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辅国大将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辅国大将军是几品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古代文书中一般写作“辅国大将军”,不同朝代官级不同。汉朝为三品杂号将军,唐、宋为正武官名,正二品,为武官的第二级。金有辅国上将军,从三品中,元升从二品。明、清为爵名。明代用以授郡王诸孙。清代为宗室封爵第十级,在镇国大将军下,奉国大将军上。
扩展资料:
不同朝代大将军的权力:
1、战国时期首先出现了大将军名号,为将军类的最高官。战国以后到汉朝之前以“上将军”的名义取代“大将军”,这段时间的上将军实际就是大将军,因为元帅、大都督等职位还没出现,上将军也就是全国的军事统帅。
2、到了汉朝,又重新恢复了大将军名号。西汉初年,刘邦在汉中拜战神韩信为大将军,总督军事。因此职衔位高权重,此后就不常设这个官,只有战时才临时任命;战争一结束,就向皇上交还虎符和兵马,实际上是解职。
3、到了三国后期,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任大将军,其时他叔父司马孚是太尉。反正当时的曹魏是他们司马氏一手遮天,司马师为表示尊重长辈,就改朝廷管制,让大将军处在太尉(大司马)之下,于是大将军又回到“三公”之下。
4、到了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由于大将军封得过多过滥,身价急转直下。在大将军的名号上有增加了柱国大将军,侯景甚至自称“宇宙大将军,比如北周、西魏都有大名鼎鼎的“八柱国”将军,普通大将军的封号就成了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辅国大将军
1、大将军。
武将最高军衔,位高于三公。三国时拜封过大将军的有夏侯惇,姜维,曹仁等
2、四将军。
即前后左右四将军,位低于三公。拜封过四将军的有关羽,张飞,张辽,张颌等等,所谓“五虎”和“五子”蜀除赵云,魏除徐晃外,均拜封过。
3、四征将军。
即征东西南北四征将军。位低于四将军。拜封过四征将军的有魏延,徐晃等。
4、四镇将军。
即镇东西南北四镇将军,位低于四征将军。拜封过四镇将军的有赵云等。
5、四平将军。
即平东西南北四平将军,位低于四镇。几乎所有大小名将都拜封过此军衔。
6、杂号将军,名号杂多,比如奋武将军,游击将军,荡寇将军等等,位低于四平,但也属于高级将领。
扩展资料:
三国官制、兵制和东汉官制、兵制比较相似。曹魏的中央军,分中军和外军。“‘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196-220),到黄初年间(220-226)都督制成立,中外军的区分及中外军的名称也就正式成立。
建安以前,曹操集团只是割据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
辅国大将军只不过是武则天为了哄他开心封的,薛怀义实际上就是她的一个面首(男宠)而已。
武则天心狠手辣,所以当时太平公主为了讨好她,保自己荣宠不衰,将年轻力壮的薛怀义送进了宫。
那时武则天尚未称帝,加上朝廷内耳目众多,来往很不方便,但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聪明的太平建议将其伪装成和尚,这样能在后宫来去自如了。
寂寞多年的武则天对这个年轻英俊的男人很有好感,很快薛怀义便成了武则天面前的红人。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人的事很快走漏了消息,但还没等底下的群臣上书反抗,武则天便谋权成功,众人忌惮于武皇的威势,只得作罢。
平心而论,薛怀义出身草芥但却是个有才之人,除了本家医术之外,他还知晓建筑,后来被他自己放火烧毁的明堂就是在他的指挥下建成的。
至于后来落得被武皇处死的下场关键是因为其善妒且跋扈。
在感情上,男人和女人都一样,都追求新鲜感。尽管薛怀义再得宠,时间长了也就腻了。恰逢这时沈南出现了,将武则天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难免会冷落了薛怀义。
于是,为了发泄怒火让武皇重新关注自己,他放火烧了明堂,加上之前借着武皇的威势在朝廷里作威作福,不将其他人放在眼里,所以在触怒武皇之后,官员纷纷上书,可谓是墙倒众人推,最终死在了武则天手上。
乾隆皇帝在任时的辅国大将军是福康安。
福康安(1754年—1796年),富察氏,字瑶林,号敬斋,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乾隆年间名将、大臣。大学士傅恒第三子,孝贤纯皇后之侄。
福康安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先后平定甘肃回民田五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廓尔喀之役、苗疆起事,累封一等嘉勇忠锐公。嘉庆元年(1796年)二月,赐贝子,同年五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谥号文襄,配享太庙,入祀昭忠祠与贤良祠。
【三国将军名号】
【魏国将军名号】:
1)第一品
大将军:夏侯淳、曹仁、曹真、司马懿、曹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曾先后为之。
2)第二品
骠骑将军:曹洪、司马懿、曹真、赵俨、刘放、孙资、王昶、司马望、石苞、甄阳。
车骑将军:曹仁、张郃、黄权、王凌、郭淮、孙壹、胡遵、陈骞。
卫将军:曹洪、曹瑜、曹肇、孙资、司马师、司马昭、胡遵、司马望、司马攸。
中军大将军:曹真。
上军大将军:曹真。
镇军大将军:陈群、甄息。
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司马师、司马炎。
南中大将军:吕兴。
辅国大将军:甄温。
二品将军还有四征(征南、征东、征西、征北)、四镇(镇南、镇东、镇西、镇北)将军。
3)第三品
领军将军、四安将军(安南、安东、安西、安北)、四平将军(平南、平东、平西、平北);前、后、左、右将军;
诸三品杂号将军(征虏、征蜀、镇军、镇护、安众、安夷、安远、平寇、平虏、龙骧、辅国、都护、轻车、虎牙、冠军、度辽、平狄、平难等)。
4)第四品
