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身 如何修身养性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如何修身,以及如何修身养性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如何修身养性

道家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先秦时代的哲学家老子为其创始人,流传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文化主旨的“道法自然”,规律生活进而能修身养性,对于浮躁又急功近利的现代人来说,就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循自然规律,早睡早起,摒弃不良习惯,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身心健康的效果

中医上早有记载“百病始于心”,人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到人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可见“心”对人生影响之大。

学会自我认错

人在生气的时候,往往容易埋怨、指责他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在嘴头或者心里咒骂他人,但等气消后,又觉得自身也有错,后悔之前的冲动。老子在《道德经》第28章中记载:“知其荣,守其辱。”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先看到自身的问题,学会自我认错。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学会自我认错永远是一种修行和美德。

学会宽容隐忍

当你为某件事抓狂时,身边也许会有人对你说,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是的,忍让在很多时候都可以避免很多冲突。“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就是这个道理。老子在《道德经》第26章中也记载: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轻率和爆躁就会失去根本和主导,在生活或工作中,凡事遇挫折都应以一颗成熟稳重的心去对待,学会宽容隐忍、智慧化解处理一切矛盾和困难。

学会与人为善

我们国家倡导和谐社会,而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成的,要做到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必须和谐相处,心存善良,互助互乐。老子在《道德经》第8章中记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学会与人为善,善待他人,帮助他人,反过来,他人也会善待你,帮助你。帮助他人,就是在帮助你自己。

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有四大法则)

曾国藩在给曾纪泽、曾纪鸿如何修身的书信中曾谈到修身养性的四大法则:

一 曰 慎 独 则 心 安

曾国藩认为“自修之道如何修身,莫难于养心。”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一个人心里知道有善有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去行善除恶,这就是自欺欺人。自欺不自欺自己心里知道,因此一个人“慎独”的功夫就特别重要。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乎,是人生第一自强,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一个人能够做到没有愧疚之事,面对天地便会神色泰然,心情愉快富足宽裕,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快乐药方,也是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 曰 主 敬 则 身 强

“敬”的功夫也是曾国藩特别重视的,内心要有一个“敬”字,要善于专静守一,不为外物所诱惑、所打扰。他的“主敬”思想是接续儒家传统而来。他说:“‘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

对于“敬”的内涵,曾国藩从“敬之工夫”“敬之气象”“敬之效验”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已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在曾国藩看来,“敬”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使人身强”:“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如何修身?”也就是说,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对待,不敢懈怠,那么就能够使身体强健。

在1858年6月26日给沅甫九弟的信中,曾国藩说:“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天德王道,彻始彻终,性功事功,俱可包括。余平生于敬字无工夫,是以五十而无所成。”曾国藩将自己五十而无所成归因到“敬”字功夫不足上,由此也体现出“敬”在成功中的重要性。在1858年8月22日给沅甫九弟的信里说:“‘久而敬之’四字,不特处朋友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至嘱。”这里他则把“敬”看作是处朋友的交往原则,同时也是做任何事所需始终遵守的。

三 曰 求 仁 则 人 悦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即是“仁”。曾国藩对“求仁”亦十分看重。他认为:“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产不惧,发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孔子一派教育人,最大的莫过于教人“求仁”,而“求仁”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曾国藩对“立”与“达”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立者,自立而毫不恐惧,像富人财富有余,不需要向别人借一样 ;达者,四通八达,没有障碍,像有权威的人站在高处大喊一声便群山四面回应一样。一个人如能做到立已达人,其结果是怎样的?那就可能和万物争光辉了,那么人们就愿意高高兴兴地、喜悦地归附于他了。

四 曰 习 劳 则 神 钦

曾国藩特别重视勤劳的品质。首先,他认识到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性。他说:“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苦,古今之所同也。”接着,他谈到勤劳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为一身计,则必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曾国藩对勤勉和安逸对人生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由此说明勤勉的重要性。他说:“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浏览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鬼神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在他看来,君子要担负起人神所赋予的责任,没有比学习劳动更重要的了。

以上四则都是从修为的内容与效果两方面展开的。“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是修炼的内容,“心安”“身强”“人悦”“神钦”是修炼的效果。这些修炼涉及到如何处理对己的关系、对人的关系、对国家社会的关系,甚至涉及对鬼神的关系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遵守好这四条修身养性的法则即可保无过而有成。

曾国藩十分重视这四条的功用。他说:“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儆惕,以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也就是说,这四条不仅是他自己用来自我警惕的,而且令自己的两个儿子相互勉励,每天晚上以这四条作为功课,每月终了时以这四条作为考查的内容。不仅如此,还把此四条寄给各位侄儿,让他们共同遵守,希望学有所成。由此不难看出曾国藩对此四条的看重。

这四条中所蕴含的思想,曾国藩曾数次在家书、日记里提及,例如在给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人的信中也说道 :“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平生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以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这一段同样反映了曾国藩的“勤敬”思想,特别是从后面所说的“刻刻遵守”“至要至要”,不难看出他对此的高度重视,以及恳切心情。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这是曾国藩一生用以儆惕的修己之道,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他对于人生修养的理论和实践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修身养性最佳方法 如何修身养性

