧辩,惠正自己缺谋少略,不堪大任,推辞并举荐胡僧v代替。这时,胡僧v正因忤旨之罪入狱,萧绎即下令释放,任他为武猛将军,令赴援巴陵。僧v领兵至湘浦,闻报前面有任约,即避道西。任约以为僧v畏己,驱众急追至芋口,僧v悄悄引任约兵至赤沙亭时,正巧有信州刺史陆法和引兵来会。两人设伏等待任约。任约自恃其勇,驰驱而来,胡陆两支伏兵猛然冲击,将任约紧围在中心,活捉了去,送往江陵。侯景昼夜攻巴陵不下,军中粮食已尽,又加疾疫流行,士气已经大降。闻听任约兵败,大惊失色,连夜焚营逃遁,临走留宋子仙守郢城,别将支化仁守鲁山,以丁和为郢州刺史,协助防守事宜。
萧绎以王僧辩为征东将军、尚书令,胡僧v等也都晋职加爵,使引兵东下。陆法和送任约至江陵,请求归还本镇,并对萧绎说:侯景已是瓮中之鳖,不久即可平定。但蜀贼(武陵王萧纪)将至,不可不防,请让我守险以待。萧绎认为法和的话很有道理,便遣法和屯驻峡口,防备萧纪。王僧辩至汉口,首战告捷,活捉支化仁送往江陵。第二日攻克郢州罗城,宋子仙退据金城,僧辩四面筑垒环攻。宋子仙困蹙不堪,表示愿献郢城,条件是让他活着回建康。王僧辩假意允许,命拨船百艘以示诚心。子仙信以为实,驾舟待发,后面杜龛率精兵千人急追而来。宋子仙且战且走,至白杨浦,被大将周铁虎截住,一阵厮杀,子仙与丁和战败被擒,送往江陵。萧绎从二人口中得知世子方诸和行事鲍泉已经死于郢州城破之时,怒不可遏,即令将二人斩首。
侯景回建康之后,自知时日不多,在王伟怂恿下,废去简文帝萧纲,奉立新主萧栋即位。东道行台刘神茂听说侯景败归且废去萧纲,即誓师反景,据住东阳,与江陵遥相呼应。王僧辩自郢城东下,与江州刺史陈霸先会师于巴丘,得霸先接济粮米30万石,军威大振。侯景见外面形势急迫,更想要赶紧尝尝做皇帝的滋味,于是逼萧栋禅位,自称汉帝,升坛受贺。将萧栋贬为淮阳王,幽禁监锢,改天正元年为太始元年。
侯景称帝以后,令中军都督李庆绪率兵攻打刘神茂。结果神茂连战连败,不得已乞求投降。李庆绪将神茂送至建康,被侯景用特制大锉碓,由足至头,寸寸锉碎。
天正二年(公元552年)春天,萧绎令王僧辩率军东讨侯景。此时陈霸先已经率甲士3万,舟船2000艘,由南江而出。王僧辩与他会师于白茅湾,两统帅筑坛歃血,共读盟文,流涕慷慨,全军为之士气大振。
不久,王僧辩命杜龛等入据台城,军士剽掠居民,百姓男女 *** ,号泣满道。当晚,军中失火,太极殿及宝器羽仪,尽皆焚烧无遗。王僧辩报捷江陵,奉表劝进,且迎都建康。这已是第三次劝进,萧绎复答缓议此事。
侯景率众逃跑,被鄱阳王萧范的旧将侯追上,一阵冲杀,仅余心腹数十人,乘飞舟欲东渡入海。侯景先前带有两个幼子,此时为逃命亦推入水中。侯景爱妾的哥哥羊d见侯景穷蹙无路,决计反叛,乃乘景白日睡觉之机,令舟夫转舵驶向京口。侯景醒来察觉询问,羊d即拔刀将侯景砍伤,又以长矛刺死,将尸首献于建康。僧辩枭景头颅,传往江陵,将尸身陈列市曹,百姓争食其肉,连侯景之妻溧阳公主亦参与争抢食肉,一会儿便骨肉皆尽。萧绎得侯景头,悬市3天,用漆烫过,藏于武库。然后按功行赏,以南平王萧恪为扬州刺史;进王僧辩为司徒、领卫将军,封长宁公;以陈霸先为征虏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长城县侯。侯景部将任约、谢答仁予以赦免。
至陈霸先与王僧辩班师,公卿百官又一次奉表劝进,萧绎乃准如所请,即位江陵。即位之日,萧绎竟不升正殿,只在偏殿中召集百官,草草行礼。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陆法和和陆法和不知何许人也翻译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