护军将军、武卫将军、中卫将军、中垒将军、诸四品杂号将军(中坚、骁骑、游击、左卫、右卫、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宁朔、左右积弩、积射、强弩等)。
5)第五品
鹰扬、虎烈、宣威、折冲、凌江、昭烈、宣德、威虏、捕虏、殄虏、扬烈、威远、伏波、虎威、宁远、荡寇、昭武、昭德、讨逆、讨寇、破虏、殄吴、建忠、立义、怀集、横野、楼船、复土、翼卫、讨夷、怀远、横海、忠义、建节、绥边、偏、裨等杂号将军
【蜀国将军名号】:
大将军(蒋琬、费褘、姜维)
右大将军(阎宇)
骠骑将军(马超、李严、胡班)
右骠骑将军(胡济)
车骑将军(张飞、刘琰、吴壹、邓芝、夏侯霸)
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
卫将军(姜维、诸葛瞻)
镇军大将军(宗预)
抚军将军、四征将军(缺征南,资深者为大将军)
四镇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安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辅国将军、辅汉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安远将军、荡寇将军、昭文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讨寇将军、讨虏将军、秉忠将军、忠节将军、建信将军、安汉将军、军师将军、镇远将军、执慎将军、抚戎将军、绥武将军、翊武将军、兴业将军、副军将军、翊军将军、辅军将军、绥军将军、牙门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吴国将军名号】:
上大将军(陆逊、吕岱、施绩)
大将军(诸葛瑾、诸葛恪、孙峻、孙琳、丁奉、孙震)
骠骑将军(步骘、朱据、吕据、施绩、张布、孙韶、朱宣)
车骑将军(朱然、刘篡)
卫将军(全琮、士燮、滕胤、全尚、孙恩、濮阳兴、滕牧)
镇军大将军(孙虑、陆抗)
抚军将军、四征将军(缺征南)
四镇将军、四安将军(缺安西)
四平将军(缺平东)
前后左右将军、讨虏将军、镇军将军、安远将军、平戎将军、平虏将军、辅国将军、辅吴将军、虎牙将军、冠军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奋武将军、折冲将军、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绥远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荡魏将军、平魏将军、辅义将军、扶义将军、横江将军、绥南将军、安国将军、抚边将军、抚夷将军、抚越将军、威南将军、威北将军、威武将军、威烈将军、厉武将军、灭寇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三国武将官职】
【蜀汉篇】
蜀汉武将(219年后)
大司马:蒋琬
丞相(大将军):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左)、阎宇(右)
骠骑将军:马超、李严、胡济(右)
车骑将军:张飞、刘琰、吴懿、邓芝、夏侯霸、张翼(左)、廖化(右)
卫将军:姜维、诸葛瞻
辅国大将军:董厥
镇西大将军:姜维、胡济
镇北大将军:王平
镇南大将军:马忠、张翼
征西大将军:魏延、张翼、宗预
前将军:关羽、李严、袁琳、邓芝、胡济
左将军:马超、吴懿、向朗、句扶、郭循
右将军:张飞、诸葛亮、高翔、辅匡、阎宇
后将军:黄忠、刘琰、吴班、刘邕、宗预、姜维、张表
辅汉将军:李严、张裔、姜维
镇东将军:赵云
镇南将军:辅匡
镇北将军:魏延
镇军将军:赵云
征西将军:陈到、姜维
征南将军:赵云、刘巴
征北将军:申耽、黄权
【曹魏篇】
曹魏武将(221年后)
大司马:曹仁、曹休、公孙渊
大将军:夏侯敦、曹真、司马懿、曹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
骠骑将军:曹洪、司马懿、赵俨、刘放、孙资、王昶、赵酆、司马望
车骑将军:曹仁、张郃、公孙恭、黄权、郭淮、孙懿
卫将军:曹洪、孙资、司马师、司马昭、胡遵、司马望、司马攸
中军大将军:曹真
上军大将军:曹真
镇军大将军:陈群、甄德
辅国大将军:甄温
抚军大将军:司马师、司马炎
征东大将军:曹休、诸葛诞、石苞
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王昶
镇东大将军:诸葛诞
征东将军:曹休、满宠、胡质、胡遵、州太
征西将军:夏侯渊、张郃、赵俨、夏侯玄、郭淮、陈泰、司马望
征南将军:曹仁、夏侯尚、王昶
征北将军:程喜、何曾
镇东将军:臧霸、诸葛诞、母丘俭、王基、石苞
镇西将军:曹真、邓艾
镇南将军:张鲁、黄权、母丘俭、诸葛诞、王基、王沈
镇北将军:吕昭、刘靖
前将军:张辽、满宠、郭淮、文钦、李辅
左将军:于禁、张郃、郭淮、母丘俭、司马亮
右将军:乐进、徐晃、夏侯霸、司马由
后将军:朱灵、文聘、曹洪、牛金、钟毓
【东吴篇】
东吴武将(222年后)
大司马:朱然(左)、全琮(右)、吕岱、滕胤、丁奉(右)、施绩(左)、陆抗、诸葛靓
上大将军:陆逊、吕岱、施绩
大将军:诸葛谨、诸葛恪、孙峻、孙琳、丁奉
骠骑将军:步骘、朱据、吕据、诸葛诞、张布、朱宣
车骑将军:朱然、刘纂
卫将军:士燮、全琮、滕胤、全尚、孙思、濮阳兴、滕牧
武卫大将军:孙楷
镇军大将军:孙虑、陆抗
镇北大将军:文钦
镇西大将军:陆逊
前将军:吕范、朱桓、唐咨、钟离牧、孙秀
左将军:诸葛谨、朱据、留赞、华融、丁奉、张布
右将军:步骘、潘璋、孙宪孙越、诸葛靓
后将军:贺齐
镇军将军:孙懿、陆抗
抚军将军:步协
征西将军:留平
征北将军:朱然、陆抗、陆凯
镇东将军:施绩、朱琬
镇南将军:吕岱、孙懿、朱异、滕循
镇北将军:孙韶、全绪
安东将军:徐盛
平北将军:潘璋
安南将军:吕岱
威北将军:诸葛恪
★★【三国武将官阶】