1、平时多去书店或者图书馆看看书。平时多去书店或者图书馆看看书如何修身,多看一些积极向上如何修身的书籍如何修身,不断的提高自己。

2、也可以在家里养自己喜欢的花。也可以在家里养自己喜欢的花如何修身,耐心的照顾花草,看到花草长得旺盛,自己的心情也变好了。

3、有时间的话,可以外出旅游,净化心静。 外出旅游,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景色优美,风景怡人,自己也变得开朗了。

4、周末的时候,可以去公园散散步。周末的时候,可以去公园散散步,公园里植被茂密,空气清新,多去走走,也可以修身养性。

5、陪着孩子一块成长,看到孩子稚嫩的脸庞,自己也觉得变年轻了。有时间,就多陪着孩子一块玩耍,跟孩子共成长,看到孩子稚嫩的脸庞,自己也觉得变年轻了。

6、培养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爱好,比如说如何修身:唱歌、跳舞、弹琴等。

7、最后,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去小河边钓鱼,陶冶一下情操。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去小河边钓鱼,钓鱼也可以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

什么是修身,我们如何修身?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

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更加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幸。

修身的方法:

一、戒生气

古人云:“气大伤身。”生气是人类负面情绪中的一种,一个人如果经常生气,就会使身心受到损害。

二、戒自卑

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也能使人因自强而崛起。

三、戒嫉妒

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

四、戒小人 

小人不但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毫无帮助,反而会成为一块在关键时刻让你跌倒的绊脚石。

五、戒诱惑

我们要力戒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同时保持   一 份健康平和的心态。戒暴怒: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扩展资料:

修身之要义一: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有事斩然,无事修然;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思之坦然,为之善然。

修身之要义二:

一身浩然气,二袖清白风, 

三分傲霜骨,四时读写勤, 

五谷吃得香,六神常安定, 

七情有节制,八方广结缘, 

九有凌云志,十足和善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修身

有什么修身养性的方法

修身养性的方法有如何修身

1、心灵的平静。

身处一个行色匆匆的时代,有人不安,坐卧不宁如何修身;有人随俗,与世浮沉;有人惶恐,患得患失。原因就在于失如何修身了静心。越是在缤纷变幻的社会里,倘若越能善养静气,超然于物外,游离于世态,让焦虑的心境平和洒脱,使发热的头脑安然冷静。

2、品质的纯净。

当面临音之魅、色之炫、名之耀、利之诱时,能秉持淡泊心态,荡去尘世浊物,守护心中净土,冰清玉洁不染,始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谓守静更得净。

3、成事的宁静。

一个人在如何修身他心境安宁、心无旁骛时,才会使心力、灵感、潜能得到最佳发挥。当如何修身他孜孜以求时,也方有那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扩展资料:

坚持修身养性:

要善于学习,修身养性。一定要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坚持不懈地学、与时俱进地学,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思考中增添本领,在实践中增强历练,在体悟中增加智慧。

坚持向书本学,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博学广闻,勤学善思。坚持向实践学,敢于做有挑战性的工作,敢于到困难的地方去,在复杂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多变历练中去感悟、去体验,淬炼磨砺、增长知识,丰富阅历。

坚持向群众学习,沉下身子、撂下面子、放下架子,诚心以群众为镜,虚心拜群众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感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领导干部如何修身养性?安得静心有洞天

如何做到修身养性

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一些困惑,我们到底该怎样做呢?做到以下几点,我们的心也就放平了,也就达到了修身养性的目的了。

心善:善良是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心理稳定、平衡,远离抑郁、神经衰弱等困扰,人就会健康长寿

心宽:人心宽,不仅意味着对外在世界的承担和容纳,而且意味着内在世界的开放,宽厚多恕的对人对事,是健康品质和高尚素质的体现,更是防治心理疾病的最佳疗方。

心正:“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你就能吃得香、睡得稳。相反,贪心太大,私欲无边,整天让它牵着鼻子走,使你迷惘、狂妄、丧失理智,就不可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只能是烦恼、忧虑不休,“夜不能寐”,久而久之,就可能患上一些疾病。

心静:内心的平静,是心灵深处的恬然、安谧、舒适和自在。心静并非什么都不想,而是“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的一种精神境界。大千世界,色彩缤纷,光怪陆离,充满了金钱、名利和美色等使人心动神驰的诱惑。在繁忙浮躁和充满诱惑的尘世纷扰下,真正做到“恬然不动其心”,就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防治疾病,使人健康长寿。

心怡:人生的旅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坎坷、曲折是避免不了的。只有保持快乐的心境,才能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坦然地面对困难的挑战。笑对人生,就会化忧为乐,自得其乐,追寻快乐,从而健康长寿。

心安:心安则祥。当一个人内心安祥的时候,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恐惧没有牵挂,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好的。一颗平常心,永远让自己处于平和状态,自然也就不会使自己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免受疾病的侵袭。

心诚:心诚待人,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如果疑心太重或缺乏诚意,大家彼此戒备,疑神疑鬼,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真心的欢笑。充满敌意的日子,会使人食不甘味,眠不安宁,总处于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你有诚心也就拥有了朋友,就可以诉说心中的不快,排遣不良情绪,缓解生活压力。这对维护健康,防治疾病非常有益。

如何修身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修身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