大将军 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 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 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 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 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右部督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 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 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 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 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 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镇军将军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征东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时位次三公,吴蜀亦置。
征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西将军 东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左将军 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 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 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右将军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 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 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 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征虏将军 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 兵。吴亦置,典宿卫。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振威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昭德将军 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 魏置,为第五品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扬武将军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折冲将军 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讨逆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牙门将军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折冲校尉 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越骑校尉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 置。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赞军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 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昭信校尉 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 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汉八校尉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 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西园八校尉 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汉代以前,没有专职“大将军”一称,春秋战国时诸候国中最高将军称号是楚国的“上将军”。
上面那位“之江云梦”的朋友说法略有出入,西汉武职只有一位“大将军”品秩为“二千石”。其下分别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品秩为“比二千石”。其下分别为各种以地名、兵种、或威猛的形容词为号的各位将军,比如“楼船将军”、“伏波将军”、“骁骑将军”、“祈连将军”、最有名的当数李广利的“贰师将军”。但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将军(大将军除外)前均不带“大”字。还有一点,西汉时没有“辅国将军”包括“辅国大将军”这一称谓。
东汉开国时,各农民军和军阀混战,各个割据势力为了拉拢人心军心,开始滥封官号,为了表示自己官号的威武,便开始在各将军前加“大”字如骠骑大将军、伏波大将军等。东汉建立后初期恢复了西汉官制,但中后期皇权衰落,便又开始乱封官号,因此有了很多杂牌大将军如‘骁骑大将军’等。
晋以后战乱频仍,因此很多将军前均加有“大”字,但这些所谓的“某某大将军”其实权并不大,只是一种武职虚号。
唐代开始设置十二卫,每卫置大将军一人为最高武职,如左翊卫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等。这十二卫大将军是有名有实的高级武官。但玄宗以后府兵制废驰,十二卫大将军成了荣誉官位。
以后各代常有封“某某大将军”的,也都是一种品级不算太高的荣誉性官职,再后来几乎成了对武职官员的一种尊称。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辅国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是几品